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广州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好心帮忙好友代办业务,却在退管所遭到殴打。
然而打人的工作人员自始至终都没出面,反而让自己的母亲出面协商赔偿,用6万元达成和解协议。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究竟如何?被打的办事群众会妥协么?
在2025年3月26日下午,住在广州海珠区的陈阿婆想帮远在国外的老朋友办理退休年审,尽管已经60多岁了,但她依旧是个热心肠。
陈阿婆径直去了滨江街的退休人员服务点,这里专门为退休的人提供各种服务,但没想到她的热心帮忙,会惹来一身麻烦事。
陈女士拿着精心准备的资料,递给窗口的工作人员,盼望着能简单办好这件事,工作人员仔细检查后,告知她材料不合格,原因是海外信件过了有效期,信件有效期只有一个月。
陈女士赶紧说明情况,解释说这封信是今天早上刚从邮局拿到的,但是因为国际邮寄比较慢,所以导致收到的日期和规定时间不一致,她希望工作人员能理解。
但工作人员对此不予理会,依然认定信件已经失效,需要重新提供邮寄凭证,这让陈女士感到无比困惑,因为之前在其他地方提交时,同样的文件并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
可能是各地的规定有所不同,又或者是工作人员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最终导致了这件事的发生,她不停地试图说明情况,可怎么说对方都不愿进行通融。
渐渐的,陈女士开始怀疑工作人员故意让她为难,所以她决定向上级反映情况,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个投诉就像一根导火索,瞬间点燃了冲突,工作人员张女士立刻从座位上起身,怒气冲冲地质问陈女士:
“你投诉什么?”
随后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张女士突然动手袭击陈女士,她击打陈女士的面部和胸口,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陈女士措手不及,感到非常害怕。
陈女士边呼救边跑出退管所,由于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惊吓,她立刻拨打了报警电话。
接到报案后,警察很快开始调查,第二天就正式决定立案侦查,经过法医鉴定,陈女士的伤势初步判断为轻微伤。
而张女士的伤情,经过鉴定,还未达到法律规定的轻微伤标准,情况相对较轻。
4月2日,在滨江派出所的安排下,双方进行了第一次调解尝试,不过张女士本人没有到场,而是委托她的母亲代替参加了调解会议。
调解过程中,双方各说各的理,对于事情的经过和责任的归属,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说法,这次调解因为双方的巨大分歧,进展并不顺利,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张女士的母亲说,陈女士投诉时情绪激动,不听工作人员解释,还骂人、想闯进办公室,为了阻止陈女士做出过激行为,张女士才推了她一下。
然后陈女士咬了张女士的右耳,抓她的头发。张女士疼得挣扎,不小心用胳膊肘打到了陈女士的脸,导致她流血。
对于她的说法,陈女士的女儿简小姐表示强烈反对,声称陈女士一直都是被欺负的一方,没有骂人也没有打人。
因为双方各执一词,而且事发地点滨江街退管所没有监控,没法提供当时的录像,第一次调解没有结果。
4月7日,滨江派出所再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张女士还是由她的母亲作为代表,陈女士则由她的女儿简小姐代替出席,经过警方三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工作,双方最终达成和解。
张女士的母亲当场支付了六万元赔偿金,这笔钱涵盖了医疗费用和精神损失费用,同时她也代替女儿向简小姐表达了歉意,这件事到此为止,双方都认可了调解结果。
“我知道是女儿不对,她打人确实不对,我们家愿意赔偿,后续医疗和其他问题都由我们负责,孩子伤人并非故意,我也感到很难过,陈女士受伤让我非常心痛,我知道我女儿做错了。”
在调解现场,张女士的母亲直接向简小姐道歉,但即使双方已经和解,大家还是有很多疑问,张女士为什么一直没有公开道歉?六万元的赔偿,这个数目真的合适吗?
人们希望知道更多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张女士没有现身道歉,大家开始怀疑她的真心,自始至终她都没有公开露面,更没有解释自己的所作所为。
她的缺席让人觉得,她可能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更像是只想让事情平息,所以选择了躲避,这种做法让公众难以接受,也影响了她道歉的可信度。
另外,六万元的赔偿金是否能够完全补偿陈女士的损失,还有待商榷,陈女士不仅身体受伤,精神上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而滨江街退管所未安装监控摄像头,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正是由于缺乏监控录像,事情的来龙去脉变得更加难以查清。
公务人员和老百姓出现矛盾时,应该怎样有效地解决,而不是让矛盾越来越激化?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老百姓的权利,不让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讨论的。
也希望滨江退管所能吸取经验,不要再让办事民众寒了心。
信息来源:
1.南方都市报2025.04.08《六旬阿婆被退管所人员打伤续:获赔6万,打人者母亲代为道歉》
2.鲁网2025.04.04《六旬阿婆称遭退管所人员打至嘴角出血,调解仍存分歧!多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