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去年底测试的两款六代战机中,歼50作为六代舰载机,备受瞩目,它比歼15和歼35搭载到舰艇,更为麻烦?为何国产六代机上航母,会有更大的技术难关,究竟是什么原因?

歼36和歼50的横空出世,让西方霸权看到中国军工的强大,更不得已收敛嚣张和狂妄。那么歼50作为六代舰载机,搭载到航母上,有何难度?
歼50这个型号是目前网友暂定的名称,它是我国研发的新型六代舰载机,如果搭载到航母上,首先要解决的是停机库的空间问题,歼50的机身长度为22米,起飞总重为40吨,翼展为24米,能否折叠尚无信息,大概率是固定翼。

对比为航母设计的舰载五代战机歼35的参数,歼35的机身长度为20米,起飞总重为35吨,翼展为14米,折叠后为10米左右,由此能看出如果要在航母上停放歼50,需要占据更多的空间,在甲板上起降时,也需要更大的面积才能实现无障碍执行任务。
这就对航母搭载歼50的数量,做出了一定的限制,毕竟航母上的使用空间都是寸土寸金设计好的,战机的体积过大,在使用和搭载时,都要考虑预留充分的空间,在特殊作战任务下达,必须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而这个前提就是需要足够的空间支持才能实现。

机型越大,在海空执飞时,对于精准起降的要求就越高,准确降落的能力也要求更严苛,吨级更重,从半空俯冲降落到飞行甲板,对战机的精准控制就要求更为精准。对于歼50来说,需要在达到设计预期之后,开发出其左右功能的最大潜能,从而在海空部署中脱颖而出。
歼50的外观和传统战机区别很大,对于操控准确着舰的要求更高,取消的尾部机翼设计,对于战机的平衡能力,飞行的表现都和五代战机不同,因此对于歼50上舰的各种细节,都需要进行大量冗杂的测试才能确定,也许陆基的模拟测试就要进行很长时间。当然也不排除我国海军航空兵在必要情况下,加班加点完成特训任务。但是显然歼50的着舰要求,对精准度的把控任务较为艰巨。

再有航母上的跑道长度有限,对于战机的辅助起飞,有着非常严苛的限制条件,这也是海空战机的执飞难度,要远远大于陆基飞行的原因。歼50的推力需要足够强大,在没有电磁弹射起飞的前提下,使用滑跃式起飞,要有充足的推力在极短的时间,让战机具有冲天而起的动能,这对航空发动机的要求就非常高。对航电系统的兼容和功能呈现,也要求非常严苛,要能确保在海空环境使用的灵敏度,以及对外界的反应能力。
海洋作战环境是非常特殊的,也充满复杂的变化因素,航电系统和航母指挥系统的配合,通信导航高度兼容能力,以及高效的交互和协同程度,都决定了海空作战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对于歼50来说,内部的设备和仪器,还需要进一步调试,要和航母的重要系统无障碍协同,这些都需要一定时间的试飞和磨合。

同时作为海洋高腐蚀环境,战机要处于高盐度环境工作,对耐腐蚀的材料和工艺要求严苛,特殊处理工艺对于战机呈现的防腐保障,到底效果如何都需要一定的验证依据,因此对于歼50来说,未来要搭载到航母上,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彻底解决。
我国军工夯实基础之后,在一机多型的研发体系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把已有技术不断升级,达到更为先进的水平,取得更好的研发效果,比如轰-6系列,至今已经发展出多达27个机型,从最原始的技术平台,到现在的先进的技术平台,完全脱离了当初原型机的限制,成为自主研发的经典机型。

歼50也是同样道理,作为六代舰载机的原型机,会在基础上不断优化改进,从而衍生出更多的型号,在达到上舰能力之后,不断以更为突出的表现,提升战机的防御作战能力。

中国航母如果能尽快部署六代战机,将会带来海空防御的巨大改变,未来的海空作战格局也将会被推动改变,六代战机的迅猛攻击能力,强大的反制实力,都将会让敌人闻风丧胆,能以最快速的反应能力,覆盖防守海空区域,驱离敌人的海空目标,突袭打击敌人的海空飞行器,从而提升我海疆的安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