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事件:企业管理到底该怎么做?

商业思维沈海涛 2021-08-11 09:59:17

导语

“你觉得不喝酒,济南华联和一些北方商户以后的业务能谈下来吗?”

“现在我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只招男生不招女生了,女生不适合这个工作。”

当阿里巴巴受到猥亵的女员工听到阿里P8领导说出这句话时,觉得难以置信。

|01|

阿里“失职”原因

吃饭、喝酒、KTV和开房业务,在各个行业都屡见不鲜,而女性在“谈生意”一条龙的生态闭环中,却被无辜的当作了交易筹码。

8月7日深夜,阿里巴巴认证员工匿名发文称,7月27日晚被客户和领导相继猥亵后,自己多次向公司寻求处理,处理无果后去公司拉横幅被保安威胁推攘,多次被高层敷衍被欺骗被玩弄于股掌,受害者本人已经歇斯底里却得不到任何结果。

为什么已经触及道德、法律的犯罪行为,但在场的阿里BU到BG都选择了包庇和默许,纵容与冷漠得让人不寒而栗?

无外乎以下两种可能:

一、从工作上无法处理。

从BU到BG已经对此类不雅事件习以为然,阿里的其他项目推进也曾使用相似手段,女员工陪吃饭喝酒KTV,已经变成标配;本次出事的事件背后牵涉太多人脉、利益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从长远来看会损失更多;最后打着“法不责众”,为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幌子,牺牲员工的个人利益。

倘若这次强硬处理,只会引发更多麻烦,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试图让此事不了了之,所以才会一再拖延,不肯拿出妥善的解决方案。

二、不想处理。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是他们的左膀右臂,溜须拍马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不管闲事”。

该事件发生后,阿里的高管们都打起了太极,没有任何负责人出来给出处理结果。

离网红张大奕和阿里巴巴淘宝天猫总裁蒋凡风花雪月般的往事,才过去不到一年,这个行业龙头又爆出女员工被领导和客户猥亵,阿里的高管们没有记忆,也从未吸取教训。

 

马云在任时,比谁都清楚,扩展业务的关键在组织,他也一直认为,阿里巴巴优秀的产品不是天猫、支付宝,而是阿里的干部和人才,他通过梳理使命、愿景、价值观,聚焦核心业务,建立末位淘汰和价值观考核的绩效体系,顺利通过一次次的难关。

而随着马云不再管理,慢慢消失的还有阿里独有的价值观和信仰。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能看出阿里的企业内部管理出了问题。

那么,一般企业怎么做管理的?

|02|

人治——“走钢丝”

以人管人对于管理者而言要求非常高,需要一定技巧性。安抚员工、激励团队、笼络人心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

从另一方面讲,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行为完全建立在管理者个人好恶基础上,盲目安排、规章制度多变,都让员工会感到无所适从。

如公司有老板的关系户,老板依靠亲情、人情、义气管理员工,员工做事完全依靠心情,老板和员工平时挺好,可员工偶然一次喝醉了酒不能控制自己如何是好?

由此看来“人治”是走钢丝的艺术,特点是非常“险”,不确定因素多。身体状况不好敢上吗?天气恶劣敢上吗?所以“人治”是一把双刃剑。

在通常情况下,企业规模小的时候主要依赖于人治,员工绝对听从老板的意见,严格按老板要求执行,需要汇报得事无巨细。

但随着企业扩张,管理者会逐渐意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是将内部制度的建立提上日程。

|03|

法治——“保险绳”

如果“人治”是“走钢丝”,那么“法治”就成了企业管理中的一条“保险绳”,在人治无法解决时,充当关键时刻解决问题的角色。

如果有一套科学的“法制系统”,确实省事不少,但这也有特定的适用范围。“法制”更适用于标准化、流水线的工作,比如生产工作;而如果对于需要发挥创意、思考等的主观能动性的工作,比如营销策划,产品研发等类型的工作,死板严苛的条条框框则可能会限制工作、抹杀创意。

|04|

“人”、“法”紧密并存

企业家们也都懂得要建立完善的公司内部的“法治系统”,但是真正落实起来却是事与愿违。

阿里巴巴这样狼性十足的大厂,拥有国内互联网公司最先进的“法制系统”,在管理上依旧遭人诟病,事故频出。

那阿里的的管理问题在于何处?

在于有法不依。很多企业并不是没有自己的制度,与之相反的是很多企业规章制度繁杂冗长。问题是“法”没落到实处,没有执行,有法不依才是问题关键。

“破窗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阿里巴巴的员工“有法不依”。

第一个怀有侥幸心理的员工打破了窗户(制度),跳了出去,如果此时没有人去采取一定措施,无人监管破了的窗户,随之其他员工看着破窗,便有纵容性暗示的心理作用,纷纷效仿,去打破更多的窗户(制度);

若是第一个破窗的人是领导,那更有表率作用,久而久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破窗,制度就变为摆设。

从阿里令人发指的“破冰文化”到网红张大奕与天猫总裁之间的风花雪月,阿里巴巴的破窗没有人维修,也没有人对“破窗者”进行处理,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破窗事件的产生。

由此可见,“人治”与“法治”需紧密结合,只因人是管理这件事本身的起点和终点,没有“人”,何谈“法”。

打个比方,国内某些城市设立“车让人”的规定,如果在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路口,有行人等着过马路,是需要等待行人通过斑马线后再继续行驶的,否则司机将被罚款。尽管这是人尽皆知的规定,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人员或摄像头,这一规定几乎很少人执行,这就是“人治”需与“法治”相结合管理的原因。

用制度管理,通过制度来协调配合,可以让各级管理者不必分散精力去应对员工问题,腾出精力专注于市场开拓,营销策略,和提高收益。

同时,企业家需抽出时间去多与基层管理交流,提供方法论、提供资源、作出激励,提高员工忠诚度,然后在“法治”基础上发挥“人治”的作用。

人法相结合的企业,不愁做不大!

我是沈海涛,拥有二十余年投融资操盘经验、百余家企业资本运营的实战商业教练。想要了解企业成长背后的逻辑、财富增长的故事、操盘的真实案例、传统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关注我,为大家剖析企业基因,解读商业密码。

1 阅读:145
评论列表

商业思维沈海涛

简介:剖析企业基因,解读商业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