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太大!王亚平谈183天太空之旅,落地后被人抬着出来无比心酸

娱乐仙露 2024-04-28 03:46:53

文 |迟迟

编辑 |迟迟

2022年,“太空教师”王亚平历经183年终于返航,犹记得她在太空中的教学,让无数学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看似“轻松”的教学,对于王亚平来说付出了太多太多!

在返回地面的时候,她和翟志刚、叶光富三位航天英雄甚至连站起来都做不到!

在谈起自己探索太空的经历时,也满是辛酸。

然而英雄就是英雄,即使眼前的困难再多,也无法阻挡他们前赴后继的脚步。

4月25日,神舟十八号成功发射,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接力登船作业。

截止到26日,三名航天员已经顺利进入空间站,和神十七机组的航天员们会师。

随着新一代航天员们接二连三地进入太空,我们也不禁想起,他们会不会有人是看了王亚平的太空课堂才埋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北京日报】【百度百科】【中国青年网】(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太空授课,播下梦想的种子

让我们普通人第一次切实感受到太空环境的,是航天员王亚平那一场轰动全国的太空授课。

那是在2013年,航天员王亚平成功登上了太空。

除了要进行正常的探索作业外,她还肩负着另一个神圣的使命,那就是为全国人民进行一场太空里的授课。

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课堂,一方面展现了我国航天事业探索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让大家看到了太空生存的恶劣,理解航天员们的艰苦付出。

所以对于主讲教师王亚平来说,可谓是压力山大。

在太空授课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失重的问题,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正常完成,王亚平不得不借助绑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

为了简明扼要地展现太空环境的特点,她准备了五个非常直观的小实验。

其中最让人震撼的是水在太空中居然能形成一层水膜,还能承受住一个中国结的重量。

这几个实验一经播出,就激起了众多观众的好奇心,大家第一次看到失重的环境竟然是这样奇妙。

尤其是当时观看的中小学生群体,他们对于物理的理解还仅限于课本上的原理,和学校里条件有限的简单实验。

这次在太空里,上了一场如此特别的物理课,一下子打开了他们的好奇心。

一箩筐的问题涌现在他们的脑海里,孩子的求知欲是旺盛的,在王亚平落地之后,有非常多的中小学生给她写信询问太空中的生活。

王亚平在太空中给孩子们送来了寄语: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希望在她的启迪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喜欢太空探索,进而投入到我国航天事业中来。

也正是这场太空授课,才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航天员们在太空中面临了多么大的挑战,甚至可能会是一些对人体极限的挑战。

极端环境挑战人体极限

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资源就是水资源,在太空中这也同样适用。

航天员们在太空舱中工作生活,拥挤的空间内要容纳下所有的工作和生活的物资,导致任何资源的数量都要经过严格把控。

并且由于太空环境的特殊性,他们所产生的垃圾和生活废料不能被直接排放。

于是,科学家们就经过试验,从航天员们产生的尿液体液等废水中,提取出了“再生水”。

这些“再生水”经过了严格的提纯工艺,完全能够达到正常饮用的标准,唯一需要克服的只是自己心里的那道坎。

“再生水”解决了喝水的问题,但在太空中睡个安稳觉对航天员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让人无法忽视的失重感导致航天员们在太空舱里面行动不易控制,睡觉也只能把自己固定在睡袋里。

身体固定住了,但失重带来的皮肤向上拉扯的感觉却无法改变,只能强行克服。

王亚平在进入太空时,为了缓解压力,还称太空能给人开美颜,直接把松弛的面部拉紧致了。

由于太空中无法感觉到时间的流逝,航天员们很难转变时差,王亚平常常躺下很久也无法入睡。

为了能在太空自如地进行工作生活,航天员们在进入太空之前,就需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准备,比如模拟失重。

因为航天员不只会在太空舱里面活动,还需要出舱作业,他们要穿着一百多公斤的航天服在舱外行走,这对人体的体能要求是非常高的。

每一个航天员都需要穿上厚重的航天服,在模拟的水槽场地里面训练,一百多公斤的重量哪怕是一个体格健壮的成年男性,穿起来也会有些吃力。

但作为在生理上原本就稍逊于男性的王亚平,在几乎是同等级的训练强度下,还能超越大部分男性,获得登上太空的机会,其背后的付出也是可想而知。

王亚平曾在采访中说:太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而改变它的环境,也不会因为女性的到来而降低它的门槛。

那么要想以女性的身体去征服它,那就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

两次登上太空,这就是王亚平交出的最满意的答卷。

除了这些太空中的极限挑战,落地后他们又会遭受一番新的痛苦。

脱离了失重环境下的人体,在回到地球上的时候,会被大气中的重力影响,身体的肌肉会出现萎缩,骨质疏松也随之而来。

所以我们在看到王亚平在出舱时身体虚弱难以站立的新闻镜头时,这可不是矫情,而是重力导致的后遗症。

所以在出舱后的航天员们无法立即接受长时间的采访,都需要先前往医院检查身体。

要想恢复到活动自如的状态,他们还需要一段时间的修整。

迄今为止,王亚平已经两次登上过太空,多个首次的成就都彰显了她在航天史上的辉煌履历。

而抛去这些辉煌,我们也不能忘了,她还是一位妈妈。

是航天员也是妈妈

作为中国唯二的女性航天员,王亚平注定是不同于那些相夫教子的女性的。

她太忙了,工作的特殊性导致她几乎无法兼顾家庭和事业。

每天除了工作和训练,她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和孩子。

在她身为航天员的时候,她无法做好妈妈的角色。

2021年她登上太空的时候,总共在天上待了183天,其间还度过了一次春节。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出差太空的期间,她也几乎无法和家人联系,导致她年幼的女儿非常思念自己的妈妈。

在见不到妈妈的时候,她就拿着画笔,画出自己想象中妈妈在太空的样子。

即使当时的女儿还没上小学,她也非常懂事,不仅不埋怨妈妈无法经常陪着自己,还为妈妈的工作感到骄傲。

相信在她上学之后,一定也会非常自豪地跟自己的同学说:我的妈妈是航天员!她能去天上给我摘星星!

王亚平的成功,既助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更是成为了全国女性的榜样,她让大家看到,女性在任何岗位上都是能够发光的。

如今的王亚平,没有再登太空,而是逐渐调整了自己的工作内容,更多地进行一些航天事业的宣传工作,让更多人对探索太空产生兴趣。

继续为航天事业做贡献的同时,她也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女儿。

结语

在无尽的宇宙中,人类能得以窥见它的一丝神秘色彩,得益于无数航天员们共同的努力。

嫦娥奔月是虚无缥缈的神话,但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了不起的航天员们,我们对太空的探索才能进一步加深,让奔月不再只是传说。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还在继续,仍有无数的航天人在为之努力,让我们为他们致敬!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内容信息源自:北京日报、百度百科、中国青年网

19 阅读:9835
评论列表
  • 2024-04-28 12:24

    2022年,“太空教师”王亚平历经183年终于返航! 183年[点赞]西利了

  • 2024-04-29 10:10

    用努力换资本,努力了,成功了,有啥心酸的?!

  • 2024-04-30 20:58

    其实这种上一次就够了。上两次有点过了。

    西石 回复:
    过不过不是我们考虑的范围
  • 2024-05-01 19:06

    你这183年是什么意思?[得瑟]

  • 2024-05-01 13:11

    原本航天员回地面都需要抬,因为失重环境下生活了一段时间,需要回地面科学调整一下,才能回归正常生活。

  • 2024-04-30 23:23

    各行各业都有辛酸!哪有不付出得到名利的?

  • 2024-04-28 08:52

    我看着不说话

  • 2024-05-02 16:15

    183年,好棒!!!!

  • 2024-04-29 08:28

    经厉183年[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点赞][点赞][点赞]

  • 2024-05-02 10:34

    这是间谍文章吧,制造舆论的。

  • 2024-05-02 11:18

    正能量,佩服佩服!重奖这些为祖国科技发展的人员。没收戏子、网红的收入投入科技事业

  • 2024-05-01 17:41

    两上太空很伟大!不过想问下小编,都失重了,穿一百多斤的太空服还分力气大小吗?

    小鲜肉汤圆 回复: 右手指月
    你真的聪明,那100多斤的衣服穿在你身上衣服自己会动吗?不还是要你使劲。
    右手指月 回复:
    什么其他力?你能说说吗?小编提的是一百多斤重的太空服,他又没提什么其他力,就你聪明[敲打][敲打]
  • 2024-04-29 05:44

    巾帼不让须眉

  • 2024-04-30 06:11

    真实的飞天常娥,太漂亮了,人中精英

娱乐仙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