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还是毁灭?中国将地球珍稀独苗送入太空,火箭太多没事干吗?

说宇宙寻真理 2024-05-14 20:55:00



中国人真是没事干,将濒危物种送到太空,是想让它早点灭绝吧!

这是2011年,天宫一号带着普陀山鹅耳枥树木样本飞入太空时,许多人发出的怒骂。

太空环境充满了许多未知因素,这样看似危险的行为,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中国人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做出的努力。

一种发现不足百年的树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争议?它是怎样作死让自己成为濒危物种的?中国人又为什么一定要将其送入太空呢?

偶然间的发现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这世界唯一的“普陀山鹅耳枥”正是生长于此。

普陀山鹅耳枥是中国特有种,即便在中国境内,野生自然生长的普陀山鹅耳枥目前现存这唯一一株,是名副其实的珍稀濒危物种。

不过别担心,这唯一野生植株可是有专人24小时保护。

为了防止前来拍照的游客对其造成破坏,还在树的四周修筑了围墙,可见我国对其的保护是多么尽心尽力了。

由于唯一的野生植株的普陀山鹅耳枥位于普陀山风景区佛顶山慧济寺附近,加上其特殊性和珍稀程度,关于它的来历,坊间流传的故事为其添加了许多玄幻色彩。

相传,普陀山鹅耳枥并非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物种,它是由一位异国高僧带到中国并将其种下。

它的来历还需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但是它的发现过程,少不了中国人的坚持和努力。

1918年,中国还在动荡之际,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找上了当时著名的植物学家钟观光先生,聘请他担任北京大学的副教授,并管理北大植物标本的采集和授课工作。

年过半百的钟观光先生临危受命,承担重任。

国家危难存亡之际,有人选择在前线冲锋保家卫国,有人选择在记录山野为国家科学奠定基础,在生命都难以保障的时代,钟观光一类的科学家们眼光之长远,令人心生敬畏。

十多年里,钟观光先生用脚丈量了大江南北,记录下了丰富的植物资料,这些经历为普陀山鹅耳枥的发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钟观光先生考察至普陀山时,发现了一颗他从未见过的树木,该树树丫成对生长,绝无错漏,眼阅万种树木的钟观光意识到,这绝对是一个从未被发现过的树种,便立即召集学生,对其展开研究,此时的钟观光先生已有62岁高龄了。

经过两年的研究,研究人员确定了,这株在普陀山发现的树种是鹅耳枥属的新树种,根据其发现的地点正式命名为普陀山鹅耳枥。

不争气的普陀山鹅耳枥

普陀山发现的野生植株树龄大约为250年左右高13米,树皮呈现灰色,树枝呈棕色,树叶形状偏椭圆型,叶片较厚,摸起来的触感像是纸张,叶面和树柄均有绒毛,是一棵长相别具一格的树。

其实,在发现之初普陀山鹅耳枥并非独苗,虽然不多,但也决不至于快要灭绝的程度。

至于它为何落到现在这个“家门冷清”的下场,与人类、自然还有它自己都有脱不开的关系。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陀山普陀山鹅耳枥因人类活动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死亡。

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各方的资源短缺,加上那时候的普陀山鹅耳枥还不是极危物种,为了生存的人类开始了大面积的开垦,这些被开垦的地区也包括了普陀山,人类的破坏使得普陀山鹅耳枥的数量开始迅速减少,直至独苗仅存。

但被人类破坏的植物品种并不只普陀山鹅耳枥一种,为啥别人都可以自己快速恢复,只有它一副貌似“躺平”的样子,像是任人宰割,濒临灭绝呢?

这与普陀山鹅耳枥的繁殖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植物的繁衍主要分为无性繁殖、孢子繁殖、种子繁殖三种方式,无性繁殖就是由母体的一部分直接演变为一个新的个体,就像多肉一样,掰一篇叶子一丢就会有新的根系和嫩芽长出,孢子繁殖多体现在蕨类植物上,而普陀山鹅耳枥是种子繁殖,也是最为困难的一种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就需要雄花的花粉飘到雌花的花蕊上进行授粉,结出果实后,果实掉落落在地上开始发展新的植株。

普陀山鹅耳枥在授粉、产种、生根,每一步都给自己设置了非常高的难度。

从授粉说起,普陀山鹅耳枥是雌雄同体的植株,也就是说,一棵树上,即会开雄花,也会开雌花。

这时候你肯定会发出一声“诶~”。

我知道,雌雄同体的植株授粉不就很容易了吗!实则不然。

普陀山鹅耳枥虽为雌雄同体,但雌花只开在高高的树冠,而雄花则开在雌花之下,不会并排生长,这样的分布就只能依靠动物或者风,来完成授粉。

而且,普陀山鹅耳枥雌雄花,开花的时期还不一致,雄花主要在四月中上旬开花,而雌花则是在四月中下旬开花,两种性别的花朵同时绽放可以授粉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四月中旬。

同时,前文不是说过普陀山鹅耳枥的授粉方式主要为风力传播吗,好巧不巧,普陀山在沿海地区,四月降水量多,风力强风向乱,普陀山鹅耳枥靠风授粉的成功率,又成了未知数。

即便度过了重重难关顺利诞生种子,种子开始发动的时候就会发现,树妈妈怎么给自己穿了那么厚的衣裳啊!

是的,普陀山鹅耳枥的种子有一层厚厚的外壳,这层外壳保护了种子掉落的过程中不会被磕坏,也阻止了种子后续的生根发芽。

普陀山鹅耳枥真是给自己的树生选择了最高难度。

从山林走向太空

不过好在,在自然环境下的困难,有了人类的介入之后,全都烟消云散了。

在人类的干预下,普陀山鹅耳枥的繁殖速度大大提高,甚至多到可以送到植物园展览的程度,所以看官大可放心,送到太空上面的样本,即使出了问题,也不会让普陀山鹅耳枥就此消失的。

不过这里可以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既然人类已经解决了普陀山鹅耳枥的繁殖问题,为什么还要将其送入太空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个是生物自身的多样性,二是生物保护的意义。

首先就是因为,普陀山鹅耳枥自身的多样性,不够!

目前现存的普陀山鹅耳枥,均是由普陀山上那唯一一株的母本发展而来,这也意味着每株普陀山鹅耳枥的基因几乎是相同的,一旦有什么病毒使其中一株迅速死亡,那其他植株也会受到死亡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陀山鹅耳枥灭绝只不过是瞬息之间的事情。

就像是全世界的人都是由一对父母生下来的一样,每个人的基因相似,过往人类集中爆发的疫情都使得大量人类死亡,要不是人类的基因复杂部分人类天生有抗体,人类早就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

而太空中的辐射说不定会改变普陀山鹅耳枥的基因编码,让其拥有不同于母本的特性,从而丰富普陀山鹅耳枥的基因,提高其生存的概率。

其二,生物保护的意义,在于最终可以达到自然繁殖。

普陀山鹅耳枥目前极度依赖人类的辅助,就像动物救助的目的不在于圈养而是在于野化放归一样,普陀山鹅耳枥只有具备了自然繁殖的能力,才能说是彻底脱离保护范畴,成为独立的植物,而达到这个目的最快的方式,也是赌一把,赌太空能使其基因改变,让其能更加容易的繁殖。

人类作为金字塔顶端的物种,保护自然的多样性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株草一棵树,每个生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即便是看上去没什么用普陀山鹅耳枥,在未来或许会被我破译其独特之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做好每一个实验,让个人的努力推动科学的列车,不断前进…….

参考资料:

普陀山鹅耳枥——浙江省林业局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政府网钟观光——北京大学校史馆

1 阅读:105

说宇宙寻真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