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事来了:为啥你的肌酐不是很高,但肾小球滤过率却这么低?!

迎夏看健康 2025-04-26 14:47:10

封面来源:我院检查肾功能的仪器

恐怕有很多肾友都有这个疑惑。

解开这个疑惑也挺简单:

肾脏是一个筛子,通过肾脏血管壁上的网眼,把肌酐筛出体外。所以肾功能下降后,血肌酐会升高。

肾小球滤过率,是国际上通用的肾功能金指标,它指的是:一分钟之内,肾脏网眼滤出的原尿是多少毫升。

说白了,就是肾脏生成尿液的速度。

有人以为这个率,是比率,其实是速率。科学上,速度是一个矢量,矢量必须有方向。没方向就不能叫速度,而是叫速率,比如肾小球滤过(速)率。咱生活中没必要把速度和速率区分得那么严格,可以直接理解为尿液生成速度。

正常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在90以上,平均125,也就是肾脏每分钟生成125ml的原尿,棒棒滴。

那么许多肾友就要问了:

我肌酐只有一百多,150、170的样子,超标不多呀。怎么我这肾小球滤过率,只剩下40多、甚至只有20多?

基本上所有认为自己肌酐和滤过率不匹配的人,都认为自己肌酐不高、但滤过率低。没一个人认为自己肌酐很高、但滤过率不低——有的话请在留言区冒个泡,让笔者开开眼界

这是为啥呢?

原因不止一个,是层层buff叠起来的,大概有3层原因:

这里边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20多年前我国专家们的一次“强迫症发作”:

1、把肌酐分期与滤过率分期,强行对应

上个世纪,我国用的是肌酐分期,肌酐130-177是代偿期。

200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成立,并划分了国际分期法:滤过率90-60是第2期。

代偿期和第2期,是一样的吗?

国际上的滤过率分期法进入国内后,我国学者就想把两个分期进行统一,肌酐130-177对应的是多少滤过率呢?大概是60-45,也就是处于国际上的第3期:60-30之内,而非第2期,显然不一样。

我以前做过这个图:

可以看到,肌酐177的患者对应的是第3期,大概是滤过率45左右。

但是,当时肾脏学者想:国内分5期,国际也分5期,这不是正好每一期都对应上了吗?天造地设啊!

代偿期在国内排第2,那你就对应国际上的第2期,去吧小子!

什么?你代偿期想按照事实对应第3期?不行,因为你后面还有3个分期,你这样搞,咱国内最后一个是尿毒症期,岂不是要对应国际上的第6期去?根本就没有第6期嘛!

所以你看,要么两个分法不要合并,要合并就会出现对应不准确。最后为了统一,就这么强行对应上了。

形式上的统一,看着多齐整呀。你看我上面把真实分期画出来,它不齐整,给患者宣教也费劲,还是两套分法齐齐整整更容易让患者记住。

于是就出现这种情况:肌酐150,事实上对应第3期、滤过率40多。但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是对应第2期、滤过率70-80左右。

所以肌酐150附近的肾友,看到自己滤过率40多,别再怀疑检查出错、不匹配了,实际上这很匹配。

第二个感觉不匹配的原因是:

2、滤过率是初见杀,肌酐是后劲大,带来了错觉

肌酐增长是不断地翻倍:50→100→200→400……前期涨幅小、后期涨幅大,属于后劲大。

滤过率下降是不断地减半:100→50→25→12.5……前期降幅大、后期降幅小,属于初见杀。

对于早、中期患者,50涨到150,3倍增长,但会感觉肌酐涨得不多:150这个数字也不算很大呀,因为翻倍的大数字都在后边。

此时看滤过率,125减到42,3倍下降,但会感觉滤过率降得特别多:42这个数字是真小呀,因为减半是前边减得厉害。

其实,都是3倍差距,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看指标变化,一定要看百分比,不要看绝对值:

肌酐50涨到80,涨幅很大,高达60%,虽然只涨了30但仍然是严重的肾功能恶化;

肌酐1000涨到1300,涨幅普通,30%,虽然涨了300但还够不上肾功能恶化标准。

滤过率也一样,100降到60,降了40个单位,看着降的很多,但还没够到肾功能恶化标准,患者经常感觉不到区别;

滤过率8降到4,降了4个单位,看着降的很少,但这是天差地别、生与死的距离。

明白了这种百分比变化,再肌酐150对应滤过率40多,是不是就没有违和感了?

那么,为什么有的肾友更夸张:肌酐150,滤过率却只有20多呢?

比如今天这位患者咨询,她发来的化验单:

她很奇怪:自己肌酐只有157,为啥肾小球滤过率只有28.89?

这种情况,还有其他原因:

3、性别、年龄、胖瘦、饮食等等

女性肌酐比男性低、老年人肌酐比年轻人低、瘦人肌酐比胖人低、素食者肌酐比肉食者低,等等等等。

如果一位肾友buff叠满:

女性,老年,瘦,素食……全占了。那么她在健康状态下,肌酐也就不到40,大概就只有30。

那么她一检查:肌酐150——看着是不算很高,但要知道这可是超标了5倍,于是肾小球滤过率只剩下5分之1。

检查数值和真实病情,差两三倍很常见。所以当医生,不能只看检查数值,还得阅读该指标被发现时的原始文献,去考考古,看看当年这个指标为什么这样划分范围、范围内外到底差了多少,它的特异度、灵敏度各是多少。同时给患者详细查体,望闻问切、视触叩听,追问病史和生活特征,才能逐渐掌握真实病情。

刚进肾内科的年轻大夫很容易只看肌酐值,这个习惯得改。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检查数值只是诸多证据的其中之一。

另外,很多患者抱怨:现在的医生都不会自己看病了,只会看化验单,太依赖机器、成了仪器管理员。我不否认可能在某些角落存在这种现象。

只是,我相信多数医生并非“唯指标派”。仪器是医生的“外置器官”,医生有时会用眼、用手、用耳,也会用到仪器。只要医生还在追求真相、还在努力为患者解除病痛,那么咱们不妨接纳仪器,让它为临床疗效贡献力量。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