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豪杰收复新疆!左宗棠为何把曾国藩从湘军恩人骂成"伪君子"?

夜半人物说 2025-04-23 09:34:24

清代思想家王船山曾说,“圣贤一定是豪杰,而豪杰不一定是圣贤。”

在郭嵩焘看来,曾国藩是圣贤,而左宗棠仅止于豪杰。

而左宗棠最看不起的是曾国藩,用尽一生要超越他。只不过,曾国藩从来没有把左宗棠视作竞争对手,就像当年的蔺相如。

这就是曾国藩的胸襟,直到曾国藩去世,左宗棠才明白“豪杰”与“圣贤”差在了哪里。

晚清政局风云激荡,曾国藩与左宗棠这对湖南同乡,既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又是针锋相对的“冤家”。

他们的恩怨情仇,既折射了乱世中的人性碰撞,也展现了儒家士大夫的格局与胸襟。

科举之憾:左宗棠的“意难平”

左宗棠天资聪颖,15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却三次会试落榜,最终以举人身份辗转幕僚生涯。

而资质平平的曾国藩,28岁考中进士,十年官至二品侍郎。

左宗棠曾自比诸葛亮,却因科举失意耿耿于怀,甚至放言:“像我这般孔明再世,岂能被区区蓝顶子(低阶官帽)糊弄!”

这种“意难平”在两人初遇时便显露端倪。1852年,曾国藩在长沙组建湘军,左宗棠已是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得力幕僚。

左以“救星”自居,对曾国藩的军事策略指手画脚,甚至当众嘲讽他“笨如猪”,而曾国藩却以谦逊姿态包容了这份狂傲。

举荐之恩与“楚军”自立

1860年,曾国藩力荐左宗棠组建军队,不仅赋予其独立募兵权,还为他争取到“专奏权”和“征厘权”。

左宗棠却将新军命名为“楚军”而非“湘军”,暗含另立门户之意。

曾国藩虽心知肚明,仍举荐其担任浙江巡抚,助其跻身封疆大吏之列。

左宗棠对此感慨:“涤公(曾国藩)质厚,必无妒才之心。”

天京之变:公开决裂的导火索

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曾国藩上报“幼天王洪天贵福已死”,左宗棠却直接密奏朝廷称其逃亡。

清廷震怒下旨斥责曾氏兄弟“欺君”,曾国藩愤而反击,揭露左宗棠早年战事失误。

两人在奏折中唇枪舌剑,左甚至讥讽:“此事我错二三分,涤公错七八分!”

这场“笔墨官司”让左赢得慈禧青睐,却彻底撕裂了曾左关系。

新疆平叛:君子之争的终章

1875年左宗棠西征新疆,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不计前嫌,全力筹措粮饷,并派嫡系将领刘松山、刘锦棠叔侄助阵。

左宗棠最终收复新疆,却在晚年仍常骂曾国藩“伪君子”。

直到1872年曾国藩去世,左宗棠送上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这副挽联,为两人半生恩怨画下句点。

圣贤与豪杰:两种人格的镜鉴

曾国藩的交友之道堪称典范:

举贤不避仇:明知左宗棠桀骜,仍全力提携,践行“八交九不交”原则(交胜己者、盛德者,不交志不同者、谀人者)。

以诚化怨:面对左的攻讦,他告诫弟弟“以伪来,以诚往”,最终让对手也“趋于诚”。

家国为先:即便决裂后,仍以大局为重支持左宗棠西征,诠释“谋国之忠”。

而左宗棠的豪杰气概同样耀眼:

直言敢谏:曾国藩兵败投水时,他痛斥“事尚可为,速死非义”。

家国担当:以“抬棺出征”的决绝收复新疆,留下“湖湘子弟满天山”的壮歌。

正如郭嵩焘所言:“曾是圣贤,左止于豪杰。”

曾国藩如水,以柔克刚;左宗棠似火,炽烈张扬。他们的恩怨背后,是晚清危局中两种士大夫精神的碰撞。

一个以德服人,一个以才傲世;一个隐忍谋国,一个锋芒毕露。

结语:恩怨之上有山河

曾左之争,看似个人恩怨,实则是家国大义下的理念碰撞。

左宗棠的挽联,既是对曾国藩的愧悔,也是对共同理想的致敬。

正如曾国藩所言:“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

这对“水火冤家”的故事,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历史谈资,更是关于格局、胸襟与担当的永恒启示。

0 阅读:4

夜半人物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