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什么药是真的吗?”
前脚央视刚曝光一起欺骗了上百万人的虚假药膏,还没等大伙儿回过味儿来,央视的财经调查栏目就跟着又发布了一起“虚假保健品”的消息。
卖药的店家在电商平台上,不仅仅拥有齐全的进口手续,还有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营许可文件,甚至连“全球购”这样的字样都明晃晃的出现在商品页上。
更让人胆战心惊的是,这些东西的成本仅仅只有11.5,可售价却高达百元乃至上千,利润更是高达1000%。
如果这些东西都可以伪造,那所谓的保健品我们还敢再吃吗?

消费者喜欢买海外代购产品,一方面相信外国品牌质量过关,另一方面觉得“全球购”“保税仓发货”这些标签让人放心,但记者的调查打开了一个惊人的黑幕。
就拿某款女性复合维生素来说,在电商页面看,这款产品标有“全球购”“美国品牌”“保税仓发货”的标签,页面宣传上更是版面精美,还写着“100%海外直采”。
乍一看让人觉得很靠谱,结果记者通过海外搜索平台和国外商超查询,根本查不到这个品牌的信息。

这产品宣传得是“原装进口”,但实际上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在外国存在的品牌。
还有另一款保健品号称能“清脂管道”“恢复微循环”,效果听起来惊人,但它也和之前的维生素一样:外国根本没有这个品牌。
如果不是曝光,很多人根本不会知道自己每天吃的是“挂洋名”的假货。

这些表面看着挺正规的“进口保健品”,其实背后搭了一条跨境造假产业链。这里面不仅是为了卖一个假货,更是把“造假”这件事运作成了一门生意。
央视深入调查发现了几家国内工厂的生产内幕,比如江苏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他们不仅可以帮客户生产保健品,还能提供一整套销售服务。

只要你有需求,他们就能帮你搞定:注册一家境外公司,买一个海外商标。等公司和品牌名字搞定了,产品其实还是在国内生产。
甚至有工作人员明确表示,直接在国内生产的话能节约成本。产品先出口,转一圈又清关回来,这样就摇身一变成了“进口货”。
出口、清关之后送进保税仓,从外面看手续齐全,这让消费者怎么想也不会怀疑。

可光是生产出来还不够,这些厂商让产品看起来更有效果。怎么做呢?虚假的宣传就是一条必经之路。
很多保健品在页面上写得神乎其神,比如某品牌标榜能“清脂”“降黏稠度”,甚至宣传它的功效近乎药物,直接说可以“治疗”。
但其实这些保健品根本没有药品资质,最多是普通保健品。

与此同时,这些假洋货价格都不低。
某些常见的保健品,电商上的价格随随便便就几百块,但记者查明实际成本只有几十块。
别看它宣传得高大上,实际上很多主打成分都没加够,比如美白产品可能只是“概念添加”,达不到真正有效的量。

说白了,这种虚标成分又造假功效的产品,成本能压到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转一圈后就能卖到数百块,不少甚至翻价10倍以上。
一个工厂有成千上万单,这样的利润简直暴利。

除了造假频发的保健品市场,央视还曝光了另外一个案例:电商平台销售火爆的“苗古金贴”。
这款贴膏自称是非遗传承人秘方制作的,在广告里传得玄乎其玄,说能“专治膝盖积液”“热敷治愈不反复”,很多人看广告就动心了,转头下单。
可实际上,这所谓的“非遗传承人”唐付政,根本就是AI生成的虚拟人物。

店铺里的照片,手指长度不自然,连基本比例都对不上,这漏洞太明显。
至于产品宣传里粘贴的证书,也只是某些企业收钱帮忙代办的,真伪毫无保障。
这款贴膏的成本价据调查最多只有2.5元,但线上卖到59元,价格翻了20多倍。

一些消费者就是用了这些药膏之后,身体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还让病情加重。
这么来看这种假产品不仅让消费者吃亏,甚至可能影响健康。
那么为什么这些产品能这么让人信以为真?

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些商家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漏洞。
一方面是公众对于“进口商品”的迷信,觉得进口的一定比国内的好,另一方面是电商平台上的包装文案精美,售卖环节透明加上保税仓发货的标签,让骗局更难察觉。

更重要的是,不少假货还能通过虚假评论营造产品口碑。
记者调查的每款产品下都有很多好评,甚至有回购晒单,一看就是“效果好”“值得信赖”的字眼。
而这种信任背书更让消费者掉进更深的坑。

所以我们在日常购物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盲目相信那些所谓的进口商品。
比如在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通过海外网站或官方渠道,看看产品是否有真实来源。
同时还要警惕广告夸张宣传,任何产品功能超过正常保健品范畴,都可能是套路。
信息来源:
光明网《央视曝光:都是假的!价格不菲却销量惊人,很多人每天吃……》
京报网《锐评|用AI“贴金”?“神医”到底有几根手指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