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饺皇后》:本来是冲着马丽去的,没想到,被52岁的大叔圈了粉

张绣谈电影 2025-05-01 09:15:59

从喜剧人到励志大女主,马丽又带来了新惊喜。

上映第一天,期待满满地走进了影院,攒动的人群,诠释着票房的火热。

故事在怀旧的场景里拉开了帷幕,两条粗粗的麻花辫,一下子回到了从前。

70年代末,山东女子臧健和(马丽饰)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来香港与丈夫团圆。

可见面的情景并不美好,犀利婆婆的突然发难,她打破了一家人久违的温暖。

看着眼前的儿媳妇与孙女,婆婆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喜欢,她说着冰冷且刻薄的话,让儿媳妇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

婆婆话里话外都在讲着自己的孙子,仿佛眼前的孙女与自己毫不相关。

委屈的媳妇眼泪汪汪地看着丈夫,她多么希望丈夫能站出来替自己主持公道。

可丈夫眼里嘴里只有母亲,他根本听不进媳妇的话。

出租房里,媳妇做着最后的努力,而丈夫的绝情让她彻底清醒了过来。

对这个薄情的男人,女人再也不指望了,她对男人说出了“不是你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不要你了”的狠话。

男人转身离开,女儿在身后撕心裂肺的呼喊,他完全充耳不闻。

男人走后,女人抱着两个孩子流了泪,在这个人生地不熟悉的地方,她的首要任务是带着孩子活下去。

可话听不懂,人又不认识一个,怎么活?女人除了一把子力气以外别无他法。

好在,女人很幸运地遇到了好的邻里,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很善良,他们心疼这个苦命的女人。

为了两个女儿,女人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她白天洗碗,晚上擦车,独自扛下了所有重担。

可一场事故,让女人无法再继续将粗活干下去了,走投无路之际,她想到了轻生。

楼顶上,女儿的歌声让她止住了脚步,不,她不能这么自私,她还有两个女儿要照顾。

同样生活拮据的“糖水哥”出现了,他用甜甜的汤圆,让女人重新振作了起来。

这个“糖水哥”不仅给了女人希望,更给了她生存之道。

在“糖水哥”的帮助下,女人在湾仔码头卖起了水饺,开始,她不敢发声,更不敢大声地吆喝。

由于不会经营,一天下来,她只能含着泪将所有水饺,都倒进了垃 圾箱。

最为无助时,又是“糖水哥”站了出来,在他的鼓励与帮助下,她的水饺终于获得了认可。

喜欢水饺的客人越来越多,她也将水饺的品种进行了改良。

而在此过程中,女人遇到了警察华哥,同样是山东人,他对她有了别样的心思。

可女人明白,她与他隔着无法跨越的鸿沟,面对着情感上的波动,她狠心将爱欲给压抑了下来。

华哥走后,女人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水饺的开发与推广上,而母亲的突然离世让她痛彻心扉。

在母亲的遗像面前,女人发誓要让全世界的人,都吃上母亲的味道。

小女子臧健和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独特的水饺手艺,把生意越做越大。

最终,臧健和创立了畅销全球的水饺品牌,并实现了从底层小贩到商业传奇的逆袭。

《水饺皇后》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展现了臧健和从困境中崛起的历程,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女性力量,对当代观众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片中全员演技担当,女主马丽突破了喜剧的形象,她细腻地诠释了草根母亲的韧性与智慧。

而片中的惠英红,则以精湛的演技,传递出角色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两位实力派演员的情感大碰撞,真是让人大为感动。

整个影片以水饺贯穿了全部,小小水饺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承载着亲情与乡愁。

片中,通过对包饺子工艺的视觉呈现,唤起了观众们的情感共鸣。

影片真实地还原了20世纪香港的市井风貌,湾仔码头的鱼蛋粉摊、霓虹招牌、粤语叫卖声等,将码头文化给展现了个淋漓尽致。

臧健和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史,更是上世纪70年代底层女性在男权社会和异乡文化夹缝中寻求生存尊严的缩影。

影片通过“被抛弃的母亲”到“商业传奇”的身份转变,展现了女性如何在家庭责任、经济独立、社会偏见中的突围。

而这种叙事与当下女性主义议题形成了共振,极大地凸显了“她力量”的普世性。

影片的背景,设定于香港经济腾飞的初期,那时的市井文化蓬勃,而移民潮涌动。

臧健和的创业历程,暗合了香港从传统渔港向国际都市转型的时代脉络。

水饺从街头小摊到全球品牌的跃迁,既是个体奋斗的胜利,也是时代机遇的馈赠,暗喻了“香港精神”中的拼搏与包容。

实力派演员马丽,打破了身上喜剧的标签,她很好地诠释了角色“柔中带刚”的复杂性。

片中,面对女儿时她温情似水,而与婆婆对峙时,她又将隐忍给演绎到了极致。

在臧健和的身上有不屈不挠,有坚韧不拔,更有执拗与顽强,她既是“完美的女强人”, 又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有脆弱与彷徨的一面,又有从容与自信的展现。

不得不说,马丽的转型之路很成功,看完整个影片,竟然完全忘记了她身上喜剧人的标志,整部影片,她的表现都叫人潸然落泪。

本以为马丽的表现,已经让人叹为观止了,没想到,一位52岁的大叔,直接让人破了防。

袁富华这个香港影坛的“黄金配角”,用出色的演技,让人连呼过瘾。

在《水饺皇后》中,袁富华饰演的“糖水哥”,在臧健和的创业故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糖水哥”不仅是臧健和的引路人,更是她心底最为温暖的支撑与回忆。

作为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糖水哥”有着穷人的窘迫与无奈,可尽管生活没有带给他甜蜜,可他却将甜蜜传递给了所有人。

街市上,“糖水哥”佝偻着身子挣着血汗钱,除了卖糖水以外他一无所长。

小小的摊位,只能带给他最为有限的温饱,虽然无大房无豪宅,可他心地善良如一轮温暖的太阳。

“糖水哥”将淳朴做到了极致,看到无助的臧健和,他不顾自己生活的不易,将最好的位置让了出来。

从“糖水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最为耀眼的光芒,比起励志的臧健和,其实“糖水哥”的故事更让人回味。

因为,他代表的底层,诠释出了人性最为真善美的一面,当然,好的演员让这个角色,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从《叔·叔》中的阿柏,到《翠丝》中的打铃哥,袁富华饰演的老年同性恋者,打破了人们对于老年同志群体的刻板想象。

而在《翠丝》中,袁富华更是跨越了性别者的挣扎与隐痛,片中,他用贴假睫毛时的笨拙,与照镜子的恍惚,展现了性别认同与社会规训的剧烈撕扯。

《怒火·重案》里的幕后黑手,袁富华摒弃了癫狂的套路,他以儒雅的谈吐与阴鸷的眼神 ,塑造了一位高智商的恶棍。

片中的他与甄子丹的硬汉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袁富华的表演,摒弃了戏剧化的夸张,主要用“生活流”来解构角色。

在表演方面,袁富华是一个细节控,《拆弹专家2》中,他饰演的残障人士,通过义肢行走时的肌肉紧绷感,与无意识的抚摸动作,让观众产生了强烈共情。

而在《周处除三害》中,袁富华演绎的黑帮大佬,直让人毛骨悚然。

《海关战线》、《黑白潜行2》从恶魔到卧底警察,他完全是无缝对接。

不得不说,袁富华的演技真正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两获香港电影金像奖与最佳男配角完全是名至所归。

在《水饺皇后》中,袁富华用粤普混杂的台词,以港式市井气衔接了两地文化的差异,极大地缓解了“水土不服”的问题。

52岁的袁富华,证明了演员生命力的持久性,他就像一棵“老榕树”,在年轻偶像主导的市场中扎根,展现了中年演员极具特色的沉淀之美。

袁富华的表演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社会行动,他堪比《月光男孩》中的马赫沙拉·阿里。

在港产片式微的当下,袁富华以扎实的演技,延续了“茄哩啡”(临时演员)文化的传统,用《喜剧之王》式的草根韧性,书写新一代“狮子山下”的传奇。

袁富华的存在,证明了真正的表演艺术无需热搜加持,他就像香港茶餐厅中的一杯冻柠茶,初尝平淡,细品回甘。

无论是《叔·叔》中老年同志颤抖的吻,还是《水饺皇后》里糖水递出来温热的碗,袁富华用最朴素的表演哲学,让观众在角色的褶皱里,照见了自己的人生。

而这种“去明星化”的坚守,恰是这个流量时代最稀缺的演技教科书。

2 阅读:841
评论列表
  • 信我的得永生。扯淡。每个成功的人不会说其他的事情,就是忽悠。白银帝国看过吗?郭富城演的,那东西就是山西商人的洗白座。山西商人富了自己,自助关外清,把明朝最后的底裤偷走给满族了。[静静吃瓜]

  • 2025-05-01 16:39

    湾仔码头的发家史

张绣谈电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