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行业都在避谈、慎谈智驾话题时,作为行业观察者,我们必须要说的是,发展智能驾驶是必然也是正确的选择,错误在于将不成熟不完善的技术应用,以及过度营销误导用户。
真正负责任的企业同样在强化技术创新,最大的区别则是对行业、用户和技术充满敬畏,比如一汽红旗在智驾技术发布会说出“智能见真章,安全有底线”,就立场鲜明的表示了安全是底线。
遗憾的是,之前在喧嚣、过度营销、无底线的吹牛和层出不穷的偷换概念的舆论环境里,类似于一汽红旗等强调安全、质量,踏踏实实做事的企业反而被视为传统老套和跟不上时代。
我们在反思急功近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不能让行业的技术创新为某些企业的过错背锅。
日前,在北京首都国际会议中心参加红旗品牌智能体验日后,小米车祸开始在网络发酵,进而导致汽车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对智能驾驶的争论。
作为智能驾驶的积极拥护者,这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件却让笔者思绪万千。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相信很多人都希望那天晚上驾驶者没有启动智驾功能。
如果时光能够加速,一年前雷军的SU7发布会上讲得是红旗司南智驾的内容,那场悲剧可能不会发生……
红旗首发的“惯导三目仿生视觉系统”,在模拟人类的视角逻辑,做到了不装激光雷达也能极限避障,这也是这次安徽小米Su7车祸中最需要解决的早期智驾产品痛点。
像300米外鹰眼识别障碍,半开车门和夜间锥筒、空中消防管道快速识别这些,其实都是在原有智驾基础上做加法,这次红旗还把端到端大模型的应用聚焦到了“为什么要这么开”的维度。
通过算法合理解释自己的行为,还原清晰的因果链条,而不是像“安徽车祸”那样在碰撞前就快速退出让用户接管,更不是特斯拉FSD刚落地国内时那样没头没脑的横冲直撞。
写在小米车祸之后:
先说结论:关于这起悲剧的真相,可能永远不会有定论,但智能驾驶直到自动驾驶、乃至无人驾驶的技术大潮必然会滚滚到来,这是不争的事实。
自动驾驶不是“水变油”,也不是“永动机”,它是实实在在能够给人类出行带来变革的技术,无论你信不信,用不用,它都会以前所未有的中国速度迭代、飞升、量产、普及。
只不过普及过程中,有人说在前面,有人做在后面:说在前面的,要对发展中出现的阵痛承担舆论甚至法律的责任,比如某些企业的过度营销、无脑营销;做在后面的,要耐得住寂寞,吃得起苦,还有压得起巨额的资金,比如吉利的千里浩瀚架构、红旗的司南智驾和天工平台。
互联网舆情的快速发酵,正反双方的激烈争论,已经不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吃瓜心理在支撑了,而是没体验过智驾的老车用户的酸葡萄心理,与已经购买初级智驾的新能源用户的软硬件升级焦虑的交锋,交织着“首吃螃蟹人”对不断向上攀登的技术背刺的愤怒控诉。
写在小米车祸之前:
3月初,我在三亚参加了吉利千里浩瀚智驾系统的发布会,从那时开始,极氪、领克、吉利、沃尔沃、莲花、极星、睿蓝甚至魅族各自的智驾团队开始统合,吉利开始建立自己的智驾算力大数据中心。
3月31日,红旗的司南智驾、灵犀座舱、九章平台、飞刃架构和自研的红旗一号芯片亮相,红旗在国内车企中率先开发的舱驾一体VLA大模型正式面世。
搞智驾,一定要看产业规模,不是谁流量大,谁声量大,谁装机量大谁就一定更先进。吉利和红旗这些“网络喷子”口中的“后来者”其实早就已经默默趟过了先行者和消费者踩过的坑。
后来者们更深深知道,智驾系统还远未成熟,应该用一场场技术发布会去感染行业人士和专业媒体,而不是给消费者洗脑。
当然,“后来者”也有另一套处世之道。比如2月10日,王传福在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就说:“普及智驾最大的障碍是高昂的价格”,随后他宣布在旗下不到十万元价位车型上也安装了智驾硬件。
其实行业用户都明白,这是普及智驾硬件,而不是普及智驾。相当于在笔记本电脑流行前送你台式机,在智能手机流行前送你诺基亚。在智驾本身还未成熟的情况下,普及和平权无从谈起,与其让落后和缺失的硬件徒增用户购车成本,让用户模模糊糊的认为这就是智驾的全部,还不如与吉利、红旗等携手共创,这才是大车企的担当。
写在下一场智驾发布会之前:
在红旗的智能体验日上,我看到了天工05在重庆8D立交桥上完成了99%的智能绕行成功率;我看到了悬空障碍物、断头路、机械车位、跨楼层等智能泊车难点被一一攻克;我看到了深圳夜间城中村、北京早高峰、长春老苏式魔鬼胡同、重庆大曲率超长隧道的智驾通关;看到了65英寸AR HUD、高低配车型统一的云上端到端大模型、30到1000+tops算力下的安全对抗训练……
此外,在不善言辞的红旗品牌这里,还有很多震撼到我的关键技术点:它不但把L2.9级的城市无图NOA标配在了15万多的天工05上,没有像友商一样用低维度硬件混淆“智驾平权”的概念,真正推动了AI平权,还整合了智驾和座舱两个研发团队,让车辆拥有统一的大脑,而不是多家供应商角力下的“神经错乱”,更避免了芯片重复部署造成的算力浪费。
更可贵的是,红旗新车上市当天,NOA全国城市百分百开通,最远两公里的记忆泊车能做到跨层,不吹牛,不挤牙膏。难怪中国一汽总经理助理、红旗品牌运营委员会副总裁柳长庆在智能体验日现场直白地说:“我们不讲期货,不拼PPT,智能体验日就是来‘验货’的!”
下一场友商的发布会,一定会在红旗的基础上继续精进、继续追赶、继续超越。这就是技术迭代,与中国人传统的“一步到位”消费观念格格不入,与“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营销理念格格不入,但却推动了人类出行体验的革命。
真心希望已经买了智驾新能源车的用户,对技术再敬畏一点,对智驾再宽容一点,给不善言辞的“后来者”们一点儿时间。哪儿有什么“遥遥领先”的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为你默默投入巨资耐心研发和迭代。
愿天下再无智驾事故,更希望不要因人过让智驾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