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清洁工的儿子,被视为“文在寅接班人”,绝食后又遭刺杀

照见古今 2024-01-08 19:30:18

2024年刚一到来,韩国便迎来了一件大事:李在明在釜山出席活动时被刺杀,因为碰到了颈部血脉,险些丢了命。

李在明是谁?在韩国他大概就是政治者眼中的在野党共同民主党的首席代言人,但在很多网友眼中,那却是个英雄一样的人物。

为什么这样,当然还要提到2023年的热议事件:日本核污染水排向大海。

说实话,这真的是关系天下苍生的大事,不但政治人物关心,老百姓也同样关心。

可日本一意孤行,又有恃无恐,就是要破罐子破摔,不管明天在哪里,先把今天过下去。大家也就没办法了,毕竟法律只约束尊重它的人。

别人在指责、咒骂的时候,李在明身为政治者做了一件非常有骨气的事情来对抗,那就是公然无限期绝食,以向政府示威。

关于韩国政府是不是改革,是不是重组,又要去力挺谁上位这样的事,吃瓜群众就没什么关注的必要性了。

但我们所看到的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众多的政治者中只有李在明一个人选择了不计生死而对抗违背国际正常秩序的行为。

不过老话说得好,凡事都是福祸相依,没有人会想到,李在明拼了死去对抗日本核污水排放的时候,其实早已经为自己的生打开了一扇天窗。

整个绝食过程长达24天,李在明真的一度陷入昏迷状态,哪怕没死,对其健康也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这是医生说的,绝对真实。

但自古以来,身为政治家的人哪有对自己不狠的?李在明绝食又不是独创的,想想韩国的那些大人物,比如金大中、金泳三,都是怎么走上绝对领导地位的?

所以,绝食的李在明心里应该非常清楚,虽然健康会被打折,但个人政治分值会蹭蹭上涨。而事实也证明,要不是绝食带来的那些“返现”,他早就进局子里待着了。

说得过于直白总让人不舒服,但不可否认,李在明因为核污水排海事件绝食不是完全的出于公心,之前他身上有着太多的小辫子被人家对方政客所拿捏,腐败、渎职等罪名早韩国检方提名了。

可绝食中被批捕的决定并没有因为维护韩国所谓的法律与正义而得到执行,2023年9月19日被联合国大会准许批捕,9月21日被韩国国会同意拘捕,却于9月27日被法院驳回了。

当然,李在明也早于9月23日结束了绝食的抗议,那“匡扶民主”的“仁义”之举算是收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费,让自己躲过了牢狱之灾。

这大概就是政治吧,有些东西看上去与条令、法律无关,但却因为形象的树立而被提升新的高度,从而被重新定义为大义之举。

李在明正是因之而得益,只是谁也没想到这才绝食结束几个月,便又一次迎来了被刺杀的结果,政治风险实在过于高昂了。

有些人,有些命运是会被现实所左右的,就比如文在寅当年为什么非要走一条政治之路?不是他想出名立万,而是他想改变自己不公的命运使然。

李在明在韩国有着“文在寅接班人”之称,这不是因为他的政治思想与文在寅有多接近,大概更为靠近的,还是他从小的出身与命运的颠簸。

1964年,那是韩国历史上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时间段,生活本身才是树立很多人未来走向的基础:贫穷、不公、打压……

李在明和文在寅一样,出身很普通,或许说很苦,一份街道清洁工的工作,便是他与4个兄弟姐妹成长的基础。

吃不饱饭的人家想要上学就是奢侈,李在明只读过小学,中学时因没钱交学费而辍学。

之后,他成了一名童工,如果这就是不公的开始,他应该已经有所体会了。

原本想要靠自己的手脚来养活自己,可命运没给李在明这样的机会,一次工伤事故,他的左臂永远地落下了残疾:“到现在,我还算重症残障人士”。

没文化,体力活也干不了,怎么办?只等着去死吗?人是素来都有向死而生之心的。

李在明也不例外,他重新拿起了书本,想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改变一些与他相似之人的命运。

24岁那年,李在明终于考取了律师资格证书,在那个时代,律师便是为民而生的,卢武铉如此,文在寅亦如此。

但李在明是在当律师20年之后才开始从政的,他明显看上去比文在寅少了一些民生之感慨。就如同日本媒体所说的那样:

“身为一名街道清洁工的儿子,李在明并非传统的韩国政界精英。”

但不管怎么说,2006年开始从政之后,李在明逐渐露出头角,2016年弹劾朴槿惠的时候,他几乎因之名声大噪,就被排在文在寅之后。

你看,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将李在明视为文在寅接班人的原因之一,他的很多方面,很多行为是有迹可循的,或者说他是在模仿、学习一些于他政治生命有用的人与事。

好在李在明在这条路上走得还算理想,至少,现在他的形象要比韩国总统更有力量一些。这次又因为遇刺事件,注定要再闪亮一把了。

根据媒体的消息,现在李在明已经度过了危险期,虽然颈内静脉有60%的切伤,便食道、动脉、脑神经以及呼吸道都没受到损伤。

这也就是说,李在明接下来只要好好养伤,不出现术后感染就问题不大了。等到他出院之后,想必又会是他政治之途的又一次全新起点。

0 阅读:12

照见古今

简介: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与你分享那些陈年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