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国虽弱,但护照上的27个字,却硬气十足

太仓文史 2024-03-08 09:39:59

说起清朝,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满人闭关锁国、逼迫汉人剃发易服、面对侵略一味妥协,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得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沦为国际上的笑柄。

不怪人们对清朝有偏见,毕竟清朝的封闭和软弱确实造成了中国综合实力的倒退。

不过,清朝国力虽弱,但在某些事情上对外的态度还是比较强硬的,比如国人出国这件事,这一点从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上就能得到验证,上面写了一句话,虽然只有27个字,却将清政府的强硬态度展现的淋漓尽致。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呢?

在揭秘这句话之前,大家首先要知道,“护照”这种证件最早并不是源自于中国。

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护照其实是由波斯皇帝颁发的,由于当时的波斯国力强盛,领土辽阔,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较多,为了方便管理出入境事务,波斯皇帝便颁发了一种官方文书,即护照,用于证明持有人的身份和使命,以便在外国旅行时受到保护和关照。

这种护照通常包括持有人的姓名、身份、目的地、旅行原因等信息,并由波斯皇帝亲笔签名或盖章,以确保其真实性和权威性。

不仅如此,护照还可以作为波斯国民在国外旅行时的安全保障,持有护照的波斯国民一旦在国外遇到困难和危险,就可以凭借护照向当地官府求助,并获得必要的保护和协助。

后来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加深,护照这种形式也被其他国家所学习,国际上不同形式的护照也开始出现,中国也不例外。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护照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当时还没有“护照”这一词,而且也不像现在的护照那样只是薄薄的一个小本子,那时的人为了方便出入边塞关津,使用的都是用竹简、布帛、木板、金玉或纸张等材料制成的“封传”、“契”、“照碟”、“符节”、“路证”等证件。

直到清朝末年,正式的护照制度才开始在中国推行。那时护照其实就是一纸公文式,由清政府发放,称为“信函式集体护照”。

这种护照上除了记录了持照人的姓名、籍贯、年龄、职业及发照机关和主管官员的姓名、发照日期、盖官方印鉴等项内容外,还备注了护照系“奉上谕”、为“宣布朝廷德意”应持照人请求而发,以便各关卡验证放行和地方官员给持照人以切实保护等内容。

直到1840年以后,由于清朝统治者与西方强权国家签订了不平等双边条约,清朝才开始授权驻在中国境外的领事馆或海关为中国人(包括华侨)发放形式不一的护照,这才有了所谓的“单人单纸”的中国护照。

这些护照的种类有“内地游历护照”和“华工护照”等,但无论是哪种护照,上面都会印有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持护照过境时,请立即检查放行,按照约定予以保护,不要为难阻止”。

乍一看这句话似乎平平无奇,但结合当时清廷在国际上的立场,就可以知道这句话对于走出国门的国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以及清廷对外国的态度有多强硬。

正如上文所说,这种护照出现的时候清朝正经历着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的被动局面。两国交战,战败国是没有话语权的,除了接受压迫和分割,别无他选,于是,清廷便和西方国家签订了一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不但赔偿巨款,还不得不开放口岸,同西方人进行贸易往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朝在西方国家的面前,姿态是放的非常低的,那为什么还要在护照上印上这样一句强硬的话呢?这句话对出国的国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其实和这些出国的人的身份有关。

到了清朝末年,国内经济下滑严重,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有条件出国的,当时能出国的人不外乎这几种身份:

一是商人和贸易代表,随着口岸的开放,清朝的对外贸易开始增多,不仅有西方人来中国做生意,一些商人和贸易代表也开始出国进行商业活动或代表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谈判。

二是传教士和学者,清朝国门被打开之后,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开始增多,一些传教士和学者为了传播宗教或研究学问,也会出国。

三是外交官,当时清朝在国际上的时局很被动,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清廷开始派遣外交官到各国进行谈判,比如郭嵩焘、郑藻如、张荫桓、梁诚、伍廷芳等人,他们都是清廷派出的代表,肩负着国家的使命,出国的机会自然很多。

四则是留学生,清军战败后,清朝统治者和朝廷官员深刻的认识到中外交流的重要性,于是便开始派遣留学生到海外学习,如1875年第四批赴美幼童留学生中的梁诚、刘玉麟等人。

这些留学生在海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等知识,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出国的人要么背负着复兴中国的使命,要么承担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命,总的来说,就是他们身上都寄托着清廷不同程度的期望,所以,在为这些人印发护照的时候,相关部门应朝廷的要求特意印上了这句话,目的就是让这些人顺利抵达外国,并完成他们的使命。

不得不说,这句话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虽然当时的清廷在国际上很被动,但西方国家还是很看重中国这块“大蛋糕”的,纵然他们心中歧视留长辫的中国人,但面子上的礼貌还是要做足的。

为了能更好的瓜分中国这个庞大的贸易市场,面对持有清廷下发的护照的中国人,他们并没有太过分的为难,而那些出国的国人也得以平安出国海关,完成使命。

到了现在,中国的护照变成了很规范的文本,而且随着中国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护照的效力也得到了质的提升,哪怕没有清朝所印的那27个字,持有中国护照的国人走出国门后,也会受到外国的礼遇,这就是大国的优势。

0 阅读:256

太仓文史

简介:明智鉴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