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洪学智从总后勤部长改降地方担任厅长。在回忆录中,有人曾经问他一个问题:从后勤部长到一个省的厅长,你不觉得亏吗
1952年,全军进行评级工作,军级评定主要依靠解放战争前的职务高低,以及战绩和资历来综合评定。大多数指战员被评为相应的军
1977年,一些担任大军区级正职的将领,离开位置,如丁盛、冼恒汉、刘兴元、马宁。到八十年代被要求退出现役,并没有按照相应
新中国成立后,海军、空军、装甲兵、炮兵、工程兵等军兵种先后组建起来,都是从陆军部队抽调干部到各单位工作。有些将领得知要被
战争年代,军队上级指挥下级是合情合理的,最忌讳的是同级之间指挥。都是一样的职务,凭什么要被对方指挥,这不仅是指挥员不愿意
1975年,大军区级政工将领进行互调,涉及到单位远远多于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对调。像廖汉生从军科院政委调任南京军区政委
1975年,是大军区级单位大调整的一年,各大单位政委被调动。作为三总部的总后勤部,将政委郭林祥、张池明调离到其他单位,将
七十年代,军队不是机关单位出现领导班子臃肿现象,而且是普遍存在,大军区、省军区都是如此,就连军分区也不例外。以成都军区下
1975年8月,王平从炮兵调任武汉军区政委,此时军区还有两位政委,分别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和湖北省委第一书记赵辛初兼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些高级将领被要求退出现役,降级待遇离休,如丁盛、冼恒汉、周赤萍等,他们都曾经担任过大军区主官。离开领
1975年,上级将南京军区下辖20军与武汉军区下辖1军对调。这两支部队在战争年代,分别隶属于华东野战军1纵,司令员叶飞;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军队单位中,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领导班子过于臃肿。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以及作战部队领导班子,
在新中国大军区主官当中,有2位将领,曾主动要求离开大军区政委岗位,一位是北京军区政委朱良才,一位是南京军区政委唐亮。他们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军队各级领导班子过于臃肿,总部、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军分区等单位,副职过于庞大,很多都是挂职。以武
自1955年,六大军区改为12大军区,到取消大军区改为战区的几十年里,大军区司令兼任军长,总政部主任兼任军长仅此一例。1
1977年4月,上级决定调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的萧华,调去兰州军区担任政委。在临行前,上级曾经说过:到兰州工作,短则两三年
在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的军队军政主官里,会有一些搭档出现矛盾、芥蒂等不团结现象。造成这方面原因的或许有很多种因素,其中性格
在开国将领中,有不少人长期在机关单位任职,资历不低,但名气不大,如李兆炳少将。晚年的他生活实在是辛苦,用他的话来说:除了
在六七十年代,一些将领受到影响而中断工作,有些几年,有些甚至十几年。曾经在装甲兵担任政治部副主任的诸敏,中断工作12年。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授衔后将军转入地方任职的不多见,被迫降职转业地方的将军,或许只有刘毓标少将。1956年,在“左”的思想
签名: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