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者是一位餐饮行业从业者,他在社交平台发布的 10 分钟视频里,详细记录了食材回收的完整链条:午餐时段结束后,服务员将未吃完的刺身拼盘、寿喜烧食材分批送回后厨,穿白色制服的员工围在不锈钢操作台前,用镊子夹起品相完好的虾和牛肉,分门别类装入不同餐盒。“这些会重新摆上自助餐台,或者作为单点菜品上桌。” 画外音里,爆料者的语气带着克制的愤怒,“冰块回收更夸张,客人用过的冰水混合物,过滤后会重新冻成冰砖,用于冰镇刺身。”
涉事门店的回应迅速而坚决,官方账号凌晨发布声明称 “视频系恶意剪辑,门店严格执行食材日清制度”,并指认爆料者为 “入职 4 天即离职的员工,因绩效考核不达标心生不满”。但当记者实地探访时,发现门店后厨与用餐区仅隔一道玻璃门,却始终拉着厚重的遮光帘;询问冰块供应流程,值班经理反复强调 “冰块来自中央厨房”,却无法提供现场制冰设备的清洁记录。这场争议撕开了高端餐饮行业的隐秘角落。作为人均消费 500 元以上的日料品牌,水濑放题的商业模式建立在 “食材自由” 的消费体验上,其官网宣称 “所有海鲜 48 小时内空运到店”,但视频中回收食材的操作,直接挑战了 “现点现做” 的品质承诺。有餐饮供应链专家算了一笔账:该店单店日均客流量约 200 人,若按 10% 的食材回收率计算,每日可节省成本数千元 —— 这对主打 “放题” 模式的餐厅来说,是难以忽视的利润诱惑。
消费者的态度在反转中趋于理性。起初,评论区满是 “再也不吃高端日料” 的愤怒,随着事件细节披露,有食客发现自己曾在餐盘中吃到 “疑似二次加工” 的海鲜;但也有声音提醒 “勿因个案否定整个行业”,并呼吁 “用监管倒逼企业透明化”。这种分化恰反映了当下食品安全事件的典型困境:当信任建立在营销话术而非真实体验上,一次后厨曝光就能引发系统性的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