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少研究文件,多研究方法论

秦朔朋友圈 2025-03-06 00:46:25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美丽乡村

文件与投机

2月23日,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一时之间出现各种解读。不少关心乡村的朋友问我,这么大事,如何解读?

我说都是意料之中、题中之义,政策也是明牌,以前文章都断断续续写过一些,这次也解读不出多大新意。

譬如,对舆论热议的“两个不允许”——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我就觉得很正常。

笔者在此前文章里,就批评过前些年一些地方推出的“新乡贤”模式,被异化为“下乡圈地”——不少退休官员、商人返乡,往往首先与乡村政府、家族长老、地方强人联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圈地,修建私家别墅、庄园,而不是投入生产、创造。

须知,城市土地国有、乡村土地集体所有,是国家和执政党的根本制度、根基,农村土地问题也关系重大。相关实践不应违背这些根本原则,决策层一直很清醒,政策也一直很稳定,不允许是正常,允许才怪。

反而是一些社会主流群体,如一些学者、媒体、城市投资者,一谈到乡村问题满脑子就只有土地问题,大有一私就灵、一解决土地问题乡村振兴就一劳永逸的,偏执、狭隘和城市既得利益群体的既视感。

事实上,今年的一号文件更加切实、接地气,真要解读起来,一方面,并非大多数人想听的,另一方面,长期扎根乡村的实践者都懂,他们也不需要听——我问了周边一圈乡建实干者们,大家都没怎么关注,都在默默地做着事儿。

而今年的一号文件影响最大的,其实是一些“乡村振兴投机行为”,比如买卖宅基地、建私家庄园、承包乡村基建工程、搞概念画大饼套补贴之类——当然,这里并不是要批判“投机”,“投机”是客观经济规律,也有正向价值,但“投机”也要“懂得”,也要合乎实际方法。

经济学的一大本质,就是在特定条件限制下探寻最优解。放到乡村振兴,就应该是,如何在制度、政策、民生等现实条件下,寻求乡村振兴的最优解。

所以,当前阶段的乡村振兴,总体还是“探寻方法-不断优化方法”的问题,而不是不断去擦边、试图重置“条件”的问题!

解题思路

现实的解题思路,往往并不在文件中,而是在实践探索中。正如国家早已建立起“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五个振兴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架构,但这更像是工作要求或考核标准,不太容易引发社会与市场的广泛参与。

今年一号文件继续、着重强调的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升级、扶贫攻坚、农民增收、乡村治理等,大多数人也不会真的去参与。

社会和市场不断广泛参与进来,乡村如何才能实现真正、全面的振兴?

现实亦如此,笔者在前期一些文章中已指出,21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建设主要由两种力量推进。

一种是国家力量,通过国家投资、行政动员,补齐乡村硬件和治理短板,筑牢粮食安全和扶贫攻坚底线等;

另一种是城市知识分子下乡,尤其是近十余年来,他们带动的民宿、文旅风潮,是乡村建设与市场结合的几轮整体实践,“政府投文旅,民间搞民宿”,成了公众对乡村振兴的直接理解。

而当前阶段的现实是,国家投资拉动的边际效应日益明显,不少地方还导致了大量债务,沉淀了大量闲置资产。政府投资可以搞硬件、治理,但并不擅长市场运营、资产盘活,原本擅长的产业园、招商引资,放到乡村也出现水土不服。

另一方面,是城市知识分子短板也日益显现。毕竟,他们本身就没什么钱,缺乏资本,也普遍缺乏较强的市场运营能力、社会资源整合能力,以民宿、文旅为代表的乡村振兴路径,在十余年快速爆发和过热投资下,也陷入阶段性、局部性的产能过剩,面临产业升级。

两大主导力量遭遇瓶颈,乡村振兴整体陷入瓶颈便是自然。

另一种瓶颈来自思想上——搞了这么多年,究竟什么是乡村振兴?为什么要看似违背经济规律地举国搞乡村振兴?到底具体怎样搞乡村振兴?一直以来没有人用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语言,把这些问题说清楚。社会和市场要是不明白,又如何参与进来?

如此,笔者认为,乡村振兴需要进行一次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翻译——乡村振兴,本质是乡村的建设与运营。其中,过去二十多年为前半段,为重建设阶段,接下来的一二十年为后半段,将是重运营阶段。而运营,必须依托广泛的社会力量、市场力量。

因此,乡村振兴的未来,在于走向主流,走向市场,而“十个流派”的乡建实践者们,已摸索出了各自路径的方法论。对此,笔者将在今年即将陆续出版的“乡村三部曲”中详细解答。敬请关注。

《大地上的中国》

这是笔者“乡村三部曲”中出版的第一本。如何理解“大地上的中国”,在本书的序中,我写道:

“我们有两种中国,一种是从高处往下看的,满是繁华,激动人心;另一种是从低处往上看,繁盛之中,许多窟窿。这些大地上的人们,抬头看向这些窟窿,他们的困难、努力和经验,也应当,并且值得被世人看见”……

过去的很长时期,社会舆论一谈起“中国”,就热衷大谈互联网大佬、首富、知名企业家等群体,仿佛只有他们在思考和推动“中国”。而事实上,在这些激动人心的大国大城、高科技、宏大叙事之外,更有广阔的县、乡、村,以及许许多多站在大地上,用行动去“补窟窿”的“大地之子”。

他们可能是县委书记、镇长、村主任,也可能是公益人、社会企业家、乡村研究者,或者建筑设计师、文旅人、知识分子……他们在广袤大地上思考、探索、实践、前行,不少人甚至已经摸索出成熟的路径和方法论,他们和浪潮之巅的企业家、科学家一样,也是国家和时代的脊梁!

而且,浪潮之巅的大佬、企业家们的宏大叙事和故事,未必适合普通人学习借鉴,反而这些“大地之子”们的方法论,更值得人们去看见和借鉴。这也是本书写作的一大宗旨。

乡村振兴有哪“十大流派”呢,他们分别是“高校研究派”“文艺乡建派”“文化乡建(社区营造)派”“建筑设计师系”“民宿/文旅派”“社会公益派”“现代农业派”“市场化乡建派”“县乡村基层工作者”和“涉农企业”十大群体。

他们分别有着自己的圈子、代表人物、方法(且不断在迭代)及成熟案例,对他们的经验、方法论的研究,显然比研究文件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这是一本关于乡村振兴方法论的书。我也期望以此抛砖引玉,激发越来越多的媒体、学者、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以及真正关注乡村振兴人们,能加入具体方法论的关注、研究和传播中来。

最后的“解读”

如果要“解读”,我要提醒乡村振兴的从业者和关注者们,今年乡村振兴的相关市场可能会更难,不可过于乐观。

其一,整体经济尚处于筑底阶段,基层政府也依然处于债务消化阶段,地方政府没钱搞大规模振兴,城市家庭文旅等相关消费又将持续缩减,这是显然的。

其二,今年经济总体形势,主线是全球资本市场对中国市场资产重估,以科技为核心的中国资产升值、国际资本的涌入。外部资本的注入,一定程度上会替代、减缓政府财政刺激、注入流动性的压力。

显然,短期内,资本市场进入乡村振兴的意愿还不强烈,中国资本市场再如何升值,一时半会儿还延展不到乡村。

反之,政府刺激意愿降低,必将进一步缩减乡村投资和财政支出,对乡村振兴相关行业是个打击。从小范围对一些县域年初两会的反馈消息来看,县域政府化债、求稳、重招商,依然是主导工作思想。

其三,今年的一号文件也表达得很清楚,除了继续夯实粮食安全、延续土地承包制度、农业产业升级、巩固脱贫成果、增加农民收入、完善乡村治理等基础工作外,“保持历史耐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量力而行”,不搞刺激,是对的。

那么,解读的结论,是否就像不少投机主义者心中已有(也跟我“解读”过)的答案那样:不要去干乡村振兴呢?我们是否要悲观呢?

也大可不必。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是一项长期主义的伟大事业,国家投入源源不断,硬件基础已经打好,城乡日益融合,乡村价值洼地效应依然明显,各级政府和乡建者们也越来越专业,投机者逐渐退出……相关从业者和关注者们,依然要秉承长期主义的原则,研究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控制好成本,小切口切入,顺应市场规律(该调整调整,该迭代迭代),并借用乡村互助、联合的文化传统,坚定地走属于自己的乡建之路。

空谈者常见悲观,实干者常见希望。不负春光,乡村振兴正当时!

/// END ///

No.6238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刘子

作者简介:专栏作家,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学者,“乡建者小会”发起人。著有《焕新-刘永好与新希望的40年》等书。“乡村三部曲”之一——《大地上的中国》火热预售中,敬请关注。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