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为何老是提粮草?不打仗也要吃饭,打仗消耗粮草更多吗?

科普班的春天 2024-05-18 20:03:45

第一,一句话,就是交通运输困难问题,驻地处的粮草供应可一步步慢慢来,不急。而外出行军打仗时的粮草供应可不能一步步慢慢来,很急。运输过程中要增加很多人力、牲口力,吃的东西就会一下子增加很多,故而就容易出现粮草紧张问题。

第二,非战时,战马吃草慢慢养,打仗时,战马吃谷草混合物,防止掉膘,士兵也一样,临战前伙食标准要提高的,而且古代粮草运输都是靠牲畜和人力,途中要消耗的粮食占运输中的大头。

第三,别说古代,就是现代打战后勤运输都是个大问题?所谓的而万大军真正上场撕杀的能有十几二十万算不银了,剩下的全是搞后勤运输了,后勤运输的人难道就不吃不喝了吗?年羹尧在西北二十三万大军,但实际上为了保障后勤供应几个省征用了一百五十万的民夫,这可是有历史档案记录的,打仗的才二十三万人,但是吃喝的近两百万了。

第四,古代打仗,一说没军粮了,就退军。退军就不吃饭了?那是因为,运梁的运不过来,或者说运过来的粮食到地方后,不够吃。行军容易,运粮难。很多军队断粮后,是因为要不被围城了,断了买粮的路,要不就是出征了,后勤部队运粮费劲,或者运粮被劫。三国中,曹操斩杀粮关,慌称粮关贪粮,导致士兵吃不饱,目的是安抚军心,拖延时间,等运粮的运到。

第五,不打仗的时候,军队都是在各自的辖区之内,古代都是募兵制,自备武器盔甲,马匹,自备干粮,前往集结地,到了集结地以后,钱粮就由雇佣者承担,也就是政府,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聚集在一起,一天的人吃马嚼,消耗是非常大的。

第六,古代游牧民族能打,实际上就是因为拥有两个优势,一个是马匹,也就是超级运输武器,一个是畜产品作为军粮。北方有大片草原随时供给马匹草料,供养牛羊,而内地则需要用宝贵的粮食养牲畜很不划算。所以作为农耕民族,华夏文明能扛到现在已经是人类奇迹了。历史上很早就辉煌的古巴比伦,古埃及等等,遇到游牧民族就死翘翘了。

第七,打仗确实需要更多的粮草,古代的军队在不打仗的时候,除了边境和必要的军镇以外,大部分的军队都驻扎在产粮区,这叫“以军就粮”,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粮草的运输成本,有的军队还直接参与屯田,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粮草的征集,运输成本,以南宋岳飞一军为例,岳飞部驻扎在襄阳地区,属于江汉平原,本来就是著名的产粮区,鱼米之乡,岳飞同时还兼任“荆湖西路营田大使”,负责辖区的“军屯”事宜,其部队每年生产的粮食,可供军队三个月食用,也就是说,不打仗的时候,朝廷不仅不需要大量的征集粮草,大量的征集民夫,牲畜,车辆来运输粮草,还可以节省三个月的粮草出来。

你觉得哪一个观点更有说服性?欢迎留下你客观的见解

0 阅读:626

科普班的春天

简介:写奇妙趣事 答科文趣事 品所见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