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抽穗扬花期注意“小麦癌症”赤霉病,该怎么防治!

小马侃 2025-04-20 12:21:01

小麦赤霉病(俗称“小麦癌症”)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尤其在抽穗扬花期易暴发流行,可导致减产20%-30%并产生毒素污染。以下从田间管理、科学用药等关键环节进行综合解析:

一、田间管理: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秸秆处理与耕作优化

推行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秆粉碎后深翻还田(每3年一次),避免秸秆裸露地表,减少田间菌源基数。

有条件地区提倡秸秆回收利用,进一步压低病原菌残留。

播种期管理

适期适量播种:避免小麦群体过大、田间郁闭,降低湿度。

精细整地与镇压:确保一播全苗、匀苗、壮苗,增强抗逆性。

水肥与田间调控

科学肥水运筹,防止氮肥过量导致植株旺长。

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病害发生的环境。

二、科学用药:精准防控关键期

防治适期与策略

主动出击:沿江、江淮等重发区坚持“见花打药”,抽穗扬花初期(5%-10%开花)首次施药,5-7天后第二次防治;若遇连阴雨,需抢晴补治。

立足预防:鄂西北等偶发区抽穗扬花期遇适宜天气(如结露、降雨)立即用药。

药剂选择与轮换

推荐药剂:优先选用对赤霉病防效强且控毒效果好的药剂,如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等,避免使用多菌灵(已产生抗药性)。

交替轮换:不同作用机制药剂交替使用(如三唑类与SDHI类),延缓抗药性。

施药技术要点

器械选择:推荐自走式宽幅喷雾机或植保无人机,小孔径喷头确保雾滴覆盖密度≥15个/cm²,无人机亩用水量1.5-3L。

助剂添加:添加沉降剂、飞防助剂,提高药液附着率和耐雨水冲刷能力。

三、抗药性管理与综合防控

抗药性监测

长江中下游等高发区需定期监测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指导用药调整。

统防统治与应急防控

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解决散户施药时效性差的问题。

暴雨后及时补治,高感品种或生育期不整齐田块需增加至3次防治。

四、收储管理:防止毒素二次污染

及时抢收:成熟后迅速收割,避免田间霉变。

烘干晾晒:阴雨天气采用烘干设备或通风晾晒,将籽粒水分降至安全线(≤12.5%),防止毒素增殖。

总结

小麦赤霉病防控需贯穿“预防为主、主动出击”原则,结合农业措施压低菌源、科学用药精准防控、统防统治提升效率,并注重收储环节管理。各地应根据品种抗性、菌源基数及天气变化动态调整方案,确保夏粮丰产与质量安全。

0 阅读:0

小马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