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下《终宋》

且酒 2024-04-10 16:57:04

大概一个礼拜的时间看完了这本430万字的书,写点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穿越文,但穿越气息不重,无非就是背了几首诗词,比较特别的是主人公李瑕每次背诗都老老实实说自己是从初中语文上看来的,主打一个坦诚。

“穿越”大概是人类所有愿望里比较大众的一种,前几年高考作文都有过如果可以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这样的题目,对现状的不满叠加了想回到过去降维打击的想法,中国网文界有汗牛充栋的穿越文,日本有很多穿越异世界的动漫,连韩国都有了《财阀家的小儿子》这样的穿越电视剧。

在许许多多穿越爽文小说里,《终宋》的特别之处在于起点极低,不仅没穿越成帝王将相的儿子,开局只是一个毫无背景即将要死的死囚,比开局一个碗的朱元璋还惨;另一个特点是主角李瑕本人是个成功者,击剑世界冠军,完全成熟的世界观和能力,只是他作为一个体育生,武力值很高,但历史一般,背诗也限于初高中语文,工科更是基本不咋会。在别的穿越文里,套路基本都是借势+建党+枪杆子里出政权+疯狂攀科技树,《终宋》里不是这样,它的确是爽文,但它的爽点还处在逻辑上的合理范畴内。

时间定位在南宋晚期宋理宗晚年,这是很差的穿越节点,距离南宋亡国还有十几年,北方蒙古正是最龙精虎猛征服世界的时候,博弈空间很小。李瑕的起点也低的令人发指,最开始从死囚牢里被选中北上开封当刺客,这一段我觉得是整本小说里最精彩的篇章,阅读体验像通关了刺客信条。李瑕毫无背景和势力,甚至连帮手都可忽略不计。一上来就面对的是北地大世侯顺天张家,这个张家是历史上真实存在兴盛了元明两朝数百年的大世家,当时的家主是张柔,他的九儿子张弘范是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他一路追逐南宋小朝廷南下,最终在崖山海战灭宋,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在珠海时我还去过当年的十字门海战的遗址。作为一个刺客,李瑕疯狂挑动张家和当地蒙古镇守官之间的矛盾,所有人都意识到有这么个刺客的存在,但所有人都没把一个南宋来的小人物当回事,他们只是把这当成了攫取更多利益的机会,李瑕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最终在鹬蚌相争后,他搏得一线生机飘然离去。

回到宋廷,当时的南宋不能说内忧外患,只能说危在旦夕,宋理宗赵昀执政末年,好大喜功贪图享乐,偏偏连个活着的儿子都没有,只有个脑子有问题的侄子,继承人问题都完全解决不了,内部党争成风,外部蒙古人随时都会南下。作为读者,当然觉得这皇帝太辣鸡,而且天天沉迷于斗蛐蛐睡女人,一点励精图治的气象都没有,但如果带入到皇帝视角,其实他的选择完全可以理解。不管是土地兼并,货币改革,党争,还是蒙古人,这些问题都不是他能搞定的,王朝末年积弊丛生,利益群体尾大不掉,除非你能把这王朝推倒重建,内部想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为零。宋理宗在整个大宋都能算得上还过得去的皇帝,起于微末,斗倒权臣,联蒙灭金,主导北伐,他的思路很清晰,将内部矛盾转移到外部,用对外军事上的胜利来巩固权威,然后倒逼体制转型。这思路没啥问题,也可以说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但有个前提,就是你得军事上打的赢。实际上,宋的军队战斗力不能说差,但承袭自建国以来的基因不对,以文制武和党争的风气太重,武官稍微打点胜仗就要被猜忌,不仅得不到封赏搞不好还得掉脑袋,打仗打的再好不如码头拜的对,本身战力就一般,还要被掣肘,这能打的赢仗真是见鬼了。端平入洛的失败不仅大损国力,还丢了皇帝的权威,这时候皇帝如果再想改制或者干点违背士大夫利益的事,他的皇位都坐不稳了。更惨的是,宋朝不仅是皇帝能力不行,一代比一代的生育能力差,后宫那么多妃子,愣是一个健康的儿子都生不出来,国本不定,他在皇位上天天提心吊胆,每天大臣们都在争论要不要立他那个宛如唐氏综合征的傻侄子。重重困难下,想当皇帝,想活着,最好的办法就是躲入深宫醉生梦死,好听点叫垂拱而治,这样士大夫们会觉得皇帝虽然干啥啥不行,至少还有个听话的优点。

补充点插叙:之前的读书笔记里我有写过皇权和相权的斗争,这里的相权不是指丞相这个官职,而是士大夫这个利益群体。历史上约束士大夫权力约束的好的,其实只有元明清三朝,其中蒙元和满清之所以能坐到,是因为他们是异族政权,从根本上不相信汉臣,统治阶级除了皇帝是那些王公贵族,这些人虽然也会跟皇帝斗一斗,但面对汉人士大夫,他们只把汉臣当奴才。而明朝朱元璋首先废除了丞相这个官职,其次明朝有东厂和锦衣卫,还有勋贵集团,还有武将,有这么多不同的利益群体在,士大夫完全不可能独掌大权威逼皇帝。一句话,皇帝需要的是制衡,只要手下不同的利益群体保持平衡,皇权就能保证。事实上也是如此,明朝虽然有很多出名的权臣,但无论是谁,要杀要剐都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即使到了明末,孙传庭死之前,崇祯都有完全的掌控。如果孙传庭没死,崇祯想要谁捐钱都得乖乖捐钱。可能唯有张居正真的有过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时候吧。

至于赵宋,首先他没有宗室,那么多姓赵的,都是能写会画的,没几个拥有权力。其次没有武将集团,赵宋重文轻武到极点了,即使功勋卓著的老将,也比不上年轻的小文官,连狄青这样的都处境艰难。第三与士大夫共天下,而不是与百姓共天下是写进宋人骨子里的。他们认为这是真理,不听士大夫话的管家不是好官家,宋仁宗这样名声很好的皇帝,你说他有什么能力,无非是比较仁弱听话乖巧而已,但即使是宋仁宗也有受不了的时候,大臣能堂而皇之地说“官家有恙”,然后宋仁宗就乖巧了。不管是北宋南宋都是这样,即使你是皇帝,即使你是权臣,你也不能背叛士大夫这个利益阶级,宋神宗王安石俩人情投意合想办法,结果怎样?也许初衷很好,一执行起来就困难重重,反对变法的能把皇帝气死。至于南宋,赵构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都说赵构还不如一条狗,但当时朝廷上士大夫阶级的选择是和,如果赵构想打,那这个皇帝可以换个人做。之后的所有南宋皇帝都是这样,士大夫阶级选择不停地议和,因为首先文臣领兵打不赢,其次打仗花的钱数倍于议和交的岁币,整个赵宋的懦弱和怂一部分来自姓赵的这家人基因不行,也来自士大夫阶级,天天风花雪月吟诗作对多好,打仗这种腌臜事怎么能做,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哪朝哪代都很懦弱,宋朝是这样,到了民国还是这样。但这些人内斗很厉害,皇帝想背叛阶级,那就换个皇帝,权臣想背叛阶级,那就换个权臣。

朝廷上就是这种情况,李瑕的思路很清晰,要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给自己谋一个能独立发展的空间。于是他周旋于各个势力之间,这其中有所谓的公忠体国的清流,比如程元凤,有所谓霍乱天下的奸党,比如丁大全,有所谓的想改变大宋的权臣,比如贾似道。李瑕只认准了一件事:但无论他们名声如何立场如何意图如何,他们都没办法挽救局势更不可能对宋朝做出实质性的改变,要想抵抗蒙古人,只有一个办法:破而后立。实际上也是如此,所谓清流,可能只是贪墨的少一点,杀人的时候还会假惺惺地找点为国为民的借口,李瑕的同伴们相信程元凤,结果转手就被卖了,清流们并不知道怎么改变局势,他们也只是在争权夺利。至于奸党,同样地争权夺利贪赃枉法,但其中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天生的坏人,丁大全是所有人都不耻地奸臣,但他也曾经有过理想,在当地方小官时,他开道路建学馆,想发展经济培养人才,结果呢,立马被弹劾地命都差点丢掉,因为他虽然做的是利国利民的事,但违背了士大夫阶级的利益,如果有更多人读书,就会影响权贵子弟的机会,于是丁大全理想破灭,从此一心只想着怎么向上爬,至于过程中会多么无底线要害死多少人他已经完全无所谓。体制完全腐坏,个人能力怎么可能有所改变。

李瑕从党争的漩涡里挣脱,跑到四川跟云南的边缘当了一个小县的县尉,然后就开始疯狂发展自己的势力。练新军抚蛮夷找仗打,在战争中成长,也在战争中拓张。一次次战争,他的势力越来越大,名望越来越高。这里有趣的地方在于为什么李瑕不怕被猜忌,不怕被掣肘,这就体现了他的大局观和全局思维,从一开始他就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县尉,他所有行为都建立在他要当川蜀军事主官的思维上,他在党争中不仅没有失去,反而左右逢源,明面上他是丁大全的人,暗地里他又跟贾似道达成了默契,因为朝里有人,所以他的功劳不会被抹杀,而他的起点又太低,所以也不担心被人忌惮,关键是李瑕还很聪明,他特别懂得分享胜利果实。每次打了胜仗,他都愿意主动把功劳分润给上司,“主动”与“被动”之间有很大区别,他的主动让上司很欣赏很愿意给他提供立功的机会,这是李瑕的政治智慧,而他又有足够的自信能做成更多更大的事情。所以他一个小小的县尉,即使在县里都是第三把手,反而做到了州府主官都做不到的事情。能干事懂分功有靠山,这样的下属哪个领导不会好好培养,李瑕本人有极高的道德底线,也从来不会违背自己的意愿向权势低头,多次拒绝了大领导的联姻,但领导还是愿意扶持他,就是因为李瑕的大局观极好能力也极强。他看事情从来都不是走一步看一步,他总是高屋建瓴站在很高的视角上俯视全局,所以他知道领导想要什么,但他又不忽视细节,所以他每件事都做得很好。

之后的故事情节就大同小异,在叙州杀蒙古大将兀良忽台,在钓鱼城击杀蒙哥,又打了一堆仗以后升蜀帅,升郡王,为了改革货币自立为秦王。他很好地利用了阿里不哥和蒙哥的争夺汗位的战争,短暂地几年里,他把势力发展到了三分天下的程度,和蒙宋对峙。再之后利用蒙古的内部矛盾,特别是草原黄金家族诸王与汉地世侯之间的矛盾。蒙古作为一个异族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很严重的先天不足,这也是历史上所有游牧民族政权的问题:马上得天下,怎么马上治天下?蒙古兴起初期,在军事上的成就无与伦比,成吉思汗建立了一套非常适合战争的制度。蒙古人完全不考虑治理的问题,他们就是草原上牧民,用弯刀和弓箭征服一座座城市,然后屠城,烧杀抢掠,他们没有文字没有文化,只有共同的理念:把全世界变成蒙古人的牧场。他们从没考虑过治理的问题,汉人占领城市后会团结当地乡绅父老,会留兵驻守,蒙古人不是这样,既然不懂治理,那就干脆不治理,只要把当地人全杀光,就不用考虑这些麻烦的问题。所以他们不会被背叛,也不会分散兵力,如同蝗虫过境。蒙古人始终战意高昂,还像滚雪球一样,地盘越来越大,仆从越来越多,他们打仗不考虑辎重粮草,带着牛羊马匹打仗,赢了就疯狂烧杀抢掠,所以掠夺了全世界的财富,向西达到了多瑙河,向东打到大海,向北打到西伯利亚,整个欧亚大陆都是蒙古人的牧场,所有疆域都是成吉思汗子孙的封地。这个制度很野蛮,很粗糙,但在那个冷兵器时代,真的很有效。就像传销一样,只要还能发展下线,上面的人就能赚无数的钱。

但疆域太大了以后,问题就出现了,继承人没办法再把所有人拧成一股绳。之前是蒙古诸王开大会推举,但蒙哥死以后就出问题了。阿里不哥是传统的蒙古人,不想对蒙古的制度做任何改变,于是他被推举成新的大汗,但忽必烈有了不同的想法,他在中原用汉臣行汉制执汉法,他要当中国的皇帝,而不只是草原的大汗。这个矛盾不是兄弟争家产,而是底层制度和思维的不同,是“道”的不同,没有任何可以商量妥协的余地。无论在历史上和小说里,都是这样。

相比于南宋和李瑕,忽必烈最需要的是打败阿里不哥,建立元朝,让马背上的蒙古人从马上下来,从一个庞大的强盗组织真真正正成为一个政权和国家。

李瑕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建立了唐国,亲征西域,杀了落败的阿里不哥,团结了大量不服从忽必烈的异族政权,这也是李瑕很高明的地方。整本小说里,他几乎从来没有打过顺风局,一直是以下狗的姿态去挑战别人,但他无论是只身苟在开封当刺客时,还是后来成了皇帝以后,他都特别注意利用别人的矛盾,展示自己的实力,然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李瑕的两个诀窍就是打仗时有刺客思维,每每在对方意想不到的地方突施冷箭,直接弄死对方的首脑;另一个就是扩大对方的内部矛盾,永远做鹬蚌相争后的渔翁。

小说结尾,李瑕俘虏忽必烈,灭蒙古平南宋破高丽讨日本,这都是爽文情节了,没什么可说的。

整本书塑造的最好的人物其实不是主角李瑕,因为这个人完成度百分百,他从一出场就是无比冷静理智开全图视角,打了几百次仗一次没输过,一个完美的高大全人物,他甚至都没有过任何彷徨犹豫,从文学角度,他的完美导致了这个人物塑造的很失败,没有什么人物弧光。

塑造的最好的人物是反派贾似道,他一出场就四十几岁,但始终有少年气,年轻时走马斗鸡,在临安街头当小混混,各种游戏无一不精,后来发达了以后天天领着皇帝斗蛐蛐。甚至贵为宰执后,他微服出门遇到小混混,他一句话就可以要了这些人的命,但他没有,反而兴致勃勃地跟小混混们打了一架,并洋洋得意,在朝堂上他是老阴谋家,但他内心里,其实始终是一个少年。他的理想一直都是“试手补天裂”,他从小刻苦读书,父亲被冤死让他知道这朝廷的问题在哪,他精于权斗,不仅击败了政敌,还架空了皇帝,成了事实上的皇帝,他推行公田法来解决土地兼并,甚至先捐出了自己的土地,推行打算法来监管百官想解决贪污腐败,但无论他的出发点如何好,宋朝已经无可挽回,任何改革都变成了党同伐异的手段,他虽然大权在手,但他身在内部,就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贾似道跟李瑕都想改变局势,只是一个从内部,一个从外部,事实证明,只有破而后立才能改变。这也是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解决问题的想法是好的,甚至对策也是正确的,但执行起来是困难的甚至是行不通的,这种时候只能破而后立。

3 阅读:19

且酒

简介:逢春即润物,生当得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