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简史(8):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国大党的成立

战史威锋 2024-04-10 09:20:41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代,印度人民并非只是一味的顺从,他们也曾掀起过大规模的起义,给殖民者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对于这次大起义很多人喜欢归结于1856年的“涂油子弹”事件,把他当成一种笑话来讲。但事实显然没有这么简单,任何历史事件背后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不仅给普通百姓带了深重的灾难,也损害了很多王公贵族的利益。英国完全占领印度后,为了加强管理,掠夺更多财富,便开始各种限制王公们的权利,经常找各种借口吞并王公们的土地,大量高种姓贵族沦落成只能住窝棚的佃户,印度的王公们也逐渐的看清了英国人的真面目。

当时英国的驻印部队有24万人,其中20万印度伪军。英国人压迫伪军,破坏雇佣合同,以及种族歧视的事件屡有发生,使得伪军们也十分反感英国人的统治,他们成为了起义的中坚力量,越来越多的人组建起了反对英国统治的秘密组织,一场大起义已经在所难免。1857年初,英国当局新发的子弹涂有牛油和猪油,使用时经常需要用牙咬开,印度教徒禁牛肉,而穆斯林教徒禁猪肉,这种子弹严重的伤害了士兵的宗教感情,一时间抗议声四起。面对这种情况,英国不仅没有考虑士兵产生反抗情绪的原因,反而开始严厉镇压抗议者,这种行为无疑将矛盾扩大,涂油子弹事件成为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索。

5月10日,米鲁特的第三骑兵团率先发难,里应外合下仅用6天就占领了德里。起义部队将莫卧儿帝国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重新推上了皇位,并组成10人行政会议,号召全国的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团结起来,向英国人发动圣战。起义的战火很快就烧遍了印度的每个角落,英国当局在短暂的慌乱后,立刻组织力量进行镇压,起义部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没有统一的指挥,而且很多起义部队之间本来就有氏族仇恨,这也导致起义部队极其分散,内部也极其不稳定,叛徒更是多如牛毛,这就给了英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1857年9月,英军率先攻陷了孤立无援的德里,稍作休整后,于1858年3月掉头进攻另一个起义军据点——詹西。詹西人民在女王拉克西米·葩伊的带领下,驱逐了当地的英军,拉克西米·葩伊是一位年轻的领袖,他虽是女儿身,但却十分坚毅勇敢,她鼓舞当地人民奋起反抗,誓要将英国人赶出印度。英军发起进攻后,她领导的起义军和英军激战八天不敌后突出重围,于4月3日与另一支起义军会合。6月18日英军发动总攻,詹西女王身着男装,骑着战马身先士卒和英军展开殊死战斗,但是英军装备先进,起义军逐渐不敌,女王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一只眼睛都被英国骑兵砍掉了,但他仍然挥舞战刀奋力杀敌,直至战死,年仅23岁。

也有翻译章西女王

在最美好的年龄,她选择了为民族解放而牺牲,无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为民族大义而牺牲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更多的人认清了殖民者丑恶的嘴脸,才让更多人敢于拿起武器反抗入侵者。詹西女王虽然牺牲了,但英国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松动。随着一战和二战的爆发,西方殖民者在世界各地建立的殖民地体系也逐渐瓦解,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开始觉醒。一场席卷整个世界的民族解放浪潮到来了,救赎之路就在眼前。1857年到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此后东印度公司加强了对印度当局的管理和控制。但起义激发了许多印度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踏上了寻求独立的道路。

众所周知,在印巴分治之前,印度指的是整个南亚次大陆的诸多国家,这里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王公在统治,只有孔雀王朝、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曾经统治过大部分的领土,而且印度历史上经常被外族入侵,民族成分比较复杂。种种因素导致印度的民族认同感并不强,宗教信仰也错综复杂。英国殖民印度后,为了有效管理印度,并借势打压曾经的穆斯林统治阶级,英国人开始不断扶植印度教贵族上位,让他们去管理居住大量穆斯林教徒的土地,这种搅屎棍做法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制造出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和宗教矛盾,很轻易的转移英国殖民统治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问题。

但是久而久之,曾经莫卧儿帝国大力推广的伊斯兰教逐渐被印度本土的印度教替代,整个印度信仰印度教的占比也越来越高,成了印度的第一宗教。而对于一个宗教国家来说,共同的宗教信仰是维系认同感最直接的纽带,而使印度民族主义崛起契机的正是英国殖民者自己制造出的社会局面。

英国人在给印度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为这里带来了更为先进的思想,印度的上层人士也都基本出过国,接受过完全西化的教育。回国后,很多人创建了印度人自己的报刊,他们将西方文化带回印度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罗伊、罗纳德,班纳吉等人都是早期的印度民族主义传播者。随着部族之间的统一,宗教的统一,再加上新思想的传播,英国无形中帮助印度完成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步骤。在新思想的传播下,各种民族主义开始遍布印度各地,他们各自为战寻求独立。但分散作战的力量太过单薄,于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就成了当务之急。

1882年,班纳吉在自己编著的《孟加拉人》中,呼吁召开全国性的国民会议,面对日益高涨的民族意识崛起,英国政府不得不认真面对。此时已经退休的前英印政府高级官员休谟站了出来,他审视夺度,积极协调各派思想,并会晤了当时的总督达弗林。呼吁英国政府支持新政党的成立,于是1885年12月,在休谟的促成下,印度国民大会首次全国会议在孟买召开,国大党正式成立。所以国大党从诞生之初就是授权于英国政府的,这也是他长期无法摆脱英国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如此,国大党在建立之初秉持的改革方案都是温和的,他们的宗旨就是不违背大英帝国的统治,期望在英国的统治下,以自治领的身份实现自治,进而独立。

国大党成立

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很残忍。英国政府从一开始就把国大党当成摆设,认为其存在意义仅仅就是满足印度人的自嗨而已,说到底他就是英国政府管理印度的一个工具,其价值和扶持的傀儡政权没任何区别。国大党提出的各项提议基本都被束之高阁了,殖民当局依旧我行我素,眼见不被重视的国大党也开始和英国政府走向了对立面,而1903年的孟加拉分省案更是激化了双方之间的矛盾。

孟加拉是当时印度的第一大省,包括东孟加拉、西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阿萨姆等地区,人口达7800万,为了分化瓦解民族运动的力量,时任总督寇松想出了让孟加拉分裂的方法。在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时期,伊斯兰教被长期定为国教,大量印度教国民改信伊斯兰教,到19世纪末,全国约有8000万穆斯林,是除印度教外信徒最多的宗教,而且很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都同属于一个民族,说着相同的语言,只是宗教信仰不同造成了双方长期以来的隔阂。两个宗教之间时常发生矛盾冲突,而寇松正是利用了两个宗教之间的矛盾,将孟加拉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穆斯林为主,西部则以印度教徒为主,企图通过扶持穆斯林的方法来抑制印度民族主义的火苗,也算是带英传统手艺了。

这种做法遭到了印度民族的坚决反对,并迅速引起大规模抗议活动。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抓住时机,发动了印度的自主资产运动,日益壮大的群众运动让国大党内的温和派感到焦虑,一直以来他们都是倾向在不违背英国统治下,取得向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的自治领权利,激进派的做法和他们的想法背道而驰,于是温和派和英国政府走到了一起,英国当局也适时让出了部分权利,用来拉拢温和派。

1907年国大党年会上,温和派和激进派彻底决裂,并将后者清除出党,从而造成了国大党的第一次分裂。分裂后,提拉克、奥高仕等大批爱国人士被捕。1911年英王乔治五世访印,英国政府策划了一些安抚政策,撤销了孟加拉的分治,改建三省,并将首府从加尔各答迁至德里,自孟加拉分省案开始的民族主义运动高潮告一段落。

乔治五世亲自访问印度

当印度教徒成立国大党,掀起改革浪潮的同时,穆斯林们也逐渐意识到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下,占人口数量少数的穆斯林在选举上是处于弱势的,自身权益受到威胁的他们也需要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政治组织,于是在社会各界穆斯林的共同推进下,1906年12月30日,全印穆斯林联盟正式成立,穆斯林联盟的核心诉求就是单独划分选区,保护穆斯林们的权益,在未来他们将会和国大党一起改变印度的政治走向。印度和平寻求独立的道路是否能够走的通呢?敬请期待下一期,吃亏上当的印度如何坚持躺平寻求独立建国。

1 阅读:48

战史威锋

简介:一个普通的军事,历史爱好者,分享我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