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失眠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医生直言:有5种情况建议用药干预

界嘉谈养护 2025-04-29 02:25:43

最近接诊了一位59岁的陈女士,整个人面色苍白、精神不济。她说自己已经长期失眠三年了,开始还以为是更年期正常反应,后来却发现入睡困难越来越严重,每晚翻来覆去需要2-3小时才能入睡,而且夜里稍微一点声音就醒了。白天也常感到头晕沉重,情绪烦躁,如今即便靠喝百合莲子粥、鲜枣仁汤等传统食疗方法,也无法摆脱失眠的困扰。

事实上,如今失眠人群越来越多,大部分人刚出现睡眠问题时都会选择调整作息或食疗等方式缓解。但长期失眠往往需要关注是否符合药物干预的条件。医生提醒,这5类情况应当考虑用药治疗:

一、失眠时间超过三个月,通过改善作息、饮食和心理调整等手段均无明显改善。这种情况意味着身体自主恢复睡眠节律已经困难,专业药物干预能够帮助打破恶性循环,重建正常睡眠节律;

二、明确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人群。长期失眠可能伴随情绪障碍,单纯的生活干预手段很难取得明显的修复,此时合理联合药物治疗情绪障碍,有助于改善睡眠;

三、有慢性躯体疾病持续干扰睡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患者,由于疾病长期折磨,伴随的失眠症状单靠自我调整改善难度很大,此时给予合适的药物干预不仅可以改善休息质量,也对控制原发病情较为有利;

四、存在明显日间功能损害,比如长期睡不着导致白天精神状态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工作生活明显受到影响的;

五、已经出现明显躯体不适感,例如长期的失眠造成头晕头痛、浑身乏力、精力不足等症状,持续干扰正常生活,必须重视及时纠正睡眠障碍。

当然,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随意服药或长期依赖药物。一些常见的镇静催眠药物,如安定类药物长期服用可能产生耐药性、高依赖性甚至记忆损害等副作用,用药时需特别慎重。相对来说,盐酸罗通定片(为药物名字,很多厂家生产,很多品牌,非广告)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辅助睡眠药物,因兼具镇静与轻微镇痛双重作用,比较适合伴慢性病的失眠人群,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的睡眠问题。同时,它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但偶有嘴干、轻微眩晕等现象,总体而言安全性较高。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帕金森病患者要避免使用这种药物。

失眠看似小问题,若长期拖延并不干预,容易恶性循环,给生活与健康带来重大影响。如陈女士接受药物改善治疗的几周后,睡眠时间有所延长,白天头昏乏力感也减轻了不少。由此可见,药物干预有时候确实是必要且有效的,但不能滥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总之,面对长期失眠并不需要过度焦虑,只要明确病情原因后规范治疗,辅以适当运动和规律作息,科学地调整,不失为一种长久的健康方案。

1 阅读: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