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超清晰版魏碑精品之《孙秋生造像》欣赏助读(上)

天骄谈文化 2025-05-02 12:24:36

二零一四年夏,待问楼主送走了第一届悦读班,学校组织了初三毕业班的科任老师去陕西、河南一带游玩。我们爬完华山之后,奔往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待问楼主藏魏碑精品之《孙秋生造像》

河南省洛阳南四十里,伊水两岸狭成阙门之状,古称伊阙(初唐褚遂良曾有楷书《伊阙佛龛碑》,系摩崖刻石)。其西岸为龙门山龙门石窟群,系自北魏、北齐至北宋数百年间相继开凿,规模宏大,是我国最大石窟群之一,现存洞窟千三百五十六,佛龛七百五十,造像十余万,题记和刻石三千六百余,其中北魏造像约二千。拓本有四品、十品、二十品、五十品、五百品乃至《龙门全山》等名目。龙门山造像弥山皆是,不易穷搜,故虽曰“全山”亦不得全。

古代往往在山崖或石碑上开龛雕造佛像,或浮雕佛本生、经变故事等,有的还雕有供养人或造像铭记,说明造像之原因。此种碑刻铭记称“造像记”。铭记书法用笔方圆皆有,而以方笔居多。结体虽似不甚经意,却有自然天成之趣,淳厚朴拙,洒脱有度。

罗振玉《石交录》云:“《龙门造像记》由魏迄唐,孙、赵著录才数百品,吴、缪两家增至千余品。予家所藏拓本千五百余品。予门生关百益近撰《伊阙石刻表》著录二千二百余品,魏至隋约三之一,唐三之二,然恐仍未尽也。”

龙门造像题记,自清钱塘黄易访拓后,始大显于世。黄氏最初只拓北魏《始平公造像记》一品,后增《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为四品。后人更增《尉迟》、《高树》、《太妃侯》、《慈香》、《道匠》、《惠感》为十品。复增《元详》、《郑长猷》、《贺兰汗》、《元燮》、《孙保》、《解伯达》、《一弗》、《法生》、《元祐》、《优填王》为二十品。后方若、康有为等人以为《优填王》是唐刻,因易以《马振拜造像记》。

待问楼主藏《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这些题记多用方笔,棱角锋利、结体谨严、气势雄厚、刚劲挺拔,在风格上最能体现魏碑书法的特色。它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为研究楷书字体演进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清朝及以后书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龙门造像书法独具一格,即此二十品,已大致可观龙门书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龙门造像自为一体,意象相近,皆雄俊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其时,凿取崖壁建造佛像极为盛行,大都是统治者为生者或亡人祈福而开凿的。造像题记如《孙秋生》等“龙门四品”最为著名:字体方劲雄奇,似楷似隶,古朴纯厚。清朝提倡北碑书法,其拓本盛行于时。

《孙秋生等二百人造像记》全称《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孟广达文,萧显庆书。北魏景明三年(502)五月刻。记孙秋生等人祈福造像,于北魏太和七年(483)至景明三年完成之事。正书两截,上截十三行,行九字;下截题名十五行,行三十字。额正书“邑子像”三字。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南壁。乾隆时钱塘黄易访拓后始大显于世。为龙门造像四品之一。

书法刻厉峻整,力透锋末,为北魏碑刻上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归入“沉着劲重”一类。旧拓本首行“大代”之“代”字未控讹成“伐”字。

总之,《孙秋生造像记》书法雄强沉着,方整遒健,结体饱满,字势微倾,藏巧于拙,顾盼生姿。为龙门造像题记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释文:邑子像

☞释文:邑主中散大夫、荣

☞释文:阳太守孙道务。

☞释文:宁远将军、中散大夫、颖川太守、安城令卫白犊

☞释文:大伐太和

☞释文:七年,新城

☞释文:县功曹孙

☞释文:秋生,新城

☞释文:县功?起

☞释文:祖二百人

☞释文:等敬造石

☞释文:像一区。願(愿)

☞释文:囯祚永隆。

☞释文:三宝弥顯(显)。

☞释文:有愿弟子

☞释文:等荣茂春

☞释文:葩,庭槐独

☞释文:秀。兰条鼓

☞释文:馥于昌年。

☞释文:金晖诞照

☞释文:于圣岁。现

☞释文:世眷属万

☞释文:福云归,洙

☞释文:轮叠驾,元

☞释文:世父母及

☞释文:弟子等,来

☞释文:身神腾九

☞释文:空,迹登十

☞释文:地,五道群

☞释文:生,咸同此

☞释文:愿! 孟广

☞释文:达文;萧显

☞释文:庆书。

0 阅读:9

天骄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