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一个华裔送餐员跑了两天外卖,有几个事实想聊

大家支一招 2024-05-06 21:36:39

老姜算是我这几个月在美国认识不多,也是最早的朋友之一。他年过半百,在美国也不过四年。以前在国内做建筑工程,后来因为回款困难,再加上女儿要赴美上学,老姜索性关了公司,和女儿一起去了美国。

陪读生活最大的挑战就是一个“闲”字,用老姜的话说,来美国开网约车、送外卖的企业高管、白领有的是,绝大多数都不是因为生活压力,而是无法融入异国生活,给自己找点事罢了。

老姜也开过一段时间网约车,但因为语言不流利,再加上担心晚上出去跑车不安全,还是干起了送外卖的活。

老姜经常和我念叨,其实想了解一个城市,了解城市不同区域的收入水平,了解大街小巷里隐藏的美食,甚至了解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没有比干一段时间外卖更有效的。

于是突发奇想,用了一天时间跟着老姜送外卖,不曾想收获颇丰,从小小外卖中,体会了很多从前走马观花难以觉察的生活细节。

第一,美国人的消费习惯让人大开眼界。

那天傍晚,老姜接到一单,距离挺远,给的小费也挺高。可老姜到了餐厅接了餐才发现,纸袋轻飘飘,似乎什么都没有,难道是服务员忘了放食物进去?

老姜询问了一下服务员,服务员告诉他,客户就买了两小碟的酱,究竟是啥酱我也没听懂,估计是抹面包的吧。

我看了一下单子,二碟酱总共才一美元,而这趟的配送费用加上小费要十六美元,支付运费是商品费用的十六倍,这种事恐怕只有美国人干得出来。

送酱的路上,我问老姜,这类事情在美国普遍吗?

老姜告诉我,就送二碟酱的事他也是头一回遇到,但跑几十公里,收几十块的配送费,就送一瓶可乐,一杯咖啡,或者一小桶冰激凌的事很常见。

我问老姜这算是超前消费、冲动消费还是报复性消费?不太符合传统经济学原理啊?

老姜则认为,这种消费行为在美国其实挺正常,美国人讲究及时行乐,遵从本心。在他们看来,吃烤面包没有那种醬是不完美的,看球赛时缺一瓶可乐也是不完美的,而他有能力使其完美,无须考虑成本问题。这也是美国外卖业正在蓬勃发展的根本动力。

另一方面,美国人是把商品和配送完全分开的,运费是因距离和人工服务客观存在的,它和你运送商品本身的价值无关。所以大多数美国人不会觉得运费太高,商品便宜就不划算,想买就买,想送就送。

还有一点我没想到的是,这种任性的消费现象并非出现在有钱人身上,而更多是普通打工人,可能这也是他们无法成为有钱人的原因吧。

第二,美国快递业的主流不是冲动消费,而是懒得动消费。

美国人的懒是一种骨子里的懒,一种不拘泥于形式的,发自内心的懒。

那天的中午,老姜接到一单,因为我俩在聊天,谁都没仔细看那个单子。

等老姜取了外卖,上了车,确认领取,等着导航转入送餐线路,却发现导航显示,已到达目的地。

在我的震惊中,老姜核对了一下订单地址,又用车上的导航对比了一下,告诉我不用开车,走着去都行,就在马路对面的公寓里。

我确实很不理解这种花几美元运费,十几美元小费,强迫老姜过个马路爬一层楼的行为。为啥不愿下个楼自己去买?我觉得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社恐晚期,不愿见人。

但在老姜的视角里,这类事司空见惯。他眼中的美国,是个极端矛盾的国家,国人也是如此。

很多国内媒体都说美国人生性张扬、自信,自来熟、话痨、社牛遍地都是,但在美国呆上一阵,接触的人多了就会发现,美国那些性格孤僻难,离群索居的人可能更多。

甚至很多人在职场阳光外向,而回到家里则是另外一副模样。而那些在公司勤勉麻利的员工,在家里很可能是个好逸恶劳的懒汉。

第三,美国人对宠物的好,已经完全超越亲友。

和老姜跑单一天,他接了大概十五六单,唯一有一单让兴奋不已,这似乎是来自一家宠物商店。

美国的送餐行业已经发展到给狗送吃的了?

老姜告诉我,宠物店的单子可以说是单中极品,可遇而不可求。不但路途不远,货品轻便,不需等候,一次更是可以送几家,关键是客户小费还给得大方。

我好奇心顿起,狗狼不是都成桶成袋的买,怎么会有随吃随买的?

老姜说最初他也不明白,后来弄懂了,原来有的宠物店有狗粮的定制服务,根据狗自身的身体状况、疾病状况以及年龄,定制含有特殊营养成份的食物。

当然这类食物就是要吃新鲜,免得营养物质流失,所以有钱人的狗很多都是每天配送专属狗粮的,有些时候宠物店的车跑不过来,就有个别单子进到给人送食的平台。

更有甚者,有些富人出门旅行无法带宠物,就会把宠物放进宠物旅馆,怕宠物在里面吃的不好,也会定制狗狼,找外卖送过去。

听了老姜的介绍我不由感叹,在美国人生而平等是不可能的,因为连狗都生而落差巨大。

第四,在美国不能以貌取人,对房子更是如此。

这天的中午和老姜接到很特殊的一单,这个客户的备注写得很长且仔细,几乎详细描述了如何从主干道七拐八拐进入他家,还标注了每一个转弯处的重要标识物。

老姜对我说,他判断这个顾客肯定是个上年纪的老人,不但絮絮叨叨,而且不太明白送餐导航软件的强大。

可等我俩看到客户的房子,还是把我们吓了一跳。这房子看上去至少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关键是外墙斑驳,屋顶破烂,花园里的落叶遍地,看上去很久没人打扫的样子。

这种缺乏维护的房子,大概率就是穷人的房子。

但我和老姜都很惊讶的是,房子的主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竟然给了十五美元的小费,比那些住在高级公寓里的白领多得多。

震惊之后,老姜还是给我讲了讲其中的原因。在老姜看来,美国的很多老人还秉持着传统精神,哪怕生活得再拮据,基本的体面不能丢掉。

至于小费远远超过所购商品的情况,其实也很常见,在很多美国人眼中,商品和商品配送是完全分开的,配送费用的多少和商品本身的价格没有任何关系,只和送货的距离、耗时和服务质量有关。老人给我们的小费,只是对我们服务的肯定罢了。

老姜的解释并不能让我完全认同,在当前美国小费文化正在沦落为强制消费的大背景下,那是一个落魄绅士最后的坚持。

第五,在美国歧视中国人最严重的,反而是华人自己。

这是我陪老姜跑一天单最直观的感受。

我们去西餐厅、哪怕是快餐厅接外卖,餐厅的服务员都是笑脸相迎,知道你只是个快递,依旧把你当顾客看待。

我们在一家炸鸡快餐店拿餐时,正好赶上中午高峰,点餐的、堂食都很多,我们的餐要十分钟后才能拿到。

就为这,餐厅的服务员前后两次过来向我们道歉,还给了我们两个饮料杯,让我们自己选饮品坐下再等几分钟。

可到了华人开的中餐馆,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那种轻视和冷漠是直接写在脸上的,以至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过于敏感。直到我看到他们因为等餐时间长,对一个白人送餐员温言劝慰,陪笑道歉时,终于明白族裔差别的存在。

这种情况对老姜却已经见怪不怪。在老姜看来,在美国华人本身就是社会最底层,哪怕你家产万贯,也依旧是美国富人中的最底层。

长期被人轻视的结果就是只有在同胞身上找平衡。他觉得自己好歹有份稳定工作,送餐的那些华人混得还不如自己,属于要靠自己赏口饭吃,自然打心眼里看不起。这种人常见,但冷暖自知,没必要跟他们呕气。如果把歧视这事儿看得太重,那么只有呆在华人扎堆的地方不出来,或者早点回国算了。

第六,有钱人好的只是那平凡的一口儿。

那日下午,我们接到一个订单,取餐处是个连老姜都非常陌生的地方。

我们驱车十几英里,一直开到了乡下,心中诧异这么偏僻的地方不像有餐厅啊。在一个可能只有几十户居民的小镇子上,我们找到了取餐点,竟然是一辆破旧的餐车停在路边上。

老姜倒是没觉得意外,毕竟美国的餐车文化盛行,连纽约顶级餐厅的米其林大厨,都梦想着退休后开一个餐车,可见餐车同样卧虎藏龙。

等我们取到餐方知,就是一道烤大虾,似乎没有什么特异之处,而我们在餐车周围也再没看到一个食客。

可当我们开车去送餐时,老姜告诉我,那地址可是波特兰房价最高的居住区,被当地人称为湖区的地方。

而老姜越往里开,我们越是震惊:电子安防大门,几百米的私家林荫道,一线湖景,上千平米的城堡式大宅,湖边私家码头,湖边无边际泳池。

老姜告诉我,估计这宅子要上千万了。我们放下已经凉透的烤虾,匆匆离开。也没看到来门口取虾的主人是否衣着华丽。

我总是觉得,这豪华的湖边大宅沾染了烤虾味道,忽然变得十分阴森。

和老姜跑了两天外卖,感触挺多,前前后后大概十几个小时,看似单调乏味,但从中却看到美国这个神奇国度里,充满了神经分裂般的矛盾生活。

0 阅读:5

大家支一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