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人乐羊:为求战功眼看着儿子被杀,结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晴朗看文史 2025-04-30 09:10:53

战国初期,魏文侯魏斯之所以能带领魏国率先称霸,与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管理智慧息息相关。比如乐羊,就是被魏文侯提拔起来的,能力不输吴起的一员大将。

和吴起宁可杀妻也要入仕的选择类似,乐羊也是一位狠人。在乐羊攻打中山国时,敌人用乐羊的儿子来威胁乐羊,说乐羊不退兵就杀了他的儿子,乐羊冷冷一笑:“愿杀愿剐,悉听尊便!”

最终,乐羊以铁血手段,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这场胜利却成了乐羊人生的转折点。魏文侯从此对他心生忌惮,后世更将他钉在“违逆人伦”的耻辱柱上。

一个为国立功的将领,为何会如此遭人唾弃呢?

1.

乐羊来自于宋国,虽然深得魏文侯器重,待遇也特别高,但身份只是“职业经理人”。关于乐羊的奋斗史,有这样一个接地气的小故事。

乐羊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眷恋家庭的寻常男子,和妻子举案齐眉,日子过得蜜里调油。

妻子一看这不行啊,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四方,老在家里待着算怎么回事儿?于是劝说乐羊外出奋斗。

乐羊也听话,收拾行装就离开了家。结果还没过几天,乐羊就回来了。妻子很纳闷:“夫君为何回来得这么快?难道已经学有所成了?”

乐羊不好意思地回答:“在外这几日,实在是想你想得厉害啊!”

妻子闻言大怒,拿出一把剪刀,把自己苦心织好一半的布剪得一团乱麻。乐羊见状大惊,妻子织的布能卖不少钱,干嘛把好好的布给剪废掉呢?

妻子握住乐羊的手,认真回答:“我这布还有一半就织好了,我却将它们剪烂,这意味着我前面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浪费了,而你外出学习却中途折返,和这布有什么分别呢?”

乐羊把妻子的话听到了心里去,他下决心,此次外出,一定要学成再归来,再也不儿女情长,浪费光阴了。

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乐羊终于学得了一身本领,他来到魏国,成为了魏文侯麾下的一员大将。

2.

魏国正在蓬勃发展,乐羊这样的大将军当然不愁展现才华的机会。

公元前408年,魏国双线作战,往西派吴起在河西与秦国缠斗,往北派乐羊借道赵国,攻打中山国。

中山国乃夷狄人所建,民风彪悍,属于好战之国,打起来当然不容易,不过乐羊能力强悍,迅速取得了突破,打得中山国边境告急。

为了自保,中山国将领掌握情报,抓了乐羊的儿子,以此要挟乐羊退兵。乐羊却毫不在意,给了中山国一句掷地有声地答复:“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

什么意思呢?我是有儿子,但和儿子只是父子私情,而我和主君是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怎么能凌驾于君臣之义上呢?

中山将领见乐羊不为所动,竟然直接选择撕票,把乐羊的儿子炖成了肉羹,还给乐羊送去了一份。这当然有违人伦天性,但乐羊却只是冷冷一笑,端起那碗飘着血腥气的羹汤,一饮而尽。

然后,他将愤怒转化为战斗力,最终打赢了这场仗,中山国被灭国。

3.

虽然打了胜仗,立下了大功,但乐羊“啖子肉”的做法还是影响到了他的前途。

事情传到魏文侯耳朵里后,魏文侯的第一反应是很感动地赞叹:“乐羊竟然会为了寡人轻骨肉,真的很忠心啊!”

旁边站着的大臣堵师赞却不以为然地摇摇头:“大王,此人连自己儿子的肉都吃,还能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

“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韩非子·说林上》

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魏文侯,接下来,他虽然按照赏罚分明的标准,给了乐羊重赏,但从此却再也不敢信任这个人了。而乐羊也成了心狠手辣的标杆,被后世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反复摩擦。

有人为乐羊鸣不平,说他也是为了魏国的胜利而牺牲了自己的儿子啊,如此大公无私,堪比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批判者却指责他“矫情忍性,违逆天伦”,连司马迁都评价其“刻薄少恩”。

乐羊的悲剧,实则是极端理性主义的失败。

假如他稍微表现出一点正常人应有的反应,比如大哭一场,将肉羹往地上狠狠摔去,大喊一声:“中山国杀我儿子,我与你们势不两立!”那么乐羊绝对不会在之后饱受诟病。

但他选择用绝对的冷酷来彰显忠诚,反而触动了人性最深的恐惧——当一个人连最基本的情感都抛弃时,他就不再是“人”,而是随时可能反噬的野兽了。

乐羊的故事为世人提了个醒:做人不可以太过偏激执拗,有时候表现出软弱的一面,并不意味着你不坚强,恰恰说明你是一个拥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反倒是那些像金刚一样,什么都不在乎,从始至终只想着冲锋陷阵的人,注定会没有朋友,没有亲情,孤独终老。

我们要防止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1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