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本学习如何打赢关税战

雨竹与世界 2025-04-26 12:27:26

最近美国老造谣说中美之间正在谈判,以所谓“知情人士”的名义透露中国派出了好几个团主动沟通,特朗普还说很快就会达成协议,国内有些人也因为这些谣言就说中国要对美国妥协了。然而我们是一点脸面都不给,外交部发言人公开表示:中美正在谈判是假消息,中美双方并没有就关税问题进行磋商或谈判,更谈不上达成协议。

无论特朗普真实目的是什么,凡是关于中国的言论,都可以不关注了。以后如果没有实质性动作,小镇也不准备再谈这些朝三暮四的无聊把戏,还是把每天有限的时间写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

小镇之前经常批判国内某些人盲目把日本经验套在中国身上,小镇上周刚写了《越是吹捧日本,斗争就越坚决》,国内越是鼓吹日本政府做的好,那日本失落三十年的责任就越压在美国头上,比如把在外力压迫下升值等同于危机,现在面对美国压力,人民币就是不升值。

但实际上,日本之所以失落三十年,最大的责任就是日本政府严重错误的政策决策,尤其是金融和货币政策,短时间内快速升值,该放水不放水,不该放水又狂放水,该进行金融监管的时候却又放纵资本无序扩张,又疏于打破阶层固化、遏制大资本垄断,最终日元成了美元的“老鼠仓”、全球资本的“客厅”,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不过在应对关税战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上,日本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目前国家的一些做法恰恰就是把日本经验本土化。

首先要学习的,是坚定关税战、贸易战,中国必胜、美国必败的信心。

都已经2025年了,应该不至于还觉得中国不如日本吧?

目前美国对中国发起的一系列贸易战,其策略跟当年针对日本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还不如当年有章法。比如对标“广场协议”的“海湖庄园协议”,发起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征收高额关税,要求贸易平衡、减少对美贸易顺差等等,美国当年这么做,并不是要重塑美国的制造业,而是要打断、迟滞日本制造业追赶速度,逼着日本消耗更多资源。

但就算是非正常化的日本,也打赢了对美关税战。就拿日本对美直接顺差来说,注意是直接顺差,因为后来日本开始了规模庞大的企业大出海。美日关税战从1971年美国对日本彩电征收反倾销关税开始,那一年顺差大概是20亿美元,然而到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的时候,已经扩大到400多亿美元,2000年顺差达到顶峰的800多亿美元,之后开始缓慢下降,2024年下降到630亿美元。

但大家可能还记得前不久的一个新闻,2024年日本经常项目顺差达29.26万亿日元,为1985年以来最高纪录。

自2021年以来,日本连续四个财年出现贸易逆差,为什么经常项目顺差反而达到历史高点?

原因就是经常被提到的“隐形日本”“海外日本”,也就是出海日企在全世界构建的庞大商业帝国。

当年日本政府之所以同意日元升值,绝不是简单的因为美国施压,而是认为升值对日本利大于弊,更顺应了未来转型趋势,最大的利就体现在支持日本企业出海上。

虽然日元升值对日本本土出口不利,但要考虑到日本当时的国情。日本早在1970年城镇化率就已经达到70%以上,家电等普及率达到饱和,这就意味着日本城市化进程结束、耐用消费品到达天花板,日本战后20多年的传统经济增长机制需要转型,而日本毕竟只有1亿人,当时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持续下降,需要解决经济内需动能减弱后,日本经济往何处去的历史性问题。

这时候美国要求日元升值、缩小日美贸易顺差,客观上也顺应了日本经济转型需求,一个重大的利好就是支持日本海外投资。

广场协议签署后的第二年,日本提出“黑字还流计划”,希望通过设立亚洲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日本几十年累积的贸易盈余、国内资本以贷款方式借给发展中国家,以此减少贸易顺差、改善对外关系,同时为日本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寻找新的出路。

之后日本资本如洪水般涌向全球。以日本海外直接投资为标志,1981年是89亿美元,1985年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2亿美元,当年就成为世界第一大对外直接投资国,然而这仅仅是开始,1989年猛增到675亿美元。

但这是以美元计价,日元投资增速远没有这么快,如果日元不大幅升值,日本对外投资不可能如此迅猛的增长。

仅1985年到1991年日本海外投资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注意这包括直接投资和投资后的增值等,从总量上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大量日本出海企业就地把获得的收入用于当地设备投资和并购。

上述在日本的国家政策中,被定义为从“贸易立国”向“对外投资立国”转变。1991年日本本土泡沫破裂,日本开始进入失落的三十年,但越是国内需求萎缩,日本企业、日本资本出海的动力就越强,到2000年也就是中国入世前,日本海外设备投资额就已经超过国内,而且之后差距拉开的越来越大。

小镇联想到,日本漫画家尾田荣一郎1997年创作《海贼王》的时候,那句激发海贼们寻找新世界的口号“我把所有财宝都放在那里”,是否也受到当时日本企业大出海的影响呢?

日本已经实现了从贸易立国到投资立国的转变,2023年日本海外净资产规模超过3万亿美元,自1991年以来稳居世界第一,日本企业在海外的收入相当于日本GDP的一半,于是又被称为“在海外再造了半个日本”。

也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连续四年贸易逆差,但经常项目顺差却达到1985年以来最高纪录的反差。

正因为大量产业和制造能力已经转移到海外,在统计上列入其他国家进出口数据,所以从2000年开始,日本对美顺差就开始逐渐下降,但因为美国制造业崩溃的太快,所以日本本土对美贸易仍然占据优势。

上述是总体数据,我们还可以观察下微观。比如日本汽车,目前虽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崛起,日本汽车在中国市场上持续收缩,但从全球看,2024年日本汽车产销量虽有所萎缩,但仍占全球四分之一,日本三分之二的汽车是在海外生产的,本土生产的汽车也有近一半出口海外。

在没有独立的国际地位、日本政府屡出昏招等等不利局面下,如果把日本本土和海外加在一起,显然美国针对日本的关税战是失败的,令日本制造业上了一个大台阶。

现在的日本海外布局又出现新的变化,从过去以制造业出海为主,变为非制造业出海为主,也就是目前国家特别关注的服务贸易,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服务贸易国,2008年日本非制造业对外投资规模首次超过制造业,现在二者占比已经达到7:3。

所以别看日本本土失落了三十年,但依托庞大的海外利益,照样能维持下去。但需要注意,本土衰弱、海外开花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贫富差距拉大。毕竟普通人更多留在国内,大量的资金、人才、技术都在海外,日本本土的机会就少了很多。

在这方面,更依赖大财团和对外投资的韩国更加严重。

相比什么资产负债表收缩论、日本财政刺激政策,上述借美国施压,通过出海完成国家经济增长转型,才是更应该关注、学习的。

既然被美国牢牢掌控的日本,都能打赢美国挑起的关税战,何况中国呢?相比上世纪80年代的日美贸易战,现在中国的把握更大。

从美国角度,现在的美国制造业相比1985年严重衰落,美军乃至北约军力更是跌到几十年来的最低点,最强大的金融也面临危机。

从中国自身看,人口是日本的十几倍、经济规模是日本的5倍,论制造业、农业等实际产能更是远大于日本,更别说中国拥有日本极为羡慕的强大军事力量和国家主权,这就意味着,中国完全可以顶住美国的干预。

当年的日本因为本土政府受制于美国,只能把重心专注于“外循环”,离开本土的日企可以放开手脚去开疆拓土,而中国完全可以内外兼顾,搞“双循环”,而且以内循环为主。

中国消费其实很强,我们说内需不足、提振消费,是因为中国的生产制造能力更强,强到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地步,而与此同时受疫情、战乱、贸易战等冲击,国际消费萎缩,所以我们才需要提高内需来消化一部分出口,这是短期应急。

还是以汽车为例。日本2024年全球销量2100多万辆,其中75%在海外,而中国产量为3128万辆,销量是3143万辆,其中整车出口为586万辆,还进口了500多万辆,而近年来,中国本土市场汽车产销量都在持续增长,比如2024年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

在很多实物消费上,中国本土往往占据全球三分之一以上,远超中国人口占比。

比如新车销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是美国的两倍,就算加上二手车市场,中国也仍然超过美国。但要注意美国二手市场销量高达3100万辆,是新车销量的两倍,超过10年车龄的二手车就超过20%,再考虑到美国严重缺乏可靠的公共交通,没有车寸步难行,中国汽车的消费能力远超美国,很多家庭买了车以后,根本不开。

还有手机,中国是美国的3倍,苹果手机在华销量也已经超过美国;电脑方面,中国是美国的近10倍。至于农产品,毕竟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论总量肯定不合适,但就算从人均角度,中国也有很多农产品消费超过美国,比如蔬菜占全球一半、水果占全球45%、肉类占27%、淡水鱼占70%等等。

而在最反应现代生活的家电消费方面,中国人均消费跟美国是差不多的,所以总量上也基本是美国的3-5倍。

如果这样还说中国消费市场小,那全世界还有大的吗?

不妨想想,如此一个史无前例的“怪物”,现在要开始像日本一样大规模出海,或许在几十年后,会在海外新造半个中国,那时会是何等壮阔?

最关键的,中国还弥补了当年日本四个最大的短板。

一是更加坚定科学的决策。

这一点不展开说了,太多太多,中国说要实现的,无论五年、十年还是更长的规划,最终都实现了。而治理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这是超越了人类目前一切管理学理论的奇迹。

二是持续增强的内循环。

14亿人的庞大成熟市场的内循环也才刚刚开始,现在就连全国统一大市场都还没有打通,省与省之间的经贸往来甚至还不如各省与海外国家的联系紧密,而中国还有数亿人人均年收入不足1万元,广袤的内陆有待开发,这都是未来巨大的增长潜力。

三是强大国防支撑的独立自主。

不必掰扯中美两国常规军力到底谁更强大,这是没有意义的,军队建设要服从国家战略,中国军事建设的目标是守卫中国本土和周边,而美国是全球霸权,美国不可能把全球乃至本土的军队全部调到中国周边,如果敢这么做,美国霸权立刻就要瓦解。更何况现代战争,更加攻弱守强,比如俄罗斯打乌克兰、美国打胡赛、以色列打加沙,防守就是更占优势。

不仅是军事,中国也格外看重金融安全,对内整顿排雷,对外加强资金管控、稳定人民币汇率,美国最擅长的金融武器难以发挥。

四是优势越来越大的科技和人才优势。

日本搞海外战略,因为本国资源有限,也严重影响到本土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从泡沫破裂开始,日本本土就不断削减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经费,很多日本研究团队被迫转到中国。研发资源分散在海外企业、本土政府力量不足等种种原因也导致日本一再错过关键的技术变革,错失了信息时代和新能源转型,现在又要错失智能时代。

反观中国,同样不掰扯中美在科技领域到底谁更强,最起码要承认,中国和美国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在全球几乎所有的前沿领域,中国都最起码是第二。

而中国一直在加强科研和教育投入,就算现在美国在科研领域仍然有一定优势,但5年、10年后,中国一定全面超越美国,这是客观规律决定的,没有人才和资金,哪来的科研成果?现在特朗普就连哈佛、NASA的科研经费都在大规模削减,基础教育的坍塌也没有得到改善,还限制中国学生留美,美国上哪获得足够的人才?靠印度吗?

2025年,国家已经将出海上升到战略高度,不同于过去以大型国央企开展大基建为主的海外基建模式,这一次更多是扶持中小企业出海,很多策略就是仿照日本,要从过去以出口为主的外贸,转变为实体扎根海外的出海,比如工信部的“万帆耘海”鼓励中小企业出海等。

出口和出海是不一样的。一个企业就算海外营收占比达到90%,但如果只是在海外找一个经销商或合作伙伴,把生产的商品卖出去,那也仅仅是出口。出海一定是要在全球各国扎根,到那时候,全世界背后都是中国制造,谁还能抵制?

当然,目前在出海上还有很多问题,小镇在政策制定和平台、一线企业沟通中,也感触很深,不过这就是另一篇要谈的了。

出海的大方向已经定了,无非就是如何做得更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0 阅读:15

雨竹与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