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游乐场“快乐”的格式塔秘密

小康杂志社 2024-03-19 10:36:49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胡晓生

进入游乐场这个空间,形成了与日常单调紧张的学习空间的对比,这种对比触发了对陌生和新奇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索的兴趣。在这个心理场中,容易实现个体对“快乐”的体验。

我的观察对象是一个九岁小女孩。她的认知发展基本按照教科书一路走来,经历了疯狂两岁、自我中心的前运算期,现在的认知发展正处在7~11岁的具体运算期。

成功运营的游乐场应该是深入研究过心理学之后建立的,处于游乐场中的儿童快活得不像平常的自己。在观察对象第五次从高高的滑梯上半自由落体掉落下来、享受着晕头转向和惊魂未定时,我作为观察者,希望从中了解到她的行为理由,问:“为什么喜欢玩这个呢?”

观察对象回答:“好玩儿、刺激、显得自己特别厉害!你看那几个男孩子犹犹豫豫都不敢呢!”

孩子们继续在游乐场里面兴高采烈地奔跑,在观察者眼中,形成了一个快乐的心理场。这个心理场是相对封闭的,是从日常生活中隔离出来的一个独特的场所,在这个拓扑空间中,快乐的形成有着必然的逻辑结果。

结构主义方法论首先强调了整体性。在我们考察一个现象时,必须看到现象的背景,就整体环境而言,观察对象处于的时代背景和成长历史构成了她的整体经验:城市生活、信息化社会、物质丰富等现代化的小康之家的成长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中,她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可以跳过对生理需求、安全感和社交需求的危机感,直接面向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游乐园的“挑战类”项目满足了儿童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成功挑战之后,面对其他挑战者的羡慕而获得优越感,又实现了儿童对“尊重”的需求。

就游乐场的空间属性而言,“新奇”、“陌生”、“巨大”、“鲜艳”等属性标志着这里不属于日常生活。进入这个空间,形成了与日常单调紧张的学习空间的对比,这种对比触发了对陌生和新奇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索的兴趣。在这个心理场中,容易实现个体对“快乐”的体验。

再来看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法则,观察者所在的游乐场设施的摆放和构成堪称经典。从滑梯下来能直接看到卡丁车跑道的一角,卡丁车一辆接着一辆从眼前飞驰而过;旁边就是各种空中网绳,孩子们挂在上面晃来晃去;紧挨着的是弧形跑道冲高,顶上的胜利指示灯不断闪烁;连接各设施的道路两旁没有空置,全是抓娃娃机或者扭蛋……根据连续性法则,儿童在体验一项设施的同时,就被视觉触发大脑中的“连续路径”,顺利引导至“下一步”,也就是下一项娱乐。

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娱乐项目中,儿童体验到不同种类的快乐和成就。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通常感知到的,不是单个孤立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大于所有组成部分的总和。在体验滑梯的高度、卡丁车的速度、攀岩的力度、保龄球的准头一系列不同刺激之后,观察对象体验到的是快乐无比的游乐场。

由此,观察者已经把游乐场分解为观察对象的心理学格式塔,这是一个由很多元素构成的图形,“封闭的”、“新奇的”、“带来刺激的”、“勇敢者的”、“成功体验的”……有机体在同环境中物体或能量所发生的相互作用里,把物体或能量与自身的机构加以同化,同化作用使得有机体的种种形式具有恒久性和连续性,产生了普遍性的图式,也就是结构,形成了格式塔。

观察者懂得了游乐场成为儿童快乐源泉的原因,希望有机体能够将快乐同化于内心。预言或懂得人类主体的行为,是进一步理解与交流的基础。(本文作者系《小康》杂志副总编)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2月下旬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