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黎锦晖,中国流行乐音的鼻祖

罗修云 2024-03-29 15:22:48
湘潭黎锦晖,中国流行乐音的鼻祖

他诞生于大清王朝末年。那是一个充满屈辱和苦难的时代。同时,也是风雷激荡、四海翻腾,仁人志士为争取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进行着殊死战斗的年代

1893年9月5日,黎锦晖在湖南省湘潭县中路铺镇境内的一个普通村落——菱角村长塘呱呱坠地。

湘潭的沃野山川,蓄南岳衡山之智慧, 纳洞庭之灵气,汲湘江之膏泽,使这块神奇的土地浸润着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书写着湘潭人文蔚然、群星璀璨的历史。唐代刘禹锡,对包括湘潭在内的湖南山水情有独钟,他以一个外来者的独特眼光,观察之余,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潇湘间无土山,无浊水,民秉是气,往往清慧而文。 1916年,青年毛泽东笔下这样描写过湘潭: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画图。

黎锦晖的家乡菱角村,倚靠著名的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晓霞山”, 山上森林茂密,满目皆翠,群峰竞秀。村边有河名杉溪,蜿蜒曲折,荷花满塘,绕村而过。这里的山山和水水、一草一木,都富有诗意的音律、国画的美感和音乐的韵律。难怪这里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还有个个才华绝伦的“黎氏八骏”, 以及《大公报》主编张平子,前清举人齐葆吾、马瑞图,书法家陈琪等南国俊才。

黎锦晖出生的季节,是色彩绚丽、满地金黄的秋季。深秋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好像用秋雨洗刷过。朵朵的白云犹如扬帆起船的轻舟,慢悠悠地飘浮着,真是秋高气爽啊!信奉“姓名暗藏天地玄机,雅号造铸人生坦途”的父亲,给这个出生秋天、排行老二的孩子起名为“黎锦晖”,便是将秋天的色彩、美丽和灿烂的阳光,都揉了进去,以此寄托着父亲对他美好愿望:事业辉煌、前程似锦。

在菱角村长塘,黎氏算是大户人家,有良田200亩,宅院50余间。

黎锦晖的曾祖父黎葆堂,是前清举人,曾在广西做过学政一类的官。葆堂妻黄赓,是一个性格坚毅聪慧,自立精神极强的女子,靠自学达到能看书填词的学力。为避战乱,黎葆堂辞官举家迁回湘潭。

晓霞山东麓不远的湘潭县白石铺乡,有艺术大师齐白石的故居。作为隐居山野的文人隐士,黎葆堂、黎松庵在当地无疑是备受推崇的。在1900年前后,那里的人们经常会看到,长袍飘飘的齐白石徒步登上晓霞山,然后沿弯弯的山道来到位于晓霞山西麓的长塘,走进“黎氏八骏”的父亲黎松庵先生的家门,和黎家人一起围绕艺术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黎家对这位艺术天才也礼遇有加,常常煮茶相邀,一起畅谈书艺文史。

在长塘这风景秀丽的地方,古朴的山村充满了田园诗意,浓厚的文化气息,连农民都能吟上几句诗词。作为晚清秀才的黎松安,在当地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有着深厚旧学功底的文人,他和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著名诗人王仲言等人成立了 “罗山诗社”,号称“罗山七子”,大家常常聚在一起吟诗、作画、刻写。

黎松安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海军惨败,他曾经发表过慷慨激昂的言论,抨击当权者的腐朽无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和科学技术,船坚炮利,富国强兵,抵御外强的侵略。他们夫妇非常重视子女的培养教育,着意用“新学”教育子女。为此,他特意创办了家庭学校——长塘杉溪学校,聘请了几位有秀才功名能掺用“新学”的教师,开设中西合璧课程,在讲授中国古籍《四书》、《五经》的基础上,也讲授算学、格致、博物、音乐和美术等新课目,吸引来遐迩“泥腿子”来求学,黎氏兄弟最初都在这里学习成长,为他们后来各自的建树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黎锦晖从四岁开始便在家塾中接受启蒙教育,直至1905年入昭潭高等小学堂。

出生于书香门第“黎氏八骏”自小英华内蕴,禀赋极佳,长大后在不同的领域各领风骚、各自成“家”, 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段佳话。大哥黎锦熙,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对黎锦晖的影响很大。

黎锦晖自幼独爱音乐,四岁时就开始了接受音乐的启蒙教育,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他从小受到中国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熏陶,连走路都哼唱着湘剧、汉剧、昆曲等戏曲。当地每年举办两次祭孔活动,以表达对“先贤”的尊敬仰慕和追思之情,能舞善乐的黎锦晖参加音乐舞蹈表演;乡下做道场,黎锦晖被邀合奏“破地狱”的乐章;当地的花鼓戏剧团表演充满乡土气息的花鼓戏时,黎锦晖不仅爱看,有时也参加演出。黎锦晖还特别喜欢把玩乐器,小小年纪,就能娴熟地演奏古琴、三弦、二胡等多种吹拉弹打民族乐器。每当晚风习习,月光皎洁之夜,黎锦晖便会取出二胡,忘情地奏出各种悠扬悦耳的乐曲,由此而常常招来一大帮的邻居和行路人围观、聆听。每奏完一曲时,热情的听众便齐声喝彩,要求“再来一个!”

说到拉二胡,黎锦晖除了受爱好音乐的父亲的影响外,还受到世界名人、国画宗师齐白石的影响。他七八岁时,每当齐白石来到他家,总会亲热地抱抱他。诗书画“三绝”的齐白石,还出人意料地拉得一手好二胡,小锦晖只要见到齐白石,总会拉着齐白石的衣角让他拉二胡给自己听。齐白石也总是有求必应,和他父亲聊聊天后便会取下挂在墙壁上的二胡,乐呵呵地拉上几曲,让小锦晖听得如醉如痴。齐白石拉得最多的是二胡曲《柳秋娘》,曲中用的是湖南花鼓戏调,黎锦晖后来创作的那首《葡萄仙子》,用的就是花鼓调;还有一首《采槟榔》,用的也是花鼓调。

1906年春,黎锦晖升入湘潭初级中学读书,1910年考入长沙铁道学堂、后转入长沙高等师范学校。

读中学时有学习中西器乐、声乐的“乐歌”课,由理化老师兼任,这让黎锦晖在原有民族音乐的基础上,有机会学习西洋音乐理论,也唱熟了许多用日本曲调填配汉文的歌曲,还学会了弹“老八度”式的风琴。他唱歌能用真假嗓子联起来唱,真假音的转换不露痕迹,无论高音还是低音,他都能用假音使之达到更高或更低从而扩展了自己的音域,深受行家和音乐爱好者的赞许。

中学时代是整个人生中最美丽的一段;是人生中最关键阶段的教育和学习阶段,;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黎锦晖在中学阶段便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划日后的发展,努力增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他除了努力学习功课外,也继续保留和发展着童年时代的艺术爱好,是学校里引人注目的文艺活跃分子。课余时间,在学校的礼堂内或操场上,经常聚集着一群以黎锦晖为首的民族器乐爱好者,四周则站立着一大群前来欣赏他们演奏的同学。黎锦晖等同学的充满激情的演奏,总会引来一片热情的掌声和喝彩声。这中场面,成为校园内一道别致的风景。

在读完中学之后,黎锦晖于1910年考入长沙铁道学堂。但因自幼喜欢民间音乐,学会了多种民族乐器,他放弃了工科学业,转入长沙高师就读。由于黎锦晖用较为深厚的民族音乐的修养,加上在中学时期便通过“乐歌”课接受了西洋音乐教育,掌握了一些西洋音乐理论的基础知识,因此,当他到长沙高师求学时,不到20岁的他,就走上了音乐教育的讲坛。那时,“乐歌”课在学堂中新设不久,师资奇缺。为整顿教育,完善教学体系,湖南省教育会诸般单级师范传习所,征选各地的私塾集中训练。黎锦晖被聘为“乐歌”教员。接受培训的私塾先生年龄多在五六十岁,瞧着讲台上这位年龄和他们的孙儿相仿的老师,开始时颇有点不以为然,有的甚至露出不屑的神色。慢慢地,这些“学生爷爷”发现眼前这位年轻人能用奇特的嗓音唱出嘹亮的歌声,而且能侃侃地讲出一些他们闻所未闻的西洋音乐知识,还能表演自学的“老八度”式风琴伴奏技能,便不由得对黎锦晖刮目相看了,最终,黎锦晖成了讲台上的“名角儿”,心悦诚服的“学生爷爷”不时地捻着白胡子朝他报以点头赞美。

在高师读书时的黎锦晖,开始有了爱情的萌动。这也许是爱情更容易垂青才华横溢、活力四射的才子。有人说,爱情是其实就是一种生活,而生活的最高境界就是艺术。生活、爱情和艺术,这三者在某种意上说是互相渗透和共赢的。对浑身充满艺术细胞的黎锦晖来说,爱情成了他在生活中所演绎的一种艺术,圣洁的爱情让他的的生活充满一种活力,充满一种动力,更成了他艺术创造的源泉。《桃花江是美人窝》在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便是黎锦晖体验爱情中催生的一朵艺术之花。

黎锦晖的家乡与桃江隔县相邻,黎锦晖创作的这首《桃花江是美人窝》,出现于上世纪30年代。它以优美的旋律,轻柔的曲调,多情的词句,歌唱了妩媚的桃花,秀丽的桃花江,以及喝桃花江水长成的娇美女子。“桃花江”这三个字,与另外三个字——“黎锦晖”紧密相连。《桃花江是美人窝》,是那样的柔美缠绵,至情至性,清丽温婉和感动人心,是因为它是一首渗透了爱情气息的歌儿。

原来,黎锦晖在长沙就读高师时,一个很要好的女同学家在益阳桃花江,每当桃红柳绿的季节,黎先生总是随女友一道,到桃花江来踏青采风,两岸群山叠翠,江中流水青青,桃花江畔的女子,一个个天生丽质,人面桃花。黎锦晖还和女友多次到过桃江上的羞女山。 羞女山也叫修山,像一个仰卧的少女,有瀑布的长发,高高的下颚,健美的双臂,还有那细软的腰,以及微微隆起的小腹和凸出的乳峰;一股清泉从两腿涧的山坳里流出来。当地人称:“喝了修山水,人人变得美。”桃花江的迷人景色,深深地印在青年黎锦晖的脑海里。30年代,黎先生率领中华明月歌舞团到南洋各地演出。后来歌舞团因故解散,艺人就各奔前程了,黎先生因无旅费回国,暂住马来西亚,靠填词作曲筹集旅费。一天,黎先生应邀外出旅游,只见当地的青年男女们载歌载舞,在迷人的景色里尽情欢乐,触动了身在异国的黎先生的思乡之情,脑海里重现中学时代和女友一起游桃花江的情景,旅游归来,他一头埋到桌上填词作曲,一口气呵成了这首流传海内外的《桃花江是美人窝》——

我听得人家说,

(问)说什么?

桃花江是美人窝,

桃花千万朵,

比不上美人多。

(白)不错!果然不错!

我每天都到那桃花林里头坐,

来来往往的我都看见过。

(问)全都好看吗?

那些瘦一点儿的,

翩翩瘦得那么好!

(问)怎么好哇?

全是伶伶俐俐小小巧巧婷婷袅袅,

多媚多娇。

(问)那胖一点儿的呢?

那些胖一点儿的,

多么称多么润多么俊俏多么筠。

(白)哈哈!

你丢了瘦的娇,

你爱了肥的俏,

你丢了肥的俏,

你爱了瘦的娇。

又怎样地挑?

我也不爱瘦我也不爱肥,

我要爱一位像你这样美。

不瘦也不肥,

百年成匹配。

我听得人家说,

(问)说什么?

桃花江是美人巢,

桃花颜色好,

比不上美人娇!

(白)真美妙!果然美妙!

我每天都到那桃花林里头瞧,

来来往往的不知多少。

(问)全都认识吗?

今天认识一班,昨天认为一班。

(问)怎么办?

整天成群结队谈谈笑笑游游玩玩

无牵无挂。

(问)有中意的吗?

自从认识了你,

立刻称了心中了意生了恋爱动了情。

(白)哈哈!你在前面走,

我在后面跟,

我在左边走,

你在右边行,

我猜你准是爱了我,

准是动了情!

我也不知道我也不能料,

我一看见你灵魂天上飘,

爱情火样烧,

全身熔化了。

桃花江是美人巢,

桃花颜色好比不上美人娇!

且不评价其歌词的思想内容如何,就歌曲而言,由于它吸引了民间音乐的营养,旋律优美流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很受侨胞欢迎。新加坡唱片公司马上灌制唱片,销往国内和南洋各地。当地华侨巨商胡氏兄弟开设的南洋烟草公司,又用桃花江的美名作商标,生产了一种桃花牌香烟,烟盒一面印有桃花江三个字,一面印着这首歌第一段三句歌词和五线谱。广大华侨思乡心切,争相购买这种香烟,胡氏兄弟也因此发了大财,歌曲越传越广。一些从南洋归来的华侨谈及这首歌时,他们介绍,华侨中的中老年人一般都会唱烟盒上的这三句。影响所及,一些著名的歌唱家,也争唱桃花江。台湾歌星邓丽君演唱的这首歌,现在还在日本和南洋华侨中流传。湖南青年歌唱家曹志强的《又唱桃花江》,也颇为撩人心扉:又唱桃花江,美人如今在何方,你在那风雨中奔忙,你在那霞光里梳妆,你催开千万朵桃花,让大地披上新装……益阳籍青年歌唱家雷佳演唱的《美人窝美》,更是将桃花江的美描述得令人神往:“美人窝真美,山也美水也美,比不过那桃花美。桃花丛丛开,花瓣红粉飞,蝶恋花蕊吐芳菲……”

桃花江,她以自己迷人的景色,动人的歌与相邻的天问台一道,作为益阳有名的风景点,载入了《中国名胜词典》。

美丽的桃花江,人们对于她,就像全国著名民歌演唱家彭丽媛在《桃花丛中唱益阳》一歌中所唱的那样:想了还要想,唱了还要唱。

“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桃花江是湖南桃江县境内的一条水溪,全长58公里,溪流虽小,名气却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黎锦晖和他的恋人,当我们今天以桃花江为题材的一首首歌曲在耳畔响起时,不能不勾起无数世人对黎锦晖和伴随他的那位美人的思念。

1912年他从长沙高师毕业,经亲友介绍他加入了同盟会,并到北平的《大中华民国日报》担任编辑。

纵观一代音乐大师黎锦晖的音乐人生,他所有的音乐活动,都与他的创作分不开;而他的创作理念和作品风格,又与他从童年时代开始的音乐生活分不开。

罗修云(1301377873@qq.com)

0 阅读:3

罗修云

简介:我是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