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蝗虫”再袭胶州湾以蛤蜊苗为食养殖户很担忧

青岛信网 2024-04-17 08:20:11

原标题:“海底蝗虫”再袭胶州湾

对于胶州湾的养殖户而言,这两年“白泥蚂”的频繁出现让人头疼。今年4月份以来,随着蛤蜊苗陆续投放到海里,“白泥蚂”又开始大片聚集。这些“海底蝗虫”不仅以蛤蜊苗为食,分泌的黏液还会导致泥里的蛤蜊大面积缺氧,进而死亡。

4月16日,记者跟船探访,看到养殖户3个多小时捞上100多斤“白泥蚂”。据介绍,这次“白泥蚂”的分布密度已经跟2022年暴发那次差不多,目前只能采用地笼以及底拖网来捕捞。休渔期即将到来,胶州湾的养殖户们将无法继续使用这两种工具,他们担心“白泥蚂”会趁机大量繁殖,带来经济损失。

去年冒头今泛滥

蛤蜊苗惨遭捕食

“今年的‘白泥蚂’又开始泛滥了,不少养殖区都是大片出现……”近日,胶州湾多名养殖户向记者反映,两年前年汹涌来袭的“白泥蚂”,再次出现在蛤蜊养殖区。

2022年5月份,“白泥蚂”首次大量出现在胶州湾海域。去年,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白泥蚂”学名为经氏壳蛞蝓,为壳蛞蝓科壳蛞蝓属动物,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等海域,一般体长40毫米至42毫米,长相酷似蜗牛,有一层薄壳,生长速度较快,腹腔内牙齿发达,能够捕食蛤蜊、牡蛎等养殖贝类。

4月16日,养殖户赵先生告诉记者,2022年那次是4月份发现“白泥蚂”踪迹,到5月份开始大量繁殖。但是,去年10月份的时候,他到自己的养殖区查看,就发现了不少“白泥蚂”。“当时的个头差不多有手指甲盖那么大,数量并不多。”赵先生说,再次发现“白泥蚂”正值冬季,蛤蜊都已经长成,加上“白泥蚂”数量也不算太多,就没有太在意。

到了今年4月份,不少养殖户都反映在蛤蜊养殖区发现了“白泥蚂”,而且吃得“膘肥体壮”,刚放养到海里的蛤蜊苗一部分被其吃掉,还有一部分被其分泌的黏液给“憋死”了。

赵先生说,“白泥蚂”跟蛤蜊一样,都生活在海底的泥层里。它们吃了蛤蜊苗以后,会分泌一种黏液,将泥沙封盖,泥沙下的蛤蜊苗就会缺氧导致死亡。如果是长成的蛤蜊,因为个头大,“白泥蚂”吃不动,也能挣扎着从泥沙里跑出来,养殖户的损失就相对小一点。

三小时捞上百余斤

暴发密度堪比往年

胶州湾里的“白泥蚂”目前情况如何?4月16日早晨6时许,记者跟随养殖户赵先生一同前往养殖区进行探访。

在胶州湾大桥南侧,养殖户赵先生放养了400多亩蛤蜊。因为蛤蜊苗比较小,目前无法使用拖网捕捞“白泥蚂”,只能选择下地笼。

地笼都是提前放置在海里,赵先生需要开船到相应坐标后,找到海面上的浮漂,浮漂下面就是地笼。他们先将钩子放到海里,驾驶渔船缓慢前行的过程中让钩子勾住地笼,再利用绞盘将其提到船上。“‘白泥蚂’分泌一种黏液,它们数量多的地方,连地笼都变了颜色。”赵先生说,原本地笼经过清洗后呈现绿色,现在都变成了灰白色,上面沾满了泥浆。

记者看到,拉上船的地笼里,除了海螺和少量海星,基本都是“白泥蚂”。这些“白泥蚂”通体透亮,个头跟大一点的蛤蜊差不多,其间还混杂着些许比指甲盖还小的蛤蜊苗。赵先生说,这些蛤蜊苗有些是今年刚撒到海里的,也有的是蛤蜊自然繁殖的后代。

赵先生介绍,海底的具体情况他们看不到,但是从捕捞情况来看,跟2022年的那次“白泥蚂”的暴发密度差不多。根据当地养殖户反映,在胶州湾大桥北侧基本上没有发现“白泥蚂”的踪迹,其大多分布在胶州湾大桥南侧海域。

从早晨6点一直忙活到上午9点,渔船才返回码头。3个小时总共捞了两大筐“白泥蚂”。“这些‘白泥蚂’没有经济价值,也不能吃。”赵先生说,这两筐得有100多斤。

危害不小难捕捞

养殖户忧心忡忡

“看着就心疼,它们吃的全是蛤蜊苗。”赵先生说,跟海星大小通吃不同,“白泥蚂”专盯蛤蜊苗。它们的个头比较小,对于长大的蛤蜊还有海蛎子,一般吃不下。小蛤蜊集中的区域,会大量出现“白泥蚂”。

对于胶州湾的养殖户而言,一般从每年二三月份开始往海底播撒蛤蜊苗。进入五月份以后,气温开始升高,再放养蛤蜊苗的话,成活率会降低。因此,如果不及时清理“白泥蚂”,这些蛤蜊苗就无法长大,后期也很难再补苗。等到明年,这些海域就很难再有收成。

“400多亩海域,光是撒苗的费用就接近200万元。”赵先生说,近几年海蛎子一直难丰收,不少养殖户选择开始清滩,将原来的海蛎子改为放养收入更有保障的蛤蜊。

据介绍,虽然蛤蜊也会受到海星影响,但是经过人工捕捞除害之后,每年的产量比较有保障。从收入方面,养殖蛤蜊的风险相对低一些。

但是今年“白泥蚂”的大量出现,让养殖户们忧心忡忡。“捕捞难度大,危害性又不小。”赵先生说,海星个头比较大而且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养殖户们可以雇猛子到海里捕捞,销售海星还能弥补一部分损失。但是“白泥蚂”不能吃,没有经济价值,只能用船放地笼或者拖网来清除。

马上就到休渔期

如何清除成难题

2022年,“白泥蚂”首次在胶州湾大量出现。为了进行治理,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经请示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在休渔期允许养殖户对海星和经氏壳蛞蝓进行全面清理。当时,在胶州湾划定区域后,允许养殖户采用地笼网和底拖网的作业方式捕捞“白泥蚂”,且底拖网作业船只限定为养殖渔船,地笼网在处置工作结束后统一收缴销毁。

红岛渔港码头负责人赵宇昌说,去年海星的数量比较多,相关部门也是根据实际情况,对于胶州湾的养殖船地笼以及底拖网作业进行了延期。但是,目前得到的通知是,只允许使用到5月1日之前。进入休渔期以后,在胶州湾都无法继续进行地笼和底拖网作业。

“这个是目前养殖户们最头疼的问题。”赵宇昌说,“白泥蚂”一般从4月份开始大量出现,它们怕高温,到八九月份就陆续没有了。现在的主要捕捞方案就是下地笼以及使用拖网船。眼看就要到休渔期了,即便他们加快捕捞力度,也无法清理完。如果休渔期不能作业的话,他们担心“白泥蚂”会继续暴发。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调查一下情况,出具一些方案。”赵宇昌说,对于养殖户们而言,每天出海非常辛苦,最近是蛤蜊收获期,他们都是凌晨一两点钟出海,四五点钟就靠岸了。即便是遇到降温天,只要不刮大风,都会出海劳作。而且,这两年受“海底蝗虫”的影响比较大,如果不能及时清理,一年的劳作就白忙活了。

链接

近年治理措施取得成效 海星较同期断崖式减少

对于胶州湾的养殖户而言,近两年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海星。去年2月份,海星大量出现时,曾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猛子们来到青岛,下海捕捞。同时,商贩也在码头上展开采购,甚至有的在码头附近设立加工厂,形成了捕捞、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服务。不过,记者采访获悉,今年胶州湾的海星数量出现“断崖式”下滑。

据红岛渔港码头负责人赵宇昌介绍,今年春节以来,海星的数量一直不多,渔船出去一天只能捞回几百斤。前两年三四月份出海,仅一条渔船就能捞回两三千斤海星,一天上岸几万斤没问题。

4月15日,记者再次来到红岛渔港码头,昔日码头上商贩排队收购海星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当天捕捞海星的渔船只有六七艘,每艘船带回来的海星数量也不多,都在一两百斤。

针对海星数量大幅减少的说法,记者在采访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时,也得到了印证。该局韩主任介绍,这两年他们一直严密观测胶州湾海域海星的生长情况。今年他们对几处标记的点位进行了摸底调查,几乎没有发现海星,有些点位甚至一只海星也没有看到。这说明近两年采取的治理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不过,之前也出现过海星在休渔期大量出现的情况,他们正在密切观察,随时准备采取相应措施。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