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谁说“留守”就是养老的活儿?要是你听说八路军在后方安排了三个“留守人员”,心里头就琢磨他们是干杂活的,那你可得改改想法了!
这三位,那可都是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硬汉:一个靠打游击战起家,一个是从主力部队转过来的,还有一个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带队,个个都不是好惹的茬儿。
【留守?这是八路军的家底!】
1937年8月份,距离全国开始抗日还不到俩月,八路军的主要队伍就一个接一个地过了黄河,往晋冀豫那块地方赶,打算跟日本鬼子打游击战。
这一场战斗,咱们得拼尽全力,还得打出个深远影响,所以几乎把陕甘宁边区最厉害的战士都调走了。可这就有个难题了,精兵强将都出征了,老家那边谁来守?延安还在那儿,中央机构也还在,总不能光靠那几支旧式步枪来保护“自家大门口”的安全吧。
结果如下:就这样,到了8月25日那天,中央军委果断下了决定,说要留下咱们“最厉害的王牌部队”,然后成立了“八路军的后方留守机构”。
这个组织到了12月进行了调整,正式更名为“八路军留守兵团”,地点就在延安,而负责领头的人是肖劲光。别看这个“领头人”的称呼挺普通,实际上他就是“陕甘宁边区所有武装力量的总指挥”,直接由中央来指挥。
这个留守的队伍可不是个空壳子指挥部,它的人员构成那是有门道的,基本上把八路军三个主要师在后面的关键部门都给包括了。
115师把炮兵营和辎重营留在了后面,120师则是第359旅的718团,还有工兵、炮兵、特务等好几个营没动,129师呢,他们留下了第385旅的旅部,还有770团,再加上其他一些辎重炮兵单位,加一块儿,人数超过了9000。
这9000人怎么分配呢?一个主要师配一个“代表”,然后由三位“资深战士”各自带着他们的手下守卫边境。这三位分别是:贺晋年、阎红彦、陈先瑞。他们各自负责一片区域。
这三个人啊,来自不同的地方,打仗的经验也都各有各的高招,反正都不是好惹的茬儿。他们手下带的兵,干的活儿,绝非仅仅是“守大门、看院子”那种小事儿。
1937年11月的时候,留守兵团动手重组了各个部队。就拿120师来说,他们的炮兵营和辎重营被合到了一起,成了新的警备第1团。129师那边呢,炮兵营和特务营也被整合了,变成了警备第2团和第3团。同样的,115师的部队被改编成了警备第4团。还有啊,其他的几个工兵营和特务营也被分别编为了第5团到第8团。
重新整合后,这个部队团队不光得守住延安,还得管起黄河东边一直到咱边区里面的所有安全活儿。他们不光是站岗放哨,还得跟地方政府一块儿动手,去收拾那些土匪,还有帮着搞政治宣传,动员大伙儿。
简单来说,这支队伍的作战方式跟前线部队有很大区别。他们不仅要能对付土匪,还得会做群众工作,同时还得防范敌人的侦察和特务活动。他们就像是军政民结合在一起的“边区坚强后盾”。
留守兵团的势力范围,从黄河边上的府谷开始,一路往南走,能到宜川那儿,中间还穿过绥德、葭县、米脂、清涧、吴堡、延川、延长这七个县。这条沿河的防线,足足有三百公里长呢。日军和伪军老想着偷偷摸进来,再加上本地的反动势力和国民党特务也不让人省心,整天得防着他们捣乱。
看似只是在“看家护院”,其实它是“保持稳定、防止渗透、加强动员”这三方面紧密结合的重要防线。在战斗方式上,它并不主动攻打别人,但它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要是被敌人攻破了,那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安全可就岌岌可危了。
这时候,贺晋年、阎红彦、陈先瑞三个人,就在这里各自走上了当“边区领导”的路子——而且,他们走的道儿各不相同。
【贺晋年:要守住边区,先剃光土匪的头】
1937年11月份,八路军的大部队刚一撤走,三边警备区那边就打起了枪。这时候,29岁的红军老将贺晋年被委以重任,成了“警备第一团的团长,还兼着三边军分区的司令员”。他手里带的是第120师留下来的一帮精兵强将。贺晋年这人,早年在陕北骑兵队摸爬滚打出来的,硬仗能打,还特别会“灵活摆兵布阵”。
他管的那一片地方,就是绥德、清涧、延川那一带,那边土匪问题严重,地势又特别复杂,老百姓的支持也不够,反动分子还挺猖獗。刚上任,他就想了个招儿,就是“分片管理加上民兵一起守”,把原来的一大队人马拆分成好几个小队,再跟各村的民兵结合起来,搞了个“一片一片地联手防守”。
1938年春天的时候,日本鬼子想从宜川那边,沿着黄河摸到清涧去,打算冲破咱们的黄河防线。贺晋年带着第一团,还有河东的部队,一块儿从延川动身,跑到黄河渡口那儿埋伏起来,一下子干掉了鬼子两个小队。这场战斗吧,虽然不算大,但它就是不让鬼子在黄河边上站稳脚跟,给咱们边区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他搞了个行动,叫“清涧西路打土匪”,连着跑了三天两夜,总共六十里地,干掉了八十多个地方上的武装分子,还顺手缴了一百多支步枪。完事儿后,他在村子口弄了个“打匪英雄榜”,把缴来的东西摆上去给大家看,让乡亲们心里踏实了不少。
同时呢,他也着手让兵团里头搞整改训练,把战术任务都给弄清楚,让每个连队都得按时演练游击战。他还规定,干部得轮流带队伍,这么做就是为了避免“小圈子”的问题。
1938年快到年底那会儿,第一团的打仗本事嗖嗖往上涨,直接冲到了边区所有团的前几名,八路军的大领导还特意提出来夸了他们一顿。
1955年进行军衔授予时,贺晋年得到了少将的头衔。有人觉得这是因为他资历尚浅,也有人讲他未曾参与华北大决战,但无论军衔高低,贺晋年都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战斗成果,守住了延安的大门,确保了陕甘宁地区的稳固。
【阎红彦:三人留守,他是唯一上将】
在陕北边区,要提谁能和刘志丹老乡齐名,那肯定得说阎红彦。他1909年出生,是陕北游击战争里的行家里手,啥地形都门儿清。他虽然家里穷,小学都没念完就去当了兵,但打起仗来,那可是头头是道,用人得当,没人能比得上。
早在1931年那会儿,阎红彦就担起了“陕甘游击队第5支队长”的大旗,领着队伍在渭北地区来回打仗。他们打倒了地主老财,把田地分给了老百姓,还建起了苏区。因为干的都是为老百姓着想的好事,所以当地人都亲切地称他们为“神军”。
1937年,他又回到了边区,做了留守兵团里的一个重要将领,专门管正宁到富县这一路段的群众发动和政治训练。他领导的队伍,原本该是搞宣传的,可他却搞出了个“又像军队又像政府”的新路子。
他在富县的黄龙山区搞了个“抓特务试点”,带着反特小组在短短十天里,就连续逮住了三拨隐藏的特务。这里面,还有个国民党晋绥派藏了好多年的中层干部,这事儿在军队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啊,不光动手抓特务,还自己编了宣传教育的小册子。他挺接地气,把当地的山歌、风俗都融进去了,搞了个“三问三答”的活动,让政治思想工作不光在部队里深入人心,还延伸到了每个士兵的家庭里。
厉害的是,他直接跑到乡下,搞了个“边区民众自卫训练”,从每个村子都选了3个人来学“怎么防守反击”。而且,他还弄了个“民兵比赛”,一场训练竟然拉来了300多人参加,整个边区都轰动了。
这些被瞧不上眼的“零碎活儿”,实际上对陕甘宁政权的稳固有着巨大的贡献。好多村干部当年都是跟从他学习的“门生”,后来逐渐成长为了边区政权里的顶梁柱。
1955年的时候,阎红彦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在留守兵团的三个人里头,他的军衔是最高的。这既是因为他的资历深,也是对他多年来既能当领导又能干实事,文武双全的一种认可。
【陈先瑞:孤胆英雄,也能玩出集团军的架势】
要是说贺晋年和阎红彦像是在组织内部“开疆拓土”,那陈先瑞就完全是个“独行侠”,走的是一条孤胆英雄的路子。
1934年冬天,红二十五军踏上北上长征的路,留下了一小拨队伍,在陕南地区继续打游击战。当时才20岁的陈先瑞,主动挑起了这副重担。他麾下仅有700多人,散布在鄂豫陕交界的陨西、山阳、镇安这些地方。
他没有靠主力部队的帮忙,也不等后方送物资来,就是靠着自己对这片地方的了解,还有当地老百姓的支持,愣是拉起了三四五六七八九路游击队伍,外加一个华阳游击大队。最后,他把这些队伍都拢到一块儿,成立了“鄂陕游击师总司令部”,统一带着大家干。
1935年夏天,7月份那会儿,红七十四师终于建起来了,陈先瑞也升官做了师长。他手下的队伍可不含糊,一次又一次地把国民党的围剿给打退了。而且,他们还特别会打仗,晚上偷袭、半路埋伏、突围反击,这些招儿用得那叫一个溜。就这么着,他们干掉了4000多个敌人,还缴获了3000多支枪呢。
陈先瑞打仗有他的独门绝技,讲究“三个迅速一个严密”:迅速出击然后快速撤退,迅速转移阵地再迅速隐蔽,信息传递得滴水不漏。特别是在山阳那次“密林里的反包围战斗”里,他巧妙地借助山谷的回声,营造出好像有“百万雄师”的声势,硬是让敌人信以为真,搞错了他们的撤退路线,结果给自己的部队赢得了足足四天的宝贵转移时间。
1938年春天的时候,他动手把游击区往商洛山那片地方扩大了不少,还搞了个“山区自卫军”,给中央南边的路线打通了条后路。后来呢,这支队伍就变成了边区预备旅,陈先瑞就成了副司令,主要负责战备跟防卫这些事儿。
1955年的时候,陈先瑞将军得到了中将军衔的荣誉。
参考素材
阎红彦:中国解放军开国上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长河中,阎红彦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开国上将。这是根据抗日战争纪念网的信息得知的,时间定格在2023年的8月1日。阎红彦将军在革命的道路上,走过了无数风雨,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是中国解放军中的重要一员,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事迹和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后人。作为开国上将,阎红彦不仅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更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在战场上,他英勇无畏,指挥若定;在生活中,他朴素节俭,深受士兵和群众的尊敬。他的这些品质,让他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和楷模。总之,阎红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贡献和成就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卷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星贺晋年在抗日战争的历史长河中,贺晋年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2023年8月7日,我们再次回顾那段峥嵘岁月,贺晋年的名字依然熠熠生辉。贺晋年,他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少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英勇无畏,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事迹,在军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说起贺晋年,人们总会想到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他指挥若定,智勇双全,总是能够带领部队打胜仗。无论是面对强大的敌人,还是陷入困境,他都能够冷静分析,制定出克敌制胜的策略。贺晋年的名字,不仅被刻在了军史的丰碑上,更被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所铭记。他的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和动力。在抗日战争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如今,虽然时光已经流逝,但贺晋年的事迹和精神依然激励着人们前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