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中越边境那场打了好些年的“两山轮战”,估计不少有点年纪的朋友,或者军迷哥们儿,心里都还记着点事儿。那场仗打得艰苦卓绝,不过,咱听多了自己这边的故事,你好奇过没,河内那边,尤其是亲历战场的越南人,他们是怎么回忆那段日子的?
巧了,最近翻到一篇越南媒体的采访,主角是他们的一位少将,叫阮德辉,算是个老兵油子了,亲身经历过老山(越南叫渭川)那块儿的战斗。他在采访里,是这么描述咱们解放军的:
“中国人五年动员五十万军队,400门大炮,三天10万发炮弹,疯狂倾泻在20公里土地上!”
怎么样?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火力不足恐惧症”当场治愈的感觉?50万大军压境,三天就砸下来10万发炮弹,算下来,每公里阵地得挨上千发炮弹洗礼… 这画面感,简直了!
但问题是,这…是真的吗? 一个亲历战场的将军,说出的话总得有点谱吧?可这数字,怎么听都觉得有点悬乎。咱们今天啊,就来当回“历史侦探”,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位越南少将的话里,到底藏着多少水分,又透着啥“猫腻”?
老山(渭川):一块让双方都红了眼的骨头
先得说说,为啥非在老山这地方死磕?
时间拉回到1979年3月5号,咱这边前脚刚宣布完成自卫反击,主力撤回国内,越南那边后脚就发布了全国总动员令。哎,那意思挺明白,就是“我不服,接着干!” 他们不光从柬埔寨战场抽调了像第2军这样的精锐回来,还新建了好几个军,把重兵都堆在了北边,尤其是在咱们云南边境对面的老山(渭川)一线。
这老山啊,地理位置太敏感了。主峰一千四百多米高,往北边看,咱们麻栗坡县城和附近几十公里的地方,那真是一览无余。这要是让越南人牢牢占着,等于是在咱们脑门上顶了把枪,能舒服吗?对越南来说呢,这地方也是他们的“北方防线核心”,卡死了几条重要的通道。
所以啊,这块地方,成了谁都想啃下来的硬骨头。越南派了号称“王牌”的山地步兵313师守着,还不停搞小动作,蚕食我们的地盘。那咱们能忍?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须得打回去,教训教训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
于是,就有了1984年那场著名的老山拔点作战。4月28号凌晨,咱们昆明军区14军40师动手了。
打起来啥样?炮火堪称“外科手术式”清理
开打前那阵仗,现在想想都带劲儿。咱们的炮兵,152加榴炮、130火箭炮… 好家伙,对着越军盘踞的山头就是一通猛砸,有老兵回忆说,那炮火密集得,跟犁地似的,要把阵地表面的工事一层层给“剥”掉。
老山那旮沓,喀斯特地貌,山洞多,越南兵就爱钻猫耳洞,修反斜面工事。可碰上咱们这种饱和式炮击,也只能暂时缩回去保命。炮火刚延伸,工兵就冲上去了,用炸药包在雷区里硬是“趟”出几条道来。
接着,就是步兵的事儿了。担任主攻的118团,嗷嗷叫着就往主峰(1509高地)冲,旁边119团负责敲掉侧翼的几个高地,掩护主力。那场面,光是想象一下都热血沸腾。
就连越南人自己也承认,那次打得很惨。阮德辉自己也在回忆录里写了,从4月28号到5月16号,解放军占领了包括1509高地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山头。按他的说法,这相当于越南的边境线被迫后退了5公里,是赤裸裸的“侵略”。
“50万大军”?“3天10万炮弹”?数据打脸啪啪响
好了,了解了大概背景,咱再回过头来看阮将军那“惊世骇俗”的数据。他说咱们“五年动员五十万军队”、“三天打了10万发炮弹”。这牛皮吹得,是不是有点太大了?咱们拿真凭实据来说话:
先说炮弹:“三天10万发”,这可能是整个说法里最唬人的一个。但根据咱军方后来解密的《昆明军区对越作战总结》,84年老山战役,就拿主力14军来说,整个战役期间消耗炮弹也就37万发左右,平均到每天,大概是1500发。
当然,肯定有打得特别狠的时候。比如最激烈的“7.12”防御战,那天打得天昏地暗,我军炮兵确实火力全开,一天倾泻的炮弹量换算下来大概是8万多发。但这可是极端的个例,是防御战的关键时刻!把这种峰值说成是“三天十万”的常态,那可就差得太远了。阮老哥这说法,要么是记忆出现了“选择性放大”,要么就是另有所图了。
再说兵力:“五年动员五十万军队”。听着挺吓人,好像我们大军压境一样。可实际情况呢?“两山轮战”是各大军区轮着上的,几年来参战的总兵力加起来,有个三四十万是可能的(注意是累计人次)。但在任何一个时间点,真正在一线对峙和作战的兵力,通常就是一个或者加强的军,下面轮换着师、团部队,撑死了也就几万人。比如84年首战老山的14军,作战兵力也就两万多人。
这“50万”的数字,怎么算都对不上号。别说咱们自己了,就连当时密切关注局势的美国兰德公司、苏联军事顾问,他们评估的中国在边境部署的兵力峰值,也就在二三十万顶天了。**阮将军这张嘴就来的“50万”,水分不是一般的大啊。
数字游戏背后,越南打的什么“小算盘”?
数据一对比,真相基本就清楚了:阮德辉少将和他代表的一些越南官方叙事,在关键数据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夸大。那他们为啥要这么干呢?闲着没事吹牛玩?肯定不是。这背后,门道可深着呢:
1. 扮“苦情戏”,演“悲情英雄”:把解放军描绘得无比强大、火力无比凶猛,不就能反衬出越军“以弱抗强”、“英勇不屈”嘛?这套路,一来可以凝聚国内民心士气,二来可以在国际上博取同情,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形象。
2. “爱国主义”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通过反复渲染“中国侵略”的威胁,把这场明明是越南先挑起来,并且与他们在柬埔寨的扩张行动密切相关的边境冲突,硬生生包装成一场“保卫神圣领土”的卫国战争。这样既能煽动民族情绪,又能巧妙地转移国内民众对入侵柬埔寨导致生活困苦、国际孤立的不满。这招“祸水北引”,玩得溜啊。
3. 老兵政治与“历史”再造: 阮德辉后来还当了个什么老战士联络委员会的主任。你想想,要维持老兵群体的凝聚力,要给后代“讲好越南故事”,可不得把当年的“功绩”和“牺牲”说得感天动地一点嘛?所以,在他的叙述里,历史事实可能就要为政治需求让路了。
说到底,这套掺杂了太多政治算计和宣传技巧的“战争回忆”,更像是一种服务于特定目的的“历史建构”,离客观真实已经差了十万八千里。
尊重历史,才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战争是残酷的,历史是复杂的。站在不同立场,人们对同一事件的记忆和解读可能会有差异,这可以理解。但是,基本的史实,尤其是那些可以用数据衡量的东西,比如参战人数、弹药消耗量,是不容随意打扮和歪曲的。
越南方面这种基于政治需要而夸大其词的叙述,说轻了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说重了,就是对当年在那片红土地上为了保家卫国流血牺牲的无数解放军将士的不尊重,甚至是一种变相的抹黑。
今天,我们回望那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那些用生命捍卫共和国尊严的英雄。他们的功绩,不容许被任何人用谎言和歪曲来玷污。
对于阮德辉少将的说法,以及越南方面对这场战争的叙述,你怎么看?欢迎来评论区,留下你的真知灼见!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