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去银行是不是也发现,以前排队的柜台少了,全是自助机?
开货车的表舅愁眉苦脸说要被自动驾驶抢饭碗,可他儿子学无人机维保,还没毕业就被物流公司抢着要——这科技到底是抢饭碗的,还是造饭碗的?
去年清华柳冠中教授那句“无人飞机、无人驾驶……人去哪儿了?”的质问,像根刺扎在好多人心里:当满大街都是“电子伙计”,咱们普通人的饭碗还端得住吗?
柳教授的灵魂拷问,戳中了谁的焦虑?2024年,柳冠中教授的这声质问,像块石头扔进了科技浪潮里。
那会儿武汉的萝卜快跑已经满街跑,上海的无人驾驶试验正筹备,广州的无人商店也冒了头。
银行柜台变自助机,外卖机器人钻小区,连表舅跑了二十年的货运线,都开始传“自动驾驶要接管”的消息。
最扎心的是,咱们身边好多人都是“被替代”的潜在对象——开出租的张叔、跑快递的李哥、在超市理货的王姐……他们文化不高,技能单一,就指着这些“靠力气吃饭”的活儿养家。
科技越先进,他们越慌:“机器都能干活了,要我们干啥?”
可现实比焦虑复杂得多。
前阵子我去银行,看着工作人员教大爷大妈用自助机,突然发现——机器是省了人力,但没完全“无人”。
那些曾经站柜台的柜员,现在成了“智能引导员”,工资没降,反而因为要学新操作,涨了技能补贴。
表舅儿子的例子更实在:他在技校学无人机调试,还没毕业就被物流公司“预定”,现在跟着师傅在山沟里修送货无人机,下个月还要带徒弟。
这场景像极了二十年前——第一批学电脑打字的人,后来成了办公室骨干;现在学无人机维保、无人驾驶监控的,说不定就是下一波“香饽饽”。
无人科技不是“抢饭碗”,是“换饭碗”好多人觉得“无人科技”是洪水猛兽,可拆开看,它更像个“就业转换器”。
就说最近讨论最多的无人驾驶:武汉上线的几百辆萝卜快跑,后台有群“云端安全员”——他们坐在智控中心,盯着屏幕里的车辆,遇到机器搞不定的突发情况,立刻远程接管。
这些安全员里,大半是以前开网约车的司机。

“以前一个人管一辆车,现在一个人管十辆车,活更轻松,工资还涨了!”有个转行的师傅跟我聊,眼里都是光。
更关键的是,无人科技催生的新岗位远不止“安全员”。
百度的无人驾驶团队里,有上万名研发人员,都是985本硕毕业的“技术大拿”,年薪几十万起步;还有负责传感器生产的工人、给无人驾驶车做数据标注的“数字农夫”、专门调试系统的“机器医生”……就像二十年前互联网刚兴起时,没人想到会有“网络主播”“外卖骑手”这些新职业,现在无人科技也在悄悄“造”新饭碗。
科技是工具,人永远是主角柳教授说得实在:“科技说到底是给人当帮手的。”机器再聪明,也得有人盯着——扫地机器人会吞拖鞋,无人驾驶车遇到突发情况得人接管,无人机送快递掉山沟里得人去修。
科技越先进,对“会用科技的人”需求反而越大。
但这不是说咱们就能躺平。
表舅儿子能被抢着要,是因为他学的是“无人机维保”;那些转行当“云端安全员”的司机,是因为他们有多年驾驶经验,懂路况、懂突发情况处理。
就像二十年前学电脑打字的人,早学早吃香;现在愿意学新技术、适应新岗位的人,也不会被淘汰。
最该操心的,是那些“被时代推着走”的人。
咱们的社会里,还有很多像表舅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技能单一、学习能力弱,需要政府和企业拉一把。
比如给转岗工人免费培训,给学新技术的年轻人补贴,让“无人科技”的红利惠及更多人。
站在2025年的春天往回看,柳教授的质问像面镜子,照出了科技发展的“温度”——真正好的科技,不是让“人消失”,而是让“人更有价值”。
那些担心被机器抢饭碗的人,不妨看看身边:有人在学无人机调试,有人在当“云端安全员”,有人在给无人驾驶车做数据标注……科技从来没“赶走”人,只是换了种方式,让咱们用更聪明的办法“吃饭”。
所以,别慌——机器再厉害,也得有人盯着;科技再先进,也得靠人推动。
咱们普通人要做的,就是把“焦虑”换成“学习”,把“担心”变成“适应”。
毕竟,从菜刀到扫地机器人,从电脑打字到无人机维保,人类从来没被工具打败过,反而在和工具的“合作”里,活得更体面、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