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哈萨克斯坦驻俄大使宣布,俄罗斯计划修建一条经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的管道,年输气量高达350亿立方米。看起来这是个"一举两得"的好事儿,但实际上却没这么简单,随后中方的一句话更是让整个谈判陷入僵局,哪怕俄罗斯刚刚在中美关税战中力挺中国,但在此事上却依旧没有给俄罗斯留一点面子!
那么,中方说的话是什么?为何要如此行事?

2019年,“西伯利亚力量1号”天然气管道正式建成通气,俄罗斯的天然气首次通过陆上管道大规模进入中国腹地,成为中俄能源合作的标志性成果。
管道每年可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双方还签署了为期30年、总价值高达4000亿美元的供应协议。这条管道如同一条钢铁动脉,将西伯利亚的能源源源不断送入中国千家万户。

俄乌冲突爆发,俄罗斯被西方制裁包围,欧洲市场几近丧失。俄罗斯急于寻找新的能源出口通道,而中国,成为它最可靠的合作对象。
在这一背景下,“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迅速升温。最初的讨论中,管道路线有两个主要选项——一是途经蒙古国,二是途经哈萨克斯坦。蒙古路线早在2022年就被外界广泛报道,蒙古总理奥云额尔登信心满满地宣称,该管道将在2024年底建成。

可谁料,这份乐观在短短一年内变成了失望。到2023年9月,蒙古政府突然宣布,将该项目排除在未来五年的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之外。显然,蒙古方面已经察觉到,中俄之间的谈判陷入了僵局。
普京曾在2022年9月表示,双方已就大部分技术参数达成一致,唯独价格“卡壳”。俄罗斯希望按照它的定价体系走,而中国则坚持以国际市场价格为基础。

这时,俄罗斯做了一个看似聪明的决定——转向哈萨克斯坦。哈国积极回应,表示愿意谈判。对俄罗斯而言,走哈萨克斯坦省事,哈国本身也是天然气生产国,还拥有一套完整的运输基础设施。
但就在俄方以为可以“曲线救国”时,一盆冷水当头泼下。2025年4月16日,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在俄罗斯能源论坛上,罕见地公开否决了哈萨克斯坦路线。他毫不含糊地指出:过境哈萨克斯坦是不可行的。

当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直言“经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方案不现实”时,西方媒体如获至宝,炮制“中俄同盟破裂”的荒谬论调。然而,这场围绕“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的博弈,实则是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战略定力与西方舆论战的激烈交锋。
俄方提出的哈萨克斯坦路线,表面上是为了“降低成本”,实则暗含地缘布局意图——通过绕道中亚,强化对区域能源网络的控制权。然而,中方基于三点关键考量,果断否决该方案:

1. 技术现实:现有中亚管道已满载运输土库曼斯坦和中国自产天然气,新增俄气将导致系统超负荷运转,威胁能源安全。
2. 经济理性:绕道哈萨克斯坦需额外修建1000公里管道,年增10亿美元过境费,远超合理成本区间。
3. 战略自主:中方坚持“直连中俄边境”的新路线,缩短里程、规避第三方干预风险,彻底杜绝“北溪管道被炸”式悲剧重演。

有些人认为中国否决俄罗斯的方案,是因为中俄互不信任,其实并非如此。中国更看重的是保护自己的关键利益,并不是不相信俄罗斯。在能源合作上,中国希望双方是平等的,都能获益,反对任何一方吃亏。中俄在天然气价格上的谈判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主张价格要符合国际市场规律,不接受任何不公平的价格方案,这是维护自身利益的体现。这种做法体现了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和能力。

即使是关系很好的国家,合作也不能只凭感情,长久的伙伴关系需要实打实的利益和公平的规则来维系。中俄能源合作的未来发展,同样离不开经济上的互惠互利,以及双方都能接受的游戏规则。
试图利用能源来胁迫对方,或者单方面地想从中捞取好处,最终都只会适得其反,导致合作破裂,难以持续。

中国近些年能源发展变化很大,“一带一路”帮助中国跟其他国家在能源方面有了更深入的合作,新能源技术也进步了不少。
这些变化显示,中国在中俄能源合作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中国现在可以选择从哪里购买能源,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被动接受。
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小客户了,现在是一个有实力的买家,谁的能源好就买谁的。

中国在能源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策略,展现出在国际能源领域不断提升的影响力和信心。这种策略的转变,意味着中国不再被动接受国际规则,而是要掌握能源发展的主动权。
能源安全对国家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经济命脉,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对于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制造业发达的国家而言,能源安全尤其显得重要。

中俄能源合作的未来走向,会保持既合作又竞争的态势。两国在能源领域有共同利益,但也存在各自的诉求。中国会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积极主动地参与能源合作,不轻易做出妥协。这主要是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不会受制于人,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如果其他国家试图通过控制能源资源来对中国施加压力或获取不当利益,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

不过,从长远来看,中国在能源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会更加明显,最终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决策。因为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实力,使其在与俄罗斯的能源交易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所说:"寻找利益交汇点,深化利益交融,实现彼此成就是两国元首共识。"翻译过来就是:合作继续,但得按中方的核心关切来。"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最后大概率会采用中方主张的直连路线,价格也会更接近中方的心理价位。

这场博弈已经显示出,中俄能源合作中,中国才是拍板的那一方,对中国来说,能源安全关乎国家战略安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国家安全的底线。中方否决俄罗斯方案,正是这种战略定力的体现,无论跟谁合作,中国都得确保自己的能源安全不受制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