“女排之父”袁伟民,成就了一番辉煌后,晚年生活如何?

司徒昼 2025-05-02 08:52:37

文|韬钤深处

编辑|司徒夜

“中国人不是不行,中国人也行!”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夺冠夜,袁伟民的这句话让无数国人热泪盈眶。

这个从苏州小镇走出的男人,用泛黄的笔记本书写着颠覆世界排坛的密码。

从省队替补到世界冠军教头,袁伟民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中国女排首个“三连冠”王朝。

然而,当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时,他鬓角的白发早已浸染了十年磨剑的霜雪。

这个把“女排精神”刻进民族记忆的铁汉,退休后为何偏要躲进“小日子”里?

始于平凡

袁伟民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菜农家庭,是个标准的寒门子弟。

他是家中幼子,排行老六,父母以卖菜为生,一家人都对他疼爱有加。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袁伟民从小就展现出优秀的学习天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他接连考上了本地最优秀的小学、初中、高中。

他不仅文化课优秀,而且体育方面也十分出色。

高中时,袁伟民的身高已经达到180厘米,并且浑身腱子肉。

他平时在课间喜欢打篮球、踢足球,是操场上最耀眼的存在。

父母并不希望他走上体育的道路,只是希望他能考上一个好大学,以博取一个更稳定的未来。

一天,某空军部队来到学校挑选飞行员。

身体硬性条件符合要求且学习成绩优秀的袁伟民迅速吸引了部队教官的注意力。

袁伟民对飞行员这个梦想也是心驰神往,就瞒着父母偷偷参加了选拔。

在一系列的选拔考核中,袁伟民表现得十分优秀。

眼看飞行员的梦想触手可得,他却倒在了最后一关。

体检报告显示,他患有关节炎。

即使症状很轻微,但这对于飞行员来说,无异于判了“死刑”。

或许是命运使然,袁伟民注定要踏上体育之路。

袁伟民悻悻而归,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不久后,江苏排球队的教练到学校选拔篮球苗子。

命运的齿轮从此开始转动。

勤能补拙

是金子,哪里都会发光。

身体条件优秀的袁伟民再次被命运之神选中。

教练找他谈话,询问他对未来的规划,以及是否了解排球。

袁伟民实事求是地回答:

“我很喜欢篮球和足球,但没接触过排球,而且我对排球不感兴趣。”

然而,教练却看出了袁伟民身上的无限潜力,极力推荐他打排球,并向他权衡利弊。

看着教练绘制的美好蓝图,袁伟民心动了。

进入体育队训练,不仅管吃住,而且还能领工资,并且还能获得为国争光的机会。

于是,他点头答应了这三全其美的差事。

尽管家里人极力反对,但袁伟民还是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就这样,直接被招进排球省队,正式开始了体育生涯。

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为了能出人头地,袁伟民为自己制定了魔鬼训练计划。

几乎每天,他都是第一个到达训练场地,也是最后一个离开训练场地的人。

他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着排球知识。

训练时的他就像不知疲倦的永动机,别人练一遍,他练十遍。

对自己狠的人,才是真的狠人。

袁伟民“狠人”特色展露无遗。

勤能补拙是良训,袁伟民迅速从替补升至主力。

他身法灵活,打法凶悍,成为江苏省队的得力干将。

更难得的是,他的脑子也十分灵光,常常为队伍出谋划策,研究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战术。

1962年,23岁的袁伟民成功升至国家男子排球队,成为主力二传。

在国家队的日子里,他充分展现出了精湛的排球技术和出色的领导能力。

男排在他的带领下一度突破至世界第三的位置。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纪渐长的袁伟民的身体机能难以承受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

长期从事排球运动的他也积累了不少伤病。

1974年,35岁的袁伟民宣布退役,主动为年轻球员腾出位置。

但是,他的传奇并没有因此落幕。

袁伟民的领导能力和战术思维能力注定了他会在其他地方继续发光发热。

魔鬼训练

当时的中国女排长期处于世界三流水平,与世界强队存在明显差距。

当其他队伍都在革新战术时,女排的战术依旧过于单一。

为了改变现状,袁伟民临危受命,于1976年走马上任女排主教练。

刚上任不久后,袁伟民带着女排去日本访问,希望中日女排之间能进行一场友谊赛。

但日本方面却不以为然,直接派出所谓的“二队”和中国女排比赛。

日本的轻蔑态度像一把火,彻底点燃了袁伟民的昂扬斗志。

他骨子里的“狠人”气质逐渐显现,对女排开启了“魔鬼训练”模式。

他在球网前摆了三个竹筐,要求队员发球百发百中。

只要有一个球没进,就得重来。

女排的姑娘们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尽管汗水常常浸透队服,但她们不敢有一丝懈怠。

而袁伟民就像尊铁打的雕像,不吃不喝也要看着女排训练。

他的眼神锐利如鹰,紧盯每一个球的轨迹。

这样近乎变态的训练方法让队员们苦不堪言,却也让她们的技术飞速提升。

同时,袁伟民大胆启用新人。

他力排众议,将没有大赛经验的18岁的郎平调入国家队。

并且,他大胆让郎平作为主力登场,和世界各个强队交手。

除此之外,他到处寻找具备潜力和天赋的年轻人,最终挑选出了十几位优秀的女排运动员。

“脑袋人”袁伟民同样注重战术的运用。

他常常关注海外联赛,汲取海外先进经验,为中国女排量身定制新战术。

他不仅要让中国女排站起来,更要站得稳。

在他的带领下,女排的剑已被打磨得锋利无比,只等在赛场上与对手一较高下。

巅峰之路

1981年,是中国女排辉煌的开始。

这一年,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在日本举行。

他坐在教练席上目光如炬,时刻关注着场上的局势变化。

每一个对手他都量身定制了针对性战术。

局内暂停时,他总能给出队员最合理的建议,语速很快但条理清晰。

小组赛、复赛、半决赛,每一场比赛都惊心动魄。

中国女排全部有惊无险地拿下比赛,与日本队会师决赛。

这一天,袁伟民已经等了太久太久。

作为东道主,日本队来势汹汹,日本球迷的呐喊声更是震耳欲聋。

袁伟民并没有因“报仇心切”而自乱阵脚。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女排沉着应对。

郎平凶猛的重扣、孙晋芳精妙的传球、陈招娣奋不顾身的救球,一次次为队伍化解危机。

最终,中国女排3-2战胜日本队,夺得第一座世界杯冠军奖杯。

当比分定格的那一刻,袁伟民紧绷的脸终于绽放出笑容。

女排姑娘们相拥而泣。

这一刻,所有的汗水与不甘都化作了胜利的喜悦。

1982年世锦赛,中国女排一路过关斩将,再次登顶。

两年后,中国女排迎来了最终大考——洛杉矶奥运会。

在预赛阶段,中国女排遭遇“当头一棒”,被美国队3-1轻松横扫。

面对困境,袁伟民并未慌乱。

他召开会议,安抚队员们的情绪,并将美国队的战术特点与球员习惯一一拆解分析。

并且,他对此作出转型训练计划,反复打磨队员之间的配合,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

浴火重生的中国女排开启了问鼎巅峰之路。

她们一路过关斩将,并于半决赛撕裂日本队的防线,用一场荡气回肠的零封闯进决赛。

决赛的对手依旧是美国队,压力可想而知。

袁伟民深知这场比赛的重要性,他在赛前为队员做足思想工作,希望她们放下包袱,放开了打。

比赛初期,中国女排一度落后,袁伟民通过调整阵容达成破局。

中国女排配合默契,拦网、扣杀、救球一气呵成。

当大比分定格在3-0的那一刻,袁伟民如释重负,眼眶泛红。

“中国人不是不行,中国人也行,也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赛场外,中国人民通过黑白电视见证了这一载入史册的荣耀时刻。

“中国女排奥运夺冠”的消息传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与此同时,女排完成了三连冠的壮举,成为世界排坛绕不开的传奇。

同一年,袁伟民带着辉煌的履历从中国女排主教练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他并没有沉溺于成名成就,而是继续为中国体育事业默默奉献。

回归平凡

袁伟民陆续担任了很多职位。

他的职位一路高升,但他的为人越来越低调。

他习惯于用成绩说话,因此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2004年,65岁的袁伟民从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的职位上退休,结束了长达47年的体育生涯。

退休时,他表示,自己仍会关注排球,关注中国体育,然后享受人生。

退休之后,他逐渐回归家庭,弥补和家人错失的时光。

如今,已经85岁的袁伟民生活规律得像上了发条的时钟。

每天清晨,他都会坐在书桌前,铺开宣纸,研好墨汁,开始练习书法。

尽管膝盖因早年的高强度训练落下病根,他依旧坚持每周打太极,一招一式都打得像模像样。

他始于平凡,最终回归平凡。

人总是阅尽千帆后才懂得:最普通的日子,最平凡的梦想,同样值得珍藏。

只有见证过巅峰,才能读懂平凡的珍贵。

结语

当我们在奥运赛场为新一代欢呼时,请不要忘记,

有位老人曾用半生为中国体育搭起了第一级台阶。

而如今,他正站在台阶下,微笑着看后来者攀登。

山到绝顶我为峰,峰下自有后来人。

部分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袁伟民退隐这5年:打球读报干家务 低调不上镜

中国体育报|严格管理狠抠细节:袁伟民 中国女排精神的奠基人

中国排协|所向披靡 初吻金杯——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

新浪体育|袁伟民的退休生活

1 阅读:8

司徒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