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名中学生相约从33楼一跃而下,死前20分钟的朋友圈让人揪心…

蒋三观 2024-02-02 10:16:15

古罗马作家泰伦提乌斯曾经说过:

“生命所在,希望便在。”

一个人的快乐、幸福和成功都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上。

拥有生命,才有可能去实现这些美好。

命都没了,那么感知和存在都将消失,一切都将化为虚无,再也无法重来。

我们都知道生命是宝贵而短暂的,只有一次。

但是,仍然有许多人违背生存的本能,选择走向自我毁灭的结局。

这实在是令人痛心和惋惜。

有些青少年儿童,正值花样年华,

却因为一些生活琐事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真的令人感到十分惋惜。

2021年11月9日。

汪女士和她的儿子宽宽约定晚上为外公庆祝生日。

当宽宽走进校门时,他一切正常,还提醒母亲按时来接他放学。

汪女士看着儿子走进学校后,继续她的日常工作。

但在临近下班时,她接到丈夫的电话,班主任打来电话说儿子在学校出事了。

汪女士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到儿子所在的双峰小学。

原本以为儿子只是受了小伤,但眼前所见的却是儿子因高空坠落而满身鲜血的身体。

这一幕令她心痛欲绝,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汪女士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痛,紧紧搂着儿子失声痛哭。

经过医生紧张的抢救,但由于宽宽内脏受损严重,最终还是无法挽回。

汪女士和丈夫无法承受这个结果。

看着儿子再也无法呼唤他们,在医院门口哭得心如刀割。

短短一天的时间,他们就与心爱的儿子永远分离,

原本幸福的家庭变得破碎不堪。

他们无法想象自己该如何度过这个巨大的打击,

也无法想象未来的日子将如何继续。

是因为什么,造成了这一次的悲剧,

事发当天,邹某多次出言侮辱:

“你拿掉口罩在和我说话”

“你哪生病了?”

“戴口罩恶心吗?”

“你脑子笨死了”

宽宽平时性格就内向,

他心疼父母工作辛苦,对于学校发生的事情,他总是默默忍受。

在又一次被邹某辱骂之后,宽宽选择了从24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年仅11岁的生命。

曾经,重庆忠县一个小区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悲剧。

一名女孩从33楼顶跳下,当场身亡。

不久后,另一名初中女生也从同一地点跳下,同样不幸丧生。

这两名女孩都是忠县某中学的学生。

在事发当天下午4点多,她们先后在朋友圈发布了令人心碎的消息。

其中一名女孩写道:

“我走了,再见”,

并展示了自己的脚已经站在楼顶边缘的照片。

另一名女孩则发文:

“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叫(自己名字的)的人了,走了”,

同时展示了自己的手已经伸向外面的照片,似乎正在与这个世界告别。

最令人心痛的是,她们在发布这些消息后的20分钟内,就选择了跳楼轻生。

这样的悲剧让人深感痛惜……

这是一个悲剧,破碎了两个家庭。

我们无法想象这20分钟里,她们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痛苦。

我们也不得而知是否有人看到了她们的朋友圈,并试图去挽回她们的生命。

至于是什么让这两个孩子如此绝望,我们无从得知。

去年,在重庆也发生了一起青少年跳楼的悲剧。

一个男孩坐在33楼的围墙边缘,试图轻生。

周围的居民发现了这一情况并立即报警。

不久后,消防员赶到现场,但男孩情绪激动,拒绝任何人的靠近。

幸运的是,消防员趁男孩不备,从后方将他安全救下。

(图源:华龙网新闻截图)

男孩的母亲如释重负,抱着孩子,大哭了起来。

经过了解得知,男孩是因学校琐事和父亲发生了争吵。

再加上正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他最终选择了跳楼自杀。

2017年,一名11岁的男生因为未能完成母亲安排的家务,遭到母亲的打骂,

从小区顶楼跳下,当场身亡。

还有一名南京的9岁男孩,因为不小心撞碎了学校的玻璃,

担心家人和老师的责备,留下遗书后自杀身亡:

“奶奶,我前天把学校的玻璃撞碎了,我知道要受到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图源:网络)

一块玻璃的破碎,竟然成为了以死谢罪的理由。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频繁发生,而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与父母的争执、被老师训斥、成绩不理想、害怕犯错被责骂......

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如

“爸爸不让看电视”

“老师没收手机”

都可能成为这些鲜活生命凋谢的导火索。

写到这,我感到不寒而栗。

害怕、担心更多的孩子试图通过“死亡”来解决一切。

在感叹生命教育缺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我们的孩子急需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

根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数据:

中国每年约有10万名青少年选择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

看到这个数据,你可能会感到震惊。

自杀似乎成为了许多孩子在遇到困难或情绪问题时的首选解决方案。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要提到一个概念: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也被称为生死教育,其核心并不在于死亡本身,而在于如何更好地生活。

就像古人所说的:“不知死,焉知生。”

死亡教育让我们明白,只有真正理解死亡,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然而,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关于死亡,我们谈论得太少了。

在《西藏生死书》一书中提到,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缺乏对死亡的准备。

在我们的文化中,“死”是被避讳的,被视为不吉利的。

许多家长下意识地回避这个话题,这导致孩子们在童年时期承受了许多不必要的恐惧。

成年后,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也因此变得缺失。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曾经接受过正确的“死亡教育”?

或者我们是否一直在接受错误的“死亡教育”?

缺乏正确的死亡教育导致人们对生命缺乏敬畏,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蒙台·梭利说的: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当我们正确地理解死亡,我们才能更深入地明白生命的价值,进而尊重生命、更全情投入的热爱生活。”

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引导孩子学习“死亡教育”。

只有真正理解死亡,才能更好地珍爱生命和珍惜当下。

最后:

有句话说得好:

“人生在世,除了死亡,其余都是擦伤。”

在选择死亡之前,我们应该多想想活着的意义。

只要我们还活着,还有一口气,就有机会挺过难关。

希望你能通过死亡教育,培养出一个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自己和他人的人。

让他们在生命中感受到那些美好的瞬间,让生命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1 阅读:561

蒋三观

简介:一个热爱生活,喜欢码字的温暖睿智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