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6年的西安,被抓的是蒋介石,被飞机专程从延安接到西安的,是周总理。
时间紧急,做了这般大事,闻之周总理到来的消息,张学良却是第一时间前去探望,他得到的,是一句否定。

“你们这种做法,我们共产党人不赞成”。
抓蒋介石事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事大,张学良和杨虎城虽是好心,却也还是将天捅了个大窟窿,周总理“骂他”,他也高兴。
“他来了,一切就有办法了。”
背负张学良和所有国人的期待,周总理成功扭转,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路途中他饱尝艰苦,过后也九死一生,劳山震惊天地的枪声,成了周总理心中永远的疤。

谁也想不到,高保密状态下走漏风声者,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坐探……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张学良急的火急火燎的时候,周总理也没停。
他在12月14日的时候出发,正值严寒,不作美的天公还下起了鹅毛大雪,幸好从保安出发的时候,朱老总塞了一条俄国产的红色毛毯到周总理的坐骑上。

张学良虽是派人来接,但飞机停在延安,距离党中央所在的保安,还有85公里的距离,如此形势,骑马是最快的选择。
一天走了40公里,折腾到15日的下午五点,才到了肤施城,却也是进不去的,这附近只有我方一小股游击队,行事必须万分小心。
思索过后,周总理决定到16日绕过肤施城去甘泉,天寒地冻,马蹄在冰面上止不住的打滑,随时都有跌入山涧的风险。

可即便是这样,周总理还能成功“分心”,赶路的时候同样留意着天上,听到声音之后,立马就回转。
“这飞机一定是张学良来接我们的。”
驻守的民团肯定是不让一行人进的,直接去东郊机场算是不行了,幸好周总理反应快,让随行的张志华拿着一张“南京派来与中共谈判代表”的纸条去找县长签了字,这才能赶到机场,坐上了前往西安的飞机。

开了个好头是“吉兆”,初始不顺注定此事蹉跎,为了国之大计,难也要谈,毕竟飞机遭遇强气流,眼瞅着就要机毁人亡,所有人都在打手势说“不好,快跳伞”的时候,周总理就往那一坐,纹丝不动。
看着慌乱至极的祝葆卿,周总理甚至还写了个“祝飞行师,不要勉强,不要勉强”的字条,他之冷静,稳住军心,已经在死亡线上转了一圈,不管怎样,都要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是周总理成功的标志,同样都是“九死一生”,但在西安事变之后的一次遇袭,却成了他心中永远的殇,一张合照成了他去世遗物中,让人泪崩的存在。

“此时则无人能证明恩来却宁后,不为张学良第二”。

本是受托送蒋介石回南京,张学良却失去了自由,西安事变后与国民党再度谈判的周总理,摆在面前的也只有危险。
但谈判不能不去,同行的有被派往香港工作的张云逸、去西安联络处工作的孔石泉、还有几位新闻记者。
蒋介石表现出来的是“回头是岸”,也收起了“反共打内战”的破旗帜,开始说团结抗日,只是对于两面三刀惯了的人打交道,多留一个心眼总归是好的。

保卫部特意派了一个加强排前往护送,为晃敌人之眼,他们还特意出动了三辆卡车通行。
知道消息的,也都是极少数人,以为有备无患,实则消息已经尽落冯长斗的眼底。
这冯长斗看着只是一个坐探,贼眉鼠眼之下,他隐蔽在凤凰山下的停车场附近,心思全扑在观察来往车辆上,看到有几辆大卡车不正常的停在那里,又听说共产党准备派人到南京跟蒋介石谈判红军的改编问题,心下了然之后,直接将消息给李青伍送了去。

这李青伍可不是个好人。
他是劳山当地的惯匪,最擅长做的,就是抢劫物资、残害百姓。
社会毒瘤不除,人民生活总难安定,陕甘宁边区党委从关中保卫区和西北保卫区中各抽调一股力量,组成剿匪队伍。

大难大头,土匪依旧嚣张,闻之当地的一户农民将粮食提供给剿匪部队,那叫一个生气,当晚就杀进农户家,一家五口,一个活口都没留。
这种行为激怒了剿匪队,组织再拨增援部队,零零散散的人都开始投靠李青伍。
“被倚重”的感觉对李青伍而言非常受用,他宛若觉得自己真能成事,得到冯长斗的消息后,带着乌泱泱200名土匪就爬上了劳山,分成五组分别埋伏,一旦发现汽车,立马挥旗。

李青伍的目标很是明确,杀害周总理,扬名立万,增强自己在土匪窝中的影响力。
敌人已经整装待发,可怕的是,周总理一行人并不知晓风声已经走漏,甚至考虑到中央对国共合作新一轮谈判中的一些问题还没有敲定,让其中两辆卡车先行离开了。
留下来的只剩周总理等人和一辆卡车,坑坑洼洼的山路,在无声宣告着前路的危险,一行人,还算热闹,毕竟其中大家的大多数,都是爬过雪山、过过草地的。

心情很好的周总理还在给陈友才讲“1935年10月,蒋介石派兵对刚来陕北的红军…”的故事,一声枪响,打断了他。
张云逸环顾了一下四周,立马就意识到这是被埋伏了,这是一条簸箕形的山坳,有山,有深水谭,有芦苇塘,还有树林。

非常适合埋伏的位置,可见李青伍的野心,四周的枪声噼里啪啦,周总理却还能冷静的分析出这里不可能有大部队伏击,当即让司机加快油门冲出去。
这一点,李青伍也想到了,他早就在路上挖好了堑壕,卡车还没跑五六米,右边车轮就掉了,身中数弹的司机,也倒在了驾驶座上。

一场火拼算是跑不掉,周总理敏捷的翻滚出“驾驶室”,对着众人发出了“下车、散开、还击”的命令。

人数不占优势,地形不占优势,我军战士却没有一人退缩,手持短枪,有来有往的和敌人战斗着。
周总理被人带着撤退,敌人没有太为难他,冥冥之中的错觉,他们火力集中的主要位置是在陈友才的身上。
因为他们把陈友才当成了周总理,这样的结果是陈友才想要的,他身材本就与周总理有着几分相似,故意穿上黄呢子制服就是为了彰显“领导”的派头,保护真总理的安全。
陈有才还没来得及下车的时候,腿上就挨了一枪,为了掩护周总理撤离,他更是高挥手臂吸引敌人,密密麻麻的枪声中,他倒在了地上,渐渐没了生机。

“陈参谋长死的英勇,我们也要像他那样,坚决顶住,保住周总理的安全。”
战士们在浴血火拼的时候,周总理带着张云逸和孔石泉等人钻进了树林,离开了主场,却还总能听见枪声,随之赶来的曹鸿都是特务队的,他奉陈国桥之命前来保护周总理的安全。
陌生的处境,不知的敌人,四人决定回延安,可山谷之中,两边都是悬崖峭壁,曹鸿都急坏了,他担心不能完成使命,是周总理安抚他说“不要紧张,办法是想出来的”。

后来确实想出了办法,四个人也成功脱险,可当增援部队赶到的时候,李青伍等人已经逃之夭夭,陈友才像一个“战利品”一样,躺在血泊之中。
他们在陈友才的身上捅下数刀,因为在他的口袋中,李青伍等人发现了周恩来的名片,真以为得手的众人嚣张极了,可布满单孔的卡车,和当场牺牲的11位烈士遗体,却在惊心动魄,暗示李青伍终究要为自己的恶行承担恶果。
经此一事,周总理开始随身带着陈友才的一张一寸照片,照片的背后,他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写下了“劳山遇险,仅剩四人”。
埋伏肯定要查,谢滋群在走访中获得巨大收获,在事发当天,有一位上山砍柴的老汉,亲眼看到了李青伍。

潜伏在匪区的侦查员也很快送来情报,中心人物也是李青伍:他最近很少回家,唯一联络过的就是“坐地大爷”冯长斗。
两条信息链产生交点,真相呼之欲出,李青伍一行人很快被捕,连带着冯长斗在内的几人全被处决。
他们自成“撬点”,夯实了组织剿匪的决心,很快劳山附近的46股土匪全部被消灭,人民终于不用再战战兢兢的生活。
至于周总理,贴身携带的一寸照,是他对这次遇袭的悲痛,可在遇袭后的第二天,他就重新坐上了前往西安的汽车。

任务没有完成,步履不能停止,个人安危置身事外,为了多灾多难拯救祖国,伟大的周恩来同志从来没有退缩过,他是人民的好总理,好在过去,好在当下,也好在未来……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