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的宏大体系中,大便不畅作为一种常见病症,被归为“便秘”范畴。此病虽看似局限于肠道之疾,实则与人体整体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及气血津液代谢息息相关。
大便不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中医通过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将其细分为多种证型。热结肠胃证,多因外感热邪、过食辛辣厚味,致使胃肠积热,热盛伤津,肠道失润,此乃阳盛伤阴之象,肠道津液亏虚,糟粕干结难行;气机郁滞证,常因情志失调、久坐少动,导致肝郁气滞,气机不利,大肠传导失职,此为气机升降失常,阴阳之气运行受阻;阴寒积滞证,多因过食生冷、外感寒邪或过服寒凉药物,阴寒内结,凝滞胃肠,此乃阴盛阳衰,寒邪阻遏肠道气机;气虚便秘证,多因劳倦、饮食内伤或病后、产后及年老体虚,脾胃气虚,大肠传导无力,此为气虚无力推动,阴阳失衡致气机不畅;血虚便秘证,多由久病、产后、失血过多或年老体弱,阴血亏虚,肠道失润,此为血虚不能濡养,阴阳失调致肠道失养;阴虚便秘证,多因热病之后、房室劳倦、久病伤阴或过服温燥,致使阴津亏虚,肠道失于濡润,此为阴虚阳亢,虚火内生灼伤津液;阳虚便秘证,多由素体阳虚或年高体弱,命门火衰,不能蒸化津液、温润肠道,此为阳虚寒凝,肠道气机阻滞。
这些证型虽各有特点,但究其本质,皆可视为人体小阴阳失衡的具体表现。小阴阳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局部的阴阳变化,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当某一脏腑或某一环节出现阴阳失调时,便会引发相应的病症,大便不畅便是其中之一。
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强调能量的强弱,认为人体整体阴阳的平衡是大阴阳的范畴,而各个脏腑经络的阴阳变化则是小阴阳。若某个器官出现问题(小阴阳出问题了),那一定是大阴阳出问题了。在大便不畅的发病机制中,肾的能量状态起着关键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内寓元阴元阳,是人体阴阳之根。肾气充足,命门火旺,则能蒸化津液,温润肠道,促进大肠传导;肾气不足,命门火衰,则津液不化,肠道失于濡润,传导无力,从而导致大便不畅。
由于肾没有足够的能量打开命门,气便如同游离的日光,四处游荡,形成浮阳。浮阳所到之处,便会烘烤着体内的津液。津液在人体中起着滋润濡养的作用,肠道的正常传导离不开津液的濡润。浮阳烘烤津液,使肠道津液亏虚,糟粕干结难行,进而引发大便不畅。同时,浮阳扰乱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进一步加重了肠道传导的障碍。由此可见,大便不畅的根源在于大阴阳失衡,肾的能量不足,命门火衰,导致浮阳上扰,津液耗伤,气机紊乱。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便不畅的问题,必须从大阴阳的视角出发,让肾的能量充沛,打开命门,引火归元,引导气归其位。具体而言,需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补肾填精,充养肾气
肾精是肾气的物质基础,补肾填精是恢复肾气的重要方法。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情志调节和生活作息安排,可促进肾精的生成和蓄积。饮食上,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肾填精作用的食物;情志上,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房事过度,以免耗伤肾精;作息上,遵循自然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肾精的恢复。
温补肾阳,引火归元
对于阳虚便秘证等因肾阳不足导致的大便不畅,温补肾阳、引火归元是关键。可采用一些温热性质的方法,温煦肾阳,促进命门火的恢复。同时,通过适当的运动,激发人体的阳气,促进气血运行,使浮阳得以归位。
调和阴阳,平衡气机
大便不畅的发病过程中,气机紊乱是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调治过程中,要注重调和阴阳,平衡气机。促进气机的升降出入,使肠道气机通畅。同时,根据不同的证型,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如热结肠胃证宜清热润肠,气机郁滞证宜疏肝理气,阴寒积滞证宜温里散寒,血虚便秘证宜养血润燥,阴虚便秘证宜滋阴通便,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气机的目的。
肝肾同补,生精生血
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在调治大便不畅时,肝肾同补可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肾主封藏,滋养肝血。肝肾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气机升降有序,肠道得以濡润和传导,促进肝肾功能的恢复,生精生血,从根本上改善大便不畅的症状。
大便不畅虽为肠道之疾,但究其根源,在于人体大阴阳失衡,通过补肾填精、温补肾阳、调和阴阳、肝肾同补等方法,恢复肾的能量,打开命门,引火归元,引导气归其位,使精化气、气化精循环正常,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便不畅的问题,恢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