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针对匈奴展开反击时,其整体所秉持的战略,自始至终都是极为清晰明了的。说得直白些,就是采取与匈奴进行相互消耗的策略,以此来应对匈奴的侵扰等情况。
汉朝属于农耕文明,与之不同的是,匈奴乃是草原文明。在二者进行比较的时候能够发现,就资源方面而言,农耕文明从一出生便相较草原文明存在着更为显著的优势。
故而,汉朝针对匈奴所采取的根本策略,实际上就是持续地去消耗匈奴所拥有的各类资源,与此同时,不断地扩充自身这边的资源储备量。
当资源消耗得所剩无几时,便展开大规模的战争,以此直接削减匈奴的人口数量。待匈奴人口大幅降低后,汉朝针对匈奴发起的反击战,取胜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当然了,关于消耗资源的这场斗争,并非是在汉武帝这一时期才达成的,实际上在之前的文景之治阶段就已经完成了。等到了汉武帝所处的时代,他所需要着手去做的事情,便是借助开展战争的方式,持续地去消灭匈奴的主力部队,以此来削减匈奴的人口规模。
汉武帝在位期间,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以此对匈奴实施全面性的打击行动。历经这三轮强力打击之后,匈奴的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如此一来,匈奴最终也只能灰溜溜地逃回漠北,自此被彻底压制下去了。
若想更为透彻地了解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完整经过,那就得从汉朝针对匈奴所展开的战略谋划这儿,逐步地展开来讲起啦。
自汉朝开国起,匈奴便始终是汉朝极为头疼的重大忧患。汉朝初建之时,汉高祖刘邦就与匈奴展开过一场激战,未曾想竟被匈奴围困了足足七天七夜。不过在那一战当中,虽说汉朝整体稍显劣势,可匈奴一方其实也并未从中捞到多少实质性的好处。
最终,双方经过考量后达成了一致的决定,那便是以和亲这种方式来构建彼此间的外交关系,力求能够在往后的日子里尽可能地维持和平共处的局面。
就这样,汉匈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和亲历程拉开了帷幕,一段特殊的历史阶段由此开启,双方以和亲的方式开启了后续诸多故事,漫长的几十年里,和亲成为了汉匈关系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段历史也就此展开。
自刘邦在位的后期起,直至汉武帝登上皇位之前,这一整段时期内,汉匈双方关系的主基调始终是和亲。不过呢,在这长达几十年的岁月当中,虽说双方大体上并未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可那些小规模的摩擦冲突,却是从来都未曾间断过的。
特别在汉匈双方每逢有重大人事发生变动之际,像刘邦离世、吕后故去、汉文帝驾崩这类情况,又或是匈奴那边有了新单于更替之时。每当处于这样的情形下,匈奴一方往往就会试着对汉朝发起进攻,企图试探一下能否从中获取到什么好处。
当然啦,最终的结局无一例外都是没了下文,就那样不了了之了。要知道,在这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当中呢,汉朝当时当家做主的那些人,大体上可都能算得上是贤明的君主呢,所以才会是这样的情况。
北方所布置的防线,总体来讲还算严密。如此状况下,匈奴自然难以从中获取很大的好处。不过呢,那种小规模的袭扰行动,却是一直都未曾间断过,时不时就会发生。
不过,站在匈奴的立场来看,他们也并非是闲得没事干,成天就想着打仗来消遣。实际上,汉匈双方存在的根本性矛盾,根源在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冲突。毕竟草原文明的生产结构相对单一,有诸多东西都难以依靠自身独立生产出来。
就拿铁器、陶瓷、丝绸、布匹、茶叶等等这些生活必需品来说吧,草原地区是都不进行生产的。通常而言,草原那边能够凭借贸易的方式,拿牛羊来和中原这边换取上述这些物资。可要是不巧遭遇天灾,致使牛羊死掉大半,又或者中原那边有心借助贸易手段去削弱匈奴,那匈奴人可就没辙了。
当碰到此类情形时,匈奴人别无他法,唯有南下进行劫掠,毕竟这是他们为了谋求生存而采取的手段。而在汉朝一方呢,为了守护本国百姓以及百姓们的财产安全,那也只能被迫地去应对匈奴人的侵袭,别无选择余地。
汉朝与匈奴之间存在着根本矛盾,在当时那种特定的生产力条件之下,这样的矛盾显然是没办法进行调和的,这便是二者关系中极为关键且难以化解的状况所在。
那么在此之后,汉朝这边便着手思考怎样才能更有效地防御匈奴。到了汉文帝时期,贾谊、晁错等诸多颇具远见的大臣,他们提出了一整套针对匈奴的反击方案,像往边境地区迁移人口、开展大规模养马活动,还有运用文化手段去同化匈奴人等举措。
其核心手段始终只有一个,便是要将匈奴彻底打服。若无法做到这一点,匈奴势必还会频繁南下劫掠,如此一来,所谓的同化也就无从谈起了。只是在文景之治阶段,汉朝的国力尚显不足,战马数量也较为匮乏,根本就不具备展开大规模反击作战的能力。
一直等到汉武帝登上皇位,经过此前汉朝数十年的积累,家底渐渐丰厚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朝方才拥有了能够对匈奴展开大规模反击的契机。
然而,在汉武帝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他的奶奶窦太后尚在人世。窦太后生性不怎么热衷于变革之事,如此一来,汉武帝在初登大位之际,便难以尽情地去施展自身怀揣着的远大抱负。
在历经六年的时光后,窦太后离世,自此汉武帝得以独揽大权。随后的一年间,他先是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并设立察举制,成功赢得了地主阶层的拥护。紧接着,到了第二年,汉武帝便在马邑一带设下埋伏,意图构建包围圈,以此来围歼匈奴的主力部队。
然而最终,这场仗并未真正打响便不了了之了。原来在匈奴人尚未进入预设的包围圈之际,他们便敏锐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于是赶忙撤离。自这一战起,汉匈双方的全面战争正式拉开帷幕。不过,汉朝在此次战役里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亦是极为严峻的。
彼时,匈奴的主力距包围圈已然不到百里之遥!可令人疑惑的是,匈奴撤退之际,汉朝的主力为何并未追上去呢?并且,就此次包围圈的设置情况来看,其中也显露出诸多粗心大意之处。
所有这些问题,最终都归结到一个结果上,即当时汉朝的高层将领压根就不会主动对匈奴发起进攻!
这一答案着实有些离谱,可它千真万确就是真实的。
这件事理解起来其实并不困难。要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汉朝总体上处于较为和平的状态。对于匈奴方面,汉朝采取的策略基本是以防御为主。在这几十年当中,汉朝从未主动深入草原去开展作战行动,始终是在中原边境进行着被动的防守。
因此,汉朝对于主动向匈奴发起进攻的战争,实在是极为生疏的。特别是那些历经文景两朝留存下来的老将,他们年事已高,要想在短时间内就对自身一贯的作战方法做出改变,这无疑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就拿名将李广来说吧,他在率军杀进匈奴腹地以后,居然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整个军队都迷失了方向,完全没能找到匈奴主力所在之处,这情况着实让人意想不到呢。
很明显,李广对于草原深处的作战环境难以适应,并且他压根就没学习过该如何在草原深处去寻觅敌人踪迹的相关方法。
由于存在着这些原因,在马邑之战进行之时,汉朝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瞧着匈奴的主力部队撤回了广袤的草原!
这可怎么办?
此战过后,汉武帝展开了诸多反思。除了实施必要的责任追究外,更关键的是要思索后续的应对之策。由此,汉武帝随后着重去培养一批年轻将领,着手让他们逐步熟悉并适应草原地区的作战方式。
然而,要培育新人,那必然是得花费时间的。并且,像大规模地汇聚军队,对骑兵展开训练,还有去搜集充足的粮草以及各类物资等事宜,也无一不是需要耗费时间才行的呢。
在马邑之战结束后,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汉朝都未曾再次主动向匈奴发起攻势。而与此同时,在这几年间,以卫青作为代表的一众少壮派将领,始终留在京城,承担着为汉武帝守护宫城的职责,并且在此期间不断研习兵法知识。
就治国举措而言,在这数年期间,汉武帝借灌夫骂座一事,对王家和窦家这两大外戚世家予以处置。随后,还将前皇后陈阿娇废除,大力扶持卫家。并且,凭借察举制的施行以及儒学的大力推行,汉武帝成功赢得了众多地主阶层与读书人的拥护。
此外,在这一时期,汉武帝采取措施对丞相权力加以抑制,从而实现了权力的集中化。不仅如此,他还十分重用桑弘羊,大力推行盐铁官营之策,想尽各种办法来增加财政收入,全力为国家搞到更多的钱。
汉武帝派遣张骞前往西域,其目的在于谋求与西域诸国携手合作,对匈奴形成合围之势,以给予匈奴沉重打击。同时,汉武帝还采纳了主父偃所提出的推恩令这一策略,通过该举措,更进一步地对地方上诸侯王的势力加以削弱……
如此一来,历经了数年的发展与筹备之后,汉朝已然积攒起了足以向匈奴发起全面反击的实力。
在汉武帝着手展开对匈奴的反击行动之前,上述所提及的种种情况便构成了全部的历史背景。随着这些历史进程逐一推进,汉武帝已然全方位完成了战斗筹备工作,而整个汉朝,无论是上层统治阶层,还是下层普通民众,都已然顺畅地切换到了战争状态。
于是在此之后,汉武帝便着手展开大规模对匈奴的反击行动了。
汉武帝针对匈奴展开的反击战争,大致可划分为三个主要战役,即漠南之战、河西之战还有漠北之战。这几场战役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整体战争进程中,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共同构成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的重要部分。
在讲述后续的战争之前,咱们得先暂且停下对汉朝这边情况的叙述,先来简要讲讲匈奴那边的状况。不然的话,我们可就很难弄明白,当时汉朝为何要采取那样的打法呢!
匈奴有着颇为漫长的历史,不过在这悠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未曾出现过像样的政权,并且其内部长期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直至战国末期,匈奴才渐渐呈现出统一的态势。到秦始皇当政之时,匈奴方才首次建立起了政权。
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匈奴那边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待到汉文帝执政时期,匈奴帝国已然步入极盛阶段。彼时,整个北方草原区域,都全然处在匈奴的掌控之下,毫无遗漏。
匈奴实力强劲,东边的东胡、西边的月氏,还有更北方的丁零等各方势力,均被其一一击败。这些势力在战败之后,只得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被迫离开故土,迁徙到远方;要么无奈之下对匈奴俯首称臣,接受其统治。
如此一来,匈奴内部便产生了一个问题。
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究竟应当怎样去治理呢?
倘若我们试着从匈奴的视角去考量这一问题,便会察觉到:它着实至关重要!其一,彼时匈奴所占据的地域,其范围相较汉朝整体而言更为广阔,甚至一路延展至中亚地带。其二,匈奴内部的生产力水平远不及汉朝,难以如秦朝、汉朝那般径直推行大一统的郡县制模式。
如此一来,对于匈奴而言,便只剩下分封制这唯一的一种选择了。
有关匈奴内部的真实状况,鉴于与之相关的史料颇为匮乏,所以现阶段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也极为有限。大致来讲,彼时匈奴内部施行的制度,与周朝的分封制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只是缺少嫡长子继承制与之相配合。
简单来讲,在匈奴内部,单于的地位是最高的。他统领着最为精锐的那部分主力部队,并且占据着漠北与漠南当中最为精华的一片地盘,其所处位置正是匈奴帝国的正中心地带。
匈奴单于之下设有诸多王,像左贤王、右贤王等。各个王都径直掌控着一个大部族,还管辖着相应的部分地区。其中左贤王的属地处于东方,与现今的东北地区紧紧相邻。而在那时,东北地区的大部分区域乃是东胡的地盘所在。
右贤王的属地位于西边,邻近中亚一带。而在当时,河西走廊区域是由另外好几个王所掌控着。这几位王虽可听从右贤王以及单于的调遣,但他们自身又具备一定的独立性。
另外,左贤王这一职位和中原的太子有些相似之处。通常来讲,唯有老单于的兄弟或者儿子才有资格担任左贤王。并且一旦当上了左贤王,日后便存在成为单于的可能性。
匈奴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方式,从而在一段时间内实现了对那片庞大疆土的短暂掌控。
谁都能明显察觉到,这种分封制存在的弊端极为严重。就拿曾经的周朝来说吧,一旦周王室的势力走向衰落,那么其下面必然会开启混战的局面,这便是分封制所带来的显著问题。
匈奴那边的情况实则并无不同。彼时匈奴王庭颇具实力,单于所掌控的力量最为强大,正因如此,下面的诸位匈奴王才不敢贸然反叛。并且,这些匈奴王相互之间,也一直在明里暗里展开争斗,他们之间的关系大体上就如同春秋时期的各个诸侯国那般。
那么,在面对这般情形的匈奴时,汉朝究竟应当如何去制定相应的战略方案呢?
这其实并不复杂!那就先找好对付的下手嘛!虽说已经是全面展开对战了,可汉朝哪能一下子就全线出击进攻呢。最为妥当的做法就是,先从匈奴内部挑出某个王来展开攻击。把这一个打得差不多了,再接着去攻打另一个。并且呢,还要和西域那边的势力取得联系,一同来对匈奴形成围攻之势。
汉武帝时期,对付匈奴有一个基本战略,便是如下所讲的这个方案。此后所发生的三大战役,全部都是依据该战略来开展进行的,一切行动皆围绕着它而有序展开。
在三大战役之中,首当其冲的那一仗,是能够被称作漠南战役的。
在公元前130年至公元前129年这期间,匈奴对河北张家口一带发起了入侵。获悉此消息后,早有准备的汉武帝随即亲自着手安排作战计划,而后正式展开了对匈奴的反击行动,开启了抵御外侵的重要一战。
在汉武帝精心的安排部署之下,没过多久,汉军便兵分四路。这四路大军分别从位于河北至山西一线的四个极为重要的城镇启程,而后一路向着匈奴的腹地迅猛挺进。
汉武帝亲自培养了不少少壮派将领,在这四路汉军中,就有三路是由这些少壮派将领统领的,像卫青所统领的便是其中一路。而剩下的那一路汉军,则是交由老将李广来统领的。
然而,待到战事开启后,在四路汉军队伍里,李广以及另一位年轻气盛的将领公孙敖,他们的作战情况都极为糟糕,损失相当严重。尤其是李广,竟然还被匈奴人给生擒了去,好在凭借自身非凡的勇武,才万分侥幸地得以逃脱,返回汉军阵营。
仅卫青所率的这一路军队,在进入草原后,趁着匈奴分散兵力的时机,径直深入到匈奴的腹地,一路长驱直入,最后竟然打到了匈奴用以祭祀祖先的龙城之地。此次出击,不仅斩杀了众多敌人,还成功俘虏了七百人,可谓是取得了一场大胜仗。
后世将这一战称作龙城之战,而它实际上可被视为漠南战役的开端。
漠南战役有着明确的战略目的,那便是把汉朝的势力范围拓展至漠南地区。唯有如此,汉朝方能让战争彻底在匈奴的地盘展开,进而保障自身领土不再遭袭扰。而且,成功扩张到漠南以后,还能够为后续打通河西走廊、连接西域预先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那么,自龙城之战起,后续的整个漠南战役实际上包含了三场重要的大战,即龙城之战、河南之战还有漠南之战。龙城之战虽说斩获的成果不算多,可它意义非凡,毕竟是首次深入到匈奴的腹地去作战,由此也积累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最为关键之处在于,通过这一场战役,卫青在汉军内部的统帅地位得以奠定。
于是,在两年多后的公元前127年,匈奴又一次对河北怀来地区发起袭扰。面对此种情形,汉武帝当机立断,展开了河南之战。在这场战役里,汉军依旧沿着长城一线进行坚守防御,目的就是阻拦匈奴冲进中原的内地核心区域。
与此同时,卫青身为汉军的主帅,瞅准匈奴主力出动展开进攻的契机,径直率领汉朝这边的主要兵力,朝着河南地区迅猛杀奔而去。
此处所说的河南,并非现今意义上的河南省哦,它实际指代的是黄河以南的区域呢。更确切地讲,指的就是黄河呈现几字形时,其中间那片广袤的草原地带。
这片草原堪称极为肥美,乃匈奴的重要根基所在。想当年,秦始皇曾派遣蒙恬挥师北进,对匈奴展开攻击,其主要目的便是要重新夺回这片水草丰茂的地方。
河南之战,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来总结颇为恰当。彼时匈奴主力皆投入到进攻之中,致使河套草原一带相对防御空虚。卫青率领军队抵达该地后,凭借这一有利时机,迅速展开行动,不多时便将当地横扫,取得了显著战果。
随后,在匈奴主力还未回防之际,汉朝即刻着手安排那早已筹备妥当的十多万百姓,快速展开移民行动,让他们迁至河套地区居住生活。与此同时,汉朝借着秦朝遗留部分防御工事的基础,同步迅速开展重建工作,不多时便重新构筑起了一条崭新的防线。
另外,汉朝后续可是下了大力气,在河套地区建起了一座朔方城呢。待这座城建成后,一旦匈奴人又来侵扰,汉朝的百姓就能快速撤回到城内,凭借着城墙来展开有效的抵御,如此便能更好地保障自身安全啦。
在经历了这关键的一战后,汉朝成功将整个河套草原纳入自己的版图。单看此役战果,便已能与当年蒙恬击退匈奴的功绩相媲美了。尤为重要的是,据史料所记,这一战结束,卫青竟近乎带着整支军队全身铠甲完好无损地归来。可见,因卫青此役战术出其不意,几乎是以零伤亡的微小代价,就夺回了河套草原。
这战绩,简直太惊人啦!简直堪称神奇无比!真的是厉害到让人忍不住惊叹,就仿佛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一般,实在是太超乎想象了,说是神了都一点不为过呢。
在成功拿回河套地区后,第一阶段的战争可以说已然胜利了大半。打这往后,汉朝要是再与匈奴交战,基本上作战地点都挪到匈奴境内了。至于第一阶段的后半程,其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拓展优势,把战争的烽火完完全全蔓延到匈奴那一方去。
在河南之战落下帷幕之后,往后的三年时光中,汉朝持续开展着移民以及建城相关事宜,由此算是将河套地区全面占领了下来。而在此期间,匈奴也曾多次发起进攻,不过每一回都被卫青成功抵御,将其挡了回去。
三年过后,汉朝已然将河套地区彻底消化完毕。就在这一期间,那位曾出使西域的张骞成功返回了长安,并且带回了西域的相关情报。虽说未能直接与月氏达成合作事宜,不过却有一个重要消息被带了回来。那便是在这段时间当中,匈奴的老单于离世了,老单于死后,匈奴内部为了争夺单于之位,爆发了内战。
在获悉相关情报后,于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毅然决然地出兵,由此开启了第一阶段的下半场战事。此次下半场战事在历史上被称作漠南之战,而这场战役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汉朝的势力范围全面地拓展至一直由匈奴掌控着的漠南草原的纵深地带。
与此同时,把主要的进攻方向放在右贤王所控制的区域,全力对右贤王的主力部队展开打击行动,以此来为后续顺利打通河西走廊提前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汉朝为这一战筹备得极为充分,以至于真到开战时,值得详述之处反倒不多。战斗打响后,汉朝派出数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他们于河北、山西一带展开佯攻行动,成功拖住了匈奴单于以及左贤王的军队。而卫青呢,则带领着自己麾下的精锐部队,径直朝着右贤王的王庭奔袭而去。
此前已有作战经验的卫青,此次使出了以快打快的战术。在右贤王尚未反应过来之际,便径直发动攻击。经一场激战,右贤王所率的主力军队大半被歼灭,单是最后卫青所俘获的人员,数量就多达一万余人呢。
需明确的是,匈奴所占据的地盘确实颇为广大,然而其人口数量却着实不多。就算是在匈奴发展的巅峰阶段,把整个匈奴的人口全部加起来统计,其总数也未曾突破一百万这个数字。
匈奴在一战中损失了数万精锐之师,这无疑是极为惨重的损失。而且关键在于,这些损失全都集中在右贤王所部。经此一战,右贤王的主力部队实际上已然被打得七零八落,彻底丧失了原有的战斗力,可谓元气大伤了。
如此一来,右贤王只得率领其麾下所剩无几的军队,朝着自身后方那漠北的更深处撤去。随后,匈奴单于亲率主力部队赶来,妄图把由卫青统领的汉军给击退至长城以南的区域。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在双方展开的一场激烈大战过后,卫青成功守住了自身的战略成果,非但如此,他更是给予单于主力沉重的打击,使其遭受重创。
就在这一场战役期间,卫青的大外甥霍去病一下子崭露头角。在战事进行时,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率领着手下的八百精兵,径直脱离了大部队,而后一路深入,径直插到了匈奴单于主力的后方地带。
最终,霍去病成功绕至匈奴单于主力的后方,并且成功钓到了一条“大鱼”。经过一场激烈的大战,他一举俘虏了匈奴新单于的叔爷与叔叔,除此之外,还将王庭丞相等诸多高官一并俘获。
霍去病取得胜利后,匈奴单于被逼得只能往后撤。与此同时,卫青那边也借着这一有利形势,进一步将自身所获的胜利成果加以巩固起来。
在这样一进一退的情况之下,汉朝这边成功朝着匈奴内部拓展出了数百里的战略空间。正是由于这新增的数百里地域,往后匈奴的王庭以及左贤王所在之处,要是再打算派兵前往河西走廊,那就只能从漠北那里绕上一个大大的圈子才行了。
就这样,原本盘踞在河西走廊那里的匈奴剩余的那些部落,此刻已然变成了一支孤立无援的军队!
到此为止,第一阶段的战争宣告结束了。
接下来的情况是,河西走廊的匈奴军队已然沦为一支孤军。随后,汉朝方面着手针对这支处于孤立无援状态的匈奴军队来制定作战计划,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一鼓作气地将这支剩余的匈奴部队全部歼灭。
在先前的战争里面,霍去病的表现格外突出。也正因如此,汉武帝旋即对霍去病予以火速提拔,让其成为后续战争当中主要负责人员中的一位。
霍去病登场之后,依照自身的作战特点,把后续的战争规划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大纵深穿插战斗模式。
在第一阶段结束了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121年的春天,霍去病率领着军队正式从陇西之地启程出发,就此开启了对盘踞于河西走廊一带匈奴剩余部落的进攻行动。
以往中原军队作战,向来是稳扎稳打,非得先保证自身后勤补给无虞,才会往前推进。可这一回不同,霍去病全然抛开了这种常规打法,反倒采用了草原上的作战方式。彼时,他毅然舍弃所有补给,率领着一万精锐骑兵,径直杀向河西走廊地区,凭借作战缴获来维持军需,以战养战。
在后续的战斗进程里,霍去病并不着眼于攻城略地之事。要知道,彼时在河西一带,匈奴似乎并未建造规模很大的城市。所以,霍去病此次作战的攻略核心,并非是占据土地,关键在于对付人。确切来讲,霍去病在这场战斗中的唯一目标,便是歼灭敌人。
倘若能够将这支匈奴余部的主力军队一举打到崩溃瓦解的境地,而且在短时间内,匈奴的其他分支也没办法派遣军队过来增援的话,那么剩下的这些匈奴余部就只有三条路可走了,要么狼狈逃走,要么乖乖投降,要么直接被就地消灭,除此之外,根本不存在第四条可供选择的路。
在这样的战略规划之下,紧接着,霍去病缔造出了一段堪称传奇的战绩。
仅仅六天的时间,霍去病便驰骋千里之地。彼时,盘踞于河西走廊的那几大匈奴部落,压根都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呢。而这恰好就为霍去病创造了能够将他们逐个击破的绝佳契机。在这六天当中,霍去病所率的军队战果辉煌,斩首数目超过了九千级,还斩杀了两名匈奴王以及诸多匈奴高层贵族。
在那一战结束之后,霍去病即刻率领军队向后撤去,压根没给匈奴形成合围之势的机会。就这样,又过去了几个月,到了当年夏天的时候,霍去病再度出征,依旧沿用此前的作战方法。而这一回,霍去病直接斩获的敌人首级超过了三万人之多,还生擒了五位匈奴王以及众多匈奴的高官要员。
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人接连遭受了两场大战的重创,被打得完全陷入了崩溃的境地,两场大战的连续打击,让此地的匈奴人再也无力招架,彻底走向了崩溃状态。
需明确的是,在河西走廊这一片区域,全部匈奴人总共加起来,大致也就十多万人的规模罢了。而霍去病发起的这两次大规模战役,一下子就消灭了差不多四万的精壮劳力。如此一来,余下的匈奴人当中,绝大部分恐怕都是妇女、儿童了,压根就不存在什么战斗力可言。
就匈奴单于这边的情况而言,当前是又一次被汉朝牵制在了东线战场之上。在短期内,其根本就不具备前来增援的条件,完全没办法抽出兵力实施增援行动。
在此之后,匈奴的主力部队已所剩无几,只能选择向汉朝投降。最终就剩下休屠王与浑邪王,他们带着余下的部众归顺了汉朝,而后被带往长安。至于其他的匈奴部众,之后也陆续被迁往内地,历经岁月,最终都被同化了。
就这样,霍去病两次发力之后,整个河西走廊完全被汉朝所掌控。自此,汉朝前往西域变得轻而易举。接着便能与西域各方势力相互联合,从两面一同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
至此,随着河西走廊被成功拿下,第二阶段的作战也就宣告结束了。
河西之战落幕之后,汉朝便进入了一段休整期,这一歇就是一年多光景。等到公元前119年的时候,汉武帝着手调集全国范围内的精锐力量,其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和匈奴展开一场主力之间的对决较量。
倘若把之前的两个阶段看作是持续对匈奴侧翼进行削弱的过程,那么最后这关键的一战,无疑属于战略层面的决战了。此役重中之重在于给予匈奴王庭主力以沉重打击,进而迫使匈奴完完全全退回漠北地区。
于是,在公元前119年的时候,那场著名的漠北之战拉开了帷幕。
彼时在匈奴一方,尚留存有两大主力部分。其一乃单于所率的王庭核心主力,其二便是由左贤王带领的部众队伍。鉴于这样的状况,汉武帝迅速调集了十万有余的骑兵兵力,并且将其划分成两部分,分别交由卫青与霍去病二人来负责统领。
战争打响之后,卫青率领着其麾下的骑兵队伍,径直朝着匈奴单于所在之处迅猛进发。与此同时,霍去病那边呢,也毫不迟疑地向着左贤王所在的方位快速奔袭而去。
另外,汉朝在那十万骑兵的后面,还集结起了数十万的精锐步兵,正稳步向前推进。大规模的步兵军团,对于深入草原作战其实不太适应,不过它却能够发挥策应以及包围的作用。要是前面两支骑兵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后面的步兵军团就能立刻过来接应、补充,防止出现过于严重的伤亡。
当然啦,一旦开战之后呢,后面的步兵军团实际上基本上就没怎么参与到战斗当中去。这可不是因为他们自身不愿意参战,实在是卫青与霍去病这两人太过勇猛了,厉害到压根就没有给那些步兵军团留下能够参与战斗的机会呢。
战争开启后,卫青径直朝着单于王庭的方向奔袭而去。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大战,卫青成功将匈奴的主力部队斩杀了将近两万人之多,此外,还把单于王庭积攒了许多年的粮草付之一炬。
再看霍去病那一边的情况,那可真的是夸张到了极致呢。
霍去病一方,依旧运用大纵深穿插的战术。待战争开启,其军队一路疾驰两千多里。彼时,左贤王尚未来得及做出反应,霍去病便已带领着五万精锐骑兵,如神兵一般骤然降临,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此后,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大战,霍去病在此战中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直接斩获的首级超过了七万人之多。经此一役,左贤王部遭受重创,几近被彻底击垮,最后只能带着为数不多的残余兵力,仓皇地逃回了漠北之地。
而说到霍去病,接下来他便完成了一个极具标志性的事件。
在匈奴人视为圣地的狼居胥山之上,他举办了一场极为盛大的祭天仪式,通过此举,郑重地向天地宣告了汉朝所取得的辉煌胜利。
在中国古代兵家所追求的诸多成就之中,封狼居胥无疑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宛如一座难以企及的巅峰,代表着兵家所能达到的极致荣耀,是无数兵家志士梦寐以求想要达成的至高目标,其意义和分量在古代军事领域极为重大。
就匈奴而言,在经历了接连好几场大规模的战役之后,河套草原、漠南草原还有河西地区,都已然变成了汉朝所掌控的势力范围。
原本对匈奴臣服的西域与东胡,后来都改向汉朝称臣。之后,汉朝于西域设立都护府,实现了对西域的直接管控。而在东胡方面,汉朝后续把诸多东胡部落往内地迁移,使其完全融入进来,实现了对东胡部落的彻底同化。
这样一来,剩下的匈奴势力就只能完完全全地退回到漠北地区了。往后要是还想着挑起战事,别说是去侵扰汉朝了,就连抵达长城的边界,对他们而言那也是极为困难,几乎是做不到的事情。
漠北之战落幕之后,匈奴人遭受了极为沉重的打击,至此,漠南地区再也不见其王庭的踪迹。如此一来,汉武帝发起的反击匈奴的一系列战争,无疑取得了圆满且辉煌的胜利,可谓是大功告成了。
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全部经过便是如此。
平心而论,汉武帝发起对匈奴的反击行动,着实艰难万分。即便有着前文景二帝时期所积累下的家底,可汉朝在与匈奴相对峙时,依旧面临诸多难题。最为要紧的是,就以往的历史状况来看,中原政权压根就未曾有过深入草原展开作战的相关经验。
最终,卫青与霍去病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卫青与霍去病能在后来的历史上拥有极高地位,原因在于他们打出了前人未有的辉煌战绩,同时还确立了中原王朝反击草原政权的作战方式,正因为有如此卓越贡献,他们二人方才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那样高的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