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东风日产N7以11.99万元的起售价杀入市场。作为日产旗下全新纯电轿车,共5个级别可选,售价区间为11.99万元-14.99万元。
这个价格,比同尺寸的比亚迪汉EV便宜近10万,比小鹏P7少5万,甚至比五菱星光顶配还低2万。当合资品牌不会造电车的嘲讽声犹在耳边时,日产用一记耳光扇醒了所有人——不是不会卷,只是没到生死关头。
两年前,日产的纯电车型艾睿雅以30万高价上市,月销量长期徘徊在两位数,被网友戏称扑街都扑得悄无声息。
彼时的高管们还在强调日系工艺溢价,直到2024年中国市场销量腰斩、武汉工厂产能闲置超90%,日产才终于低头认命。
N7的定价策略大有讲究。顶配14.99万元,标配高通8295P芯片、Momenta端到端智驾、带压缩机的车载冰箱,甚至把日产祖传的大沙发升级成AI零压云毯座椅——49个传感器+19个气囊的动态调节,连副驾腿托都能自动伸缩6厘米。
这种堆料不要命的玩法,让人恍惚间以为在看小米汽车发布会。但更狠的是,日产把成本控制玩到了极致:电池来自宁德时代武汉工厂,电机采购自湖北弗迪,电控系统由东风旗下公司供应,供应链本土化率100%。
当新势力还在为毛利率挣扎时,日产用三十年合资积累的供应链话语权,硬生生把BOM成本砍到同行看不懂。
如果说定价是日产的面子,那产品定义就是一场灵魂手术。N7的研发团队毫不掩饰学习新势力的野心。
贯穿式灯组像蔚来,无框车门抄小鹏,车机系统对标鸿蒙,连营销话术都充斥着用户共创场景定义产品等互联网黑话。
甚至日产把新势力最擅长的痛点营销玩出了新高度——全域防晕车技术,并获得行业认证。
通过电机响应速度提升至1/10000秒、悬架216种自定义模式,配合香氛系统和氛围灯变色,N7号称能将晕车概率降低43%。
这项技术看似玄学,实则精准狙击家庭用户的核心焦虑。有多少孩子曾在电动车后座吐得昏天暗地?又有多少老人因晕车拒绝乘坐新能源车?日产用传统车企的工程能力,解了新势力没啃下的难题。
但偷师的背后,是日产的无奈。当被问及智驾方案为何选择Momenta而非自研时,东风日产高管坦言:需要中国速度。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日产的技术储备,早已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迭代节奏。
N7撕开了合资品牌最后的遮羞布。曾几何时,德国品质日本匠心是溢价的底气,但新能源时代,国产车用三电技术、智能座舱和直销模式完成了价值体系的颠覆。
当网友发现N7与东风eπ007共享2915mm轴距、同款电机和电池时,换壳论瞬间冲上热搜。尽管日产强调没有关系,但消费者早已心知肚明:所谓合资技术,不过是本土产业链的排列组合。
有人说日产的觉醒来得太晚。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净利润增长33%,而日产中国销量同比暴跌29.5%,全球净亏损预计超7000亿日元。
N7的低价策略,本质是断臂求生——用一款车赌上品牌未来五年的溢价空间。一位供应链人士透露:N7的硬件利润率不到5%,日产在赌软件订阅和后市场服务。
跪着活下去日产的困境,同样是众合资品牌的一个缩影。当传统巨头突然发现,自己擅长的精益生产全球平台在电动化时代成了包袱。N7的研发团队曾私下抱怨:德日总部对中国市场的响应速度还是太慢。
这种撕裂感在N7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边是日产全球严苛的验证标准:电池通过四针刺测试,车身远赴巴音布鲁克做坠坡翻滚实验;
另一边却是中国团队暴力堆料的求生欲.为赶工期,碰撞测试从实体转为数字模拟,成本和时间大大节省。这种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纠结,恰恰是合资转型的宿命。
重宝押注的N7,或许能给日产续命,但改写不了游戏规则。当中国车企用800V超充、城市NOA和固态电池不断抬高技术门槛时,合资品牌的性价比攻势注定只是权宜之计。
一位新势力产品经理的点评一针见血:N7很好不假,但救不了日产。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燃油车时代,日系车用省油耐用征服全球;新能源时代,中国车企用智能平权反向输出。N7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卖出多少台,而在于证明了一件事:当傲慢者学会跪下,他们的膝盖也能砸出时代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