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学霸父亲的一番话,我决定换个思路养孩子:最好的教育原来是……

嗨猪的家庭 2024-05-13 13:18:57

都说学霸的世界我们不懂,但学霸父母的培养方法,总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那天无意中刷到一个报道,感觉挺有意思。

山东聊城有一个男生,在去年的高考中考出了700分的好成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的爸爸说了这样一句话:“孩子平常比较贪玩,很多家长会当成缺点,我们从小把这当作优点。”

尽管这话听起来有点凡尔赛的味道,却让人很受启发。拿教育专家王人平的话来说: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在父母眼中是魔是佛,取决于父母的格局、视角和思维方式,在乎父母一念之间。”

对于孩子的每一处表现和特点,消极悲观、问题取向的父母,从中看到的全是问题和不足;而思维正向、积极乐观的父母,找到的却是正面的意义和价值。

换个思路和角度来看待孩子,教育效果往往大不一样。

爱挑刺的家长,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好友是中学老师。

那天听她说起,她班上有一个女生,初一刚入学时成绩不错,性格也很阳光,老师同学都很喜欢她。

没想到,此后这个学生的状态却越来越差。等到初二时,她的成绩已经落到了倒数,人也愈发沉默了。

好友找来女生谈心,没说几句话孩子就哭了:“老师,我是不是特别差劲?上初中以后,妈妈总是说我什么都不行。”

于是,好友喊来女生的母亲进一步了解情况。没想到,她妈妈来了以后,还没等好友开口,就把自己的女儿说得一文不值:

“脑子笨,做作业速度慢,整天磨磨蹭蹭。”

“做事丢三落四,粗心的毛病屡教不改。”

“性格像个闷葫芦,成天不知道在想什么。”

……

好友对此很惊讶。事实上,这个女生还是有不少闪光点的。比如老师同学们一致认为,她做事认真仔细,待人友好礼貌。

当好友跟她妈妈提到这些时,对方依然不屑一顾:“成绩那么差,做人做事态度再不好点,就没药可救了。”在她看来,女儿浑身都是缺点。

好友试探地问道:“你觉得你女儿有什么长处和优点让你很欣赏吗?”

这位妈妈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在学习成绩面前,这些都不值一提。”

听到这里,好友内心五味杂陈。她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女生变成这副模样的原因。

有这么一个满眼只看到孩子缺点的家长,孩子的自我认知也必然是“我不行”、“我很差”。长此以往,她怎么可能开朗自信呢?

《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提到:“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伤人的态度,偏见、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从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内在声音。”

其实,孩子有缺点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却紧盯着不放。

这份挑刺,会导致孩子的低价值感和低自尊,从而变得自卑、敏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

这些阴影将融入孩子生命的底色,他们要用一生去寻求解药。

你怎么看待孩子,孩子便会是什么样

网上有句话很有道理:“当我们满眼只有孩子的缺点时,其实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换个角度看问题,哪怕真是孩子的问题,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成进步的动力。

郑渊洁四年级时,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一个命题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全班同学都按要求去写了,只有郑渊洁打破常规,写了一篇观点独特的文章——《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老师发现后很生气,把他拎上讲台,要求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喊一百遍“郑渊洁是最没出息的人”。

不服气的郑渊洁随即拉响了口袋里的土鞭炮。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老师,他被赶出了教室,甚至面临着开除。

忐忑之下,郑渊洁向父亲递上了自己写的检讨书。这封检讨书被写成了一篇小说,有悬念、有人物、有伏笔、有感情,非常具有可读性。

父亲看过以后,意识到了儿子在文学方面的潜质,于是非但没有责备郑渊洁,反而温和地笑着说:“没关系孩子,我在家教你。”

正是父亲的慧眼和远见,透过郑渊洁调皮捣蛋的表现,发现了背后藏着的写作天赋,并用心地挖掘和呵护这颗种子,让其最终开花结果。

《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决定行动方向的是观点而不是客观事实。”

换句话说,你眼里的孩子是什么样,他们就会长成什么样。

如果你眼里的孩子满身缺点、一无是处,那他真的会一直这么黯淡下去;相反的,如果在你眼里,孩子有很多闪光点,那么终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骄傲。

正如电影《告别昨日》中的主人公——男孩戴维。

无论他做什么,父亲都看不顺眼,觉得他差劲。他想考大学,父亲直接泼冷水,一口咬定他考不上。

戴维心想:“反正他(父亲)也不希望我能考上”,于是真的放弃了大学梦。

幸运的是,戴维的妈妈不会这样。当他想成为一名自行车手去参加比赛,却遭到父亲的反对时,正是妈妈站出来告诉他:“你能行!”

这份鼓励和支持,推动着戴维朝梦想一路进发,最终夺得了自行车比赛的冠军。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赞赏。”

每个人都期待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对于孩子来说,这更是他们成长进步的动力之源。

因此,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善于找到他们身上积极的一面。家长这么做,意义重大。

做成长型家长,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受邀上过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的教育博主“北大奕戈”,高考考入北大化学系,目前正攻读北大心理学博士,妥妥学霸一枚。

谁能想到,他曾一度是网瘾少年。

初中时,他沉迷于网络游戏,整天只想着玩,成绩很差。

对此,奕戈的父亲做了这样三件事来改变他:

第一,切断游戏来源。

全家断网断电视,大人带头不玩手机和电脑。奕戈学习时,父亲就坐在屋外看书,为他营造好的学习环境。

第二,全身心陪读。

从初三到高三,整整四年时间里,父亲始终高质量陪伴,为奕戈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

第三,主动学习。

那几年,父亲还买回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书,每天都会学习钻研,并做好笔记,临睡前跟奕戈分享。

就这样,奕戈的成绩稳步提高,最终成功逆袭。

奕戈的经历让人感触颇深。面对一个劣习满满的孩子,相比揪着他的问题和缺点大动干戈、痛心疾首,不如采取措施帮助他改变。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便具备了“成长型家长”的特质。

这是《终生成长》这本书里提到过的一个概念。成长型思维的核心涵义是认为“人的能力、智力等是变化的,可以拓展的”。

拿到家庭教育中来说,有这种思维的父母,“心态更为开放乐观,乐于不断自我提升、接受各种育儿挑战;与此同时,当养育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时,他们能够主动从自身出发寻找解决途径,与孩子共同改进、共同成长。”

这样的父母,便是成长型家长。他们总能从孩子的缺点里发现成长的契机,挖掘出被忽略的潜能。拥有这样的爸妈,将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11 阅读:3741
评论列表
  • 2024-05-20 07:31

    毒鸡汤都是这种已上岸的人嘴里吐出来的

  • 2024-05-14 06:48

    拉响的还好不是炸弹

  • 2024-06-03 09:26

    不知道郑渊洁的语文老师后来怎么样了?

嗨猪的家庭

简介: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