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接到何进调令之前,已两次违抗朝廷圣旨,他哪来这样的底气?

诗珊谈历史 2025-01-15 21:53:04

《十八路诸侯》第27期

何进征调董卓之前,汉灵帝活着的时候,朝廷已经两次下旨,征调董卓。朝廷对董卓这样手上有军队的军头很是不放心,要把他挪走。可朝廷的两次征调,都被董卓以各种理由拒绝。第一次是调董卓去当九卿之一少府,少府是主管皇室财政的高官,掌管着皇室财产,算是个肥差。可被董卓以属下的羌族胡兵阻扰为由给拒绝了。

何进下诏让何进带兵进京

董卓第一次被征调的时间肯定在189年三月陈仓大捷之后,这个时间点和何进被汉灵帝派去平定羌乱的时间一致。董卓敢于违抗圣旨,其中或多或少应该和何进要被调到凉州有关。双方很有可能在私底下联系。当然董卓凭借的肯定不止何进的许诺,还有自己一手带起来的部下。

因为是平民出身,靠着打仗一步步起来,董卓有着皇甫嵩这一类名将不具备的优势,就是和属下的士兵打成一片,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某种程度上,董卓此时已经具备了割据一方的实力。“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袁绍宽慰何进的话,此时放在董卓身上应该更合适一些。朝廷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想着把董卓调走,可没想到被董卓抗旨拒绝了。

董卓带领的凉州军队

在东汉这样的中央帝国,不奉旨这样的行为,绝对是大逆不道、不可容忍的行为,按理是要被杀头、甚至诛九族的。可朝廷这时候拿董卓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忍着。接着再下诏书,第二次征召董卓,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董卓这一次没有不答应,州牧是有兵权在手的职位,而且兼任地方民政长官。董卓这一次找了个借口回旨说,自己和自己的部下分不开,要求朝廷答应自己带着原来的属下一起去就任并州牧。

再然后,董卓就带着五千兵马,驻扎在离并州治所晋阳(今太原)、凉州、京城洛阳都很近的河东郡的河津(今运城境内)观察形势。何进密召董卓进京的信件,是被送到河津的,而不是董卓原来驻扎的长安。

带兵到京的董卓

对于何进召董卓进京的事,周边很多人全都反对,包括侍御史郑泰,刘备、公孙瓒的老师、集名儒、名将、名臣于一身的卢植。侍御史郑泰最是愤慨激昂,甚至在何进不听劝诫之后,愤然离职,走的时候说了一句大实话:“何进这个人实在是一个扶不起的烂泥墙呀”。如果何进生在刘禅之后的话,郑泰一定会说:“何进这个扶不起的阿斗,辅佐他作甚,没前途,赶快走。”

郑泰劝告何进的话,很是意味深长。郑泰这样劝何进:“董卓这个人一向寡情薄意,贪得无厌。如想依靠他的力量来处理朝政,将大事的决策权给他,他一定会为所欲为,让朝廷陷入危局。明公你身为皇亲国戚,又是大权在握,就应该行专断之权,诛杀有罪的宦官,不应该奢望去借助董卓的力量作为援手。而且私底下谋划的事,拖得越久,就越容易发生变故。前朝窦武的事没有过去多久,教训就是要快刀暂乱麻,快快决断才是上策。”

董卓遇到皇帝刘协

作为一个历史的解读者,你会发现郑泰说的是如此的对,后续的局势发展果然就如他料的。不是正面,而是反面。可惜,何进没有后悔药可吃。以他的性格,迟早要发生类似的事情的,性格决定命运,有些事情是逃不掉的。

历史深处,让我们一起回到历史进程中,以现代视角去解读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事与人,欢迎关注!

《十八路诸侯》,名字取自于三国演义里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不过我们要介绍的十八路诸侯,不是以袁绍为首讨伐董卓军团里带头的十八个人,而是因为刘焉设立州牧这个建议被汉灵帝采纳后,后来割据一方、那些货正价实的诸侯,当然围绕这些货正价实的“十八路诸侯“有着异常精彩纷呈、远远比演义更精彩的故事。

《十八路诸侯》跳出传统儒家伦理,依照真实史料,结合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去重新解读我们最熟悉的三国历史。《十八路诸侯》以现代人的历史视角,从真实人性出发,以真实的情感,去看一看历史转折点上,那些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们是如何在历史浪潮里翻滚、逐浪。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