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作:躁狂症

青少年心理自救 2024-04-16 21:53:50

当我们思考心理健康问题时,常常会关注到抑郁症的阴影,然而,情绪低落的反面——躁狂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精神障碍。这种在心理学中被详细描述的状态,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躁狂症的神秘面纱,探索它是什么,它如何表现,以及它对个体及其周围人群的深远影响。

躁狂症的定义

心理学中,躁狂症被定义为一种精神状态,其中患者出现极度兴奋、过度自信、能量过剩和行为冲动等症状。它是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的一个相,与抑郁相相对。不同于临时的兴奋或愉快,在躁狂期,患者的情感和行为显著异常,并能持续一周以上,足以影响他们的社会功能或需要住院治疗

躁狂症的主要表现

1. 情绪上的变化:患者会感到特别的快乐和兴奋,我们可以称之为“病态的乐观”,甚至会有过度的笑声和愉快感。

2. 思维上的异常:思维加快,跳跃,难以跟踪或理解,患者可能会出现夸大其词和过分自信的行为。

3. 能量水平的增加:患者可能无法静坐,总是在做事情,他们会表现出异常的活跃和精力旺盛。

4. 行为冲动:购物冲动、性冲动和社交活动频繁增加,可能会导致财务问题和社会关系的紧张。

5. 睡眠模式的改变:即使只有很少的睡眠,患者也会觉得精力充沛。

这些症状会给患者带来短期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但长期看会导致个人生活、工作和社会关系的破坏。在极端情况下,躁狂症甚至会导致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和妄想。

发病原因

躁狂症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多种因素可能共同作用: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如果家族中有躁狂症或双相障碍患者,个体患病的概率会增加。

脑功能与结构的差异:脑部的某些结构变化,如前额叶的功能降低,或神经递质不平衡,可能与躁狂症的出现有关。

环境压力:高压的生活环境、重大生活事件和药物滥用等,都可能触发躁狂发作。

治疗与管理

躁狂症的治疗通常是长期的,且需要个体化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最为有效。常见的干预措施包括:

药物治疗:情绪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或个人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处理生活中的压力,避免复发,并提高社会功能。

生活方式的改变: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管理压力、避免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以及建立支持性的社交网络,都是管理症状的重要环节。

躁狂症的复杂性不容忽视,它是一个涉及心理、生物和社会多个方面的精神障碍。通过对这一复杂疾病的深入理解和综合治疗,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支持,并助他们重建健康、积极的生活。这份任务是艰巨但充满希望的,因为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理解正在不断推进我们支持和治疗患者的能力。在探索心灵最深处的同时,我们愿为携手各界逐步解码躁狂症带来的挑战,使之成为一种可管理的常态,而不是人们生活中无形的束缚。

1 阅读:93

青少年心理自救

简介:专注于青少年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