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九月
人生大事究竟指什么?
青春有几年,疫情占三年。
还记得疫情初始的2020吗?
那个时候,大家虽然恐慌,但心是齐的,希望是有的,我们总以为扛过了那个冬天,就能等来春暖花开。
没想到疫情反反复复,竟然跟人类拉扯了三年。
也许还要更久。
疫情笼罩下,任何离别都显得非常悲壮,任何负面的新闻都可能让人崩溃。
在所有离别中,人们最不愿提起的,是死亡。
然而事实是,只有直面死亡,才能不惧死亡。
即将上映的电影《人生大事》讲的就是跟“死亡”有关的故事。
不过,电影最让人惊喜的地方在于,虽然讲的是关于死亡的事情,但真正要表达的,却是如何好好活着。
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是一个刚刚刑满释放的“街溜子”。
家里是祖传做殡葬行业的。
众所周知,殡葬行业属于暴利的行业。
但莫三妹并不喜欢,他总觉得,“殡葬服务业”这几个字说出去不是那么好听。
他想做婚庆行业。
听着就觉得喜庆。
可自己又没本事,只能寄希望于继承父辈的遗产。
可命运的手稍稍往外移了一点点,“街溜子”莫三妹就走上了另一条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村里有老人去世,莫三妹帮父亲为其下葬。
老人还有一个孙女武小文,奶奶是她唯一的亲人。
但奶奶去世了,她就成了孤儿。
她不知道死亡为何物,只知道奶奶是被莫三妹带走的。
莫三妹本不想多管闲事,但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善良让他对小文的处境无法坐视不管。
最终收养了小文。
可莫三妹自己就是个孩子,如何能承担起抚养一个孩子的责任呢。
影片讲述的就是莫三妹在收养小文之后的成长。
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能用双肩扛起责任的男人。
从一个不轻易流泪的“硬汉”,成长为一个内心装满温柔的慈父。
从一个不理解父亲甚至针锋相对的人成长为一个理解父亲的爱,并且把这份爱传递下去的大人。
从表面上看,是莫三妹收养了武小文,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但反过来,谁又敢说,不是武小文给莫三妹的生命注入了活力,让他慢慢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武小文也重新赋予了莫三妹以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通篇都在讲“死”,但并不悲凉。
比如,莫小妹把武小文奶奶给她留下的两个娃娃放在卫生间,故意给他们取名“黄瓜”和“茄子”,以此来消解小文对死亡的恐惧。
对于小文来说,娃娃就是娃娃,是奶奶留给自己的唯一的礼物,对她来说,娃娃最重要的意义是寄托对奶奶的思念。
她不会明白,这是烧给亡灵的娃娃。
她对死亡没有任何概念,即使经历了奶奶的离开,但由于年纪小,她对死亡的概念依旧很模糊。
说句非常残忍的话,死亡对她的伤害是很小的。
因为她一种抱着“奶奶还会回来的”希望。
小文对死亡越“无知”,越能衬托出死亡对莫三妹的触动。
家里做了一辈子殡葬行业,他厌烦至极。
本来不想管小文,但还是经受不住良心的谴责。
收养了小文之后,因为担心吓到小文,故意给娃娃取名“黄瓜”个“茄子”,以此来消解死亡本身的严肃性。
他越担心,对小文越小心翼翼,越觉得滑稽,就越能展现出大人对死亡这件事的讳莫如深。
在与小文相爱相杀的过程中,莫三妹也渐渐理解了自己的父亲。
以前,他总觉得个父亲不爱他,甚至嫌他没出息。
但渐渐地,他才明白,那是一种深沉的,无法言说的爱。
甚至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愧疚在里面。
是的,父亲的这种恨铁不成钢,不仅是针对儿子莫三妹,还是针对自己的。
自己一辈子,再怎么努力,也就那样了。
但他希望儿子莫三妹能走得更远一些,至少在自己的肩膀上往前那么一点点。
但很遗憾,莫三妹完全没有按照他设想好的道路前进,不仅不如自己,还对自己从事的行业嗤之以鼻。
父亲的“恨铁不成钢”大约也包含了要是自己成就大一些,要是自己出息一些,是不是儿子走的弯路就能更少一些。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似乎永远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无论父辈怎样苦口婆心地劝说,有些事情,有些弯路,有些坎,必须要自己经历。
撞上一次南墙才知道拐弯,磕上一次头破血流才知道别往坑里跳。
此外,任何人的劝说都是徒劳。
影片看似通篇都在讲死亡,但事实上,却在告诉人们,如何好好活着。
网上曾经有过一个段子,说国外的文学作品中,有各种各样的死法。
人们为自由而死,为民主而死,为爱情而死,为友谊而死。
但中国的文学作品呢,是《活着》。
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苦难,都活着,好好活着,活到春暖花开那一天。
活到希望到来那一天。
《人生大事》同样是这样一个故事。
无论经历什么事,无论死亡有多可怕,好好活着是人生唯一的课题。
除此之外,影片还通过各种幽默或喜剧般的细节来消解“死亡”的严肃性。
所以影片的第二个主旨可以理解为:既然死亡无法避免,为什么不好好享受生命呢?
莫三妹在父亲去世后才理解父亲深沉的爱,即使自己已经成熟,但曾经的那些对最爱的人的伤害,却再也没有机会弥补了。
莫三妹的人生留下了永远的遗憾,那看电影的我们就不要再重蹈覆辙了。
想爱就去爱,想见的人就去见,不要等失去才追悔莫及。
当然,一个电影好不好看,故事的好坏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角色的选择也是重中之重。
饰演莫三妹的朱一龙这次确实挺让人惊喜的。
一个明星,尤其是靠流量积累了原始粉丝的明星,如果愿意为电影“扮丑”,当然,这里所说的扮丑,不是字面意思上的颜值下降,而是之愿意为贴合人物做做出改变,愿意不那么精致。
那他就离成功不远了。
对任何一个明星来说,这样做的风险都是很大的。
因为一步踏错,可能对动摇自己的基础粉丝,很少有人愿意冒这个险。
但朱一龙显然愿意冒这个险。
他之前的形象,总体上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
从《镇魂》里冷静克制的大学教授,《穿过寒冬拥抱你》的钢琴老师,甚至在《峰爆》里也都是文化人的气质。
但在《人生大事》里,朱一龙摒弃了之前的的形象,成了一个胡子邋遢,皮肤黝黑,大大咧咧,还操着一口方言的五大三粗的形象。
而从预告来看,这个“街溜子”形象也被他演出了精髓。
而他和小文的互动则让人欣慰又心碎,尤其是在小文捣乱后,他没忍住朝小文发火,却又因为小文一句话而落下泪来。
引起无数观众的强烈共鸣。
演员阵容之外,还有幕后工作人员的发力。
《人生大事》这部影片延续了监制韩延以往的风格,属于“生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另外两部则是票房与口碑齐飞的《滚蛋吧!肿瘤君》和《送你一朵小红花》。
从生命关怀出发,探讨终极关怀的主题,最后都是为了治愈人心。
监制韩延钟情殡葬题材已久,直到遇到导演刘江江,才真正把这个题材搬上荧幕。
主角莫三妹的身上还有一些导演刘江江的影子。
刘江江的爷爷是村里的木匠,经常给村里人制造棺材。
刘江江从小就跟着爷爷看遍了村里的“白事”。
可对于年幼的他来说,死亡并不可怕。
更多时候,反而很有趣,因为会有好吃的和好玩的。
但当他长大,真正明白“死亡”儿子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情感时,童年的记忆又再一次跑出来给予他养分。
尤其是家里人的离世,让他的感触更深。
当曾经看热闹的人成了死亡的亲历者,不知还能否像童言无忌那样,将“死”和“生老病”看成一样的事情。
有句电影台词说: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遗忘才是。
那些离去的人,并不是真的离开了我们,而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着我们。
爱最高级的表达不是回馈,而是传递。
那些离开的人所给予的爱,不是让你再还回去,而是让你带在身上继续前行。
走到下一个路口,看见下一个需要爱的人,把这份爱,连同自己身上抽离出来的一部分,送给他。
实话实说,后疫情时代,人们对死亡最先的直觉,已经不是恐惧了。
而是麻木。
虽然扛过了那个冬天,我们没能迎来春暖花开。
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多说一句,影片里,故事发生的地点正好是在武汉。
还记得吗,2020年伊始,也是武汉,我们认识了新冠这个折磨了人类三年的家伙。
这样的巧合,反而给影片更加蒙上了一层希望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