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0岁男孩坐诊看病,求医者人山人海,老中医:他是华佗转世!

南方寻过去 2024-05-19 08:28:49

2010年2月5日,央视中华医药栏目组的一期特别节目彻底将当时年仅十岁的中医小神童刘尚谨的名字传遍了全国,而在此之前,刘尚谨的名字就已经通过被他治好的病人和采访过他的记者广为传播。

那么一个10岁的小男孩怎么就能成为一名中医,并给病人治病开药呢?他的名气又怎么会这么大呢?

十岁中医惊世人,众人齐夸小神童

在医学领域,中医被认为是最难的,许多外国的医学工作者认为中医已经脱离了科学的范畴,应该属于玄学的领域。

就算是在中国,如今也是许多医学生宁愿学西医,也不愿意学中医,因为中医太难了。

首先,中医需要背大量的医书,比如《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这些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写成的,晦涩难懂,佶屈聱牙;还要记住各种药材的形状、作用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最重要的是,中医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因为中医问诊里面的“望闻问切”四字要诀都和实践经验有关,这也是老中医能让病人更加信任的原因。

但是,刘尚谨年仅6岁就开始坐堂问诊,10岁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再世华佗”,实在是惊掉了许多人的下巴。

其实,一开始,刘尚谨只是跟在授业恩师杨志勋教授身边观摩学习,杨志勋教授看他学得认真,又有灵性,就有意锻炼他,让他自己尝试给病人切脉问诊,但是病人看刘尚谨乳臭未干,有点不乐意,看向刘尚谨的眼光充满了不信任,有些更是直接拒绝了刘尚谨的问诊。

面对这样的情况,刘尚谨心态平和,会主动提出继续在一旁观诊。

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一天,一个病人前来问诊,恰好杨志勋教授有事外出,得知刘尚谨是杨志勋教授的弟子之后,病人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刘尚谨给自己诊断。

让病人感到惊异的是,刘尚谨切脉、问诊、开方、抓药的动作都无比迅速、熟练、自然。令他更加感到震惊的是,后来这个病人又专门找杨志勋教授复诊了一次,发现他们师徒二人的诊断结果如出一辙。

这下这个病人终于确认了,刘尚谨就是一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小中医,于是回去之后逢人就夸刘尚谨小小年纪医术了得,许多人也因此慕名前来,就这样,刘尚谨的口碑渐渐在病人中间树立起来了,平日间来排队问诊的人络绎不绝,到了周末和节假日,问诊的队伍更是排得长龙一般。

电视台的记者听到这桩奇事之后,便纷纷前来采访刘尚谨,不过记者采访得多了,挤占了病人看病求医的时间,引起了许多求医者的不满,刘尚谨本人也不愿意因为这些事情挤占自己宝贵的时间,逐渐地,记者就不再来了。

天赋加上好学心,勤学不辍终有成

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就能成为全国闻名的杏林圣手,不亲眼见证的话许多人是无论如何不会相信的,他们会梗着脖子问:难道刘尚谨是生而知之者吗?

刘尚谨不是生而知之者,他只是比别人多了一分天分,和九十九分的努力。

六岁的时候,刘尚谨进了杨志勋教授的“清新国医班”,成为这个班里最小的学生。

杨志勋教授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从中医最基础的理论到穴位讲解,再到病人脉象分析,再到中医的功能疗效等,深入浅出,侃侃而谈,但是台下的学生还是如听天书一般,没一会儿就昏昏欲睡,到了最后,只有刘尚谨一个人还坐得笔直。

杨志勋教授对此感到很诧异,于是就想考考刘尚谨,看他是不是真学进去了,于是就考他刚刚讲过的内容,没想到刘尚谨不仅基本上全说对了,还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杨志勋教授这下心里乐开了花,他知道自己这次算是捡到宝了,于是以后就对刘尚谨格外关照。为了保持刘尚谨对中医的兴趣,已经满头白发的杨志勋教授还专门琢磨出来一套“童趣教学法”,把课程设计得不仅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还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而刘尚谨也没有辜负杨志勋教授的努力,除了学习和休息,刘尚谨把剩余的时间全用在了中医的学习上,就连上厕所的时候都不例外。没过几年,刘尚谨的中医功底就非常扎实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特别需要经验积累的中医更是这样,为了刘尚谨医术的全面发展,杨志勋教授开始带着他在自己的诊所观诊,在诊所观诊的时候,每一个病例,从“望闻问切”到开方抓药刘尚谨都做了详细的笔记,没有病人的时候,刘尚谨不是在看医书,就是在揣摩这些病例。

看到刘尚谨这么努力,杨志勋教授也是满心欢喜,一直想着给刘尚谨实践练手的机会,于是开始让刘尚谨给病人初诊,自己再给病人复诊,这样既做到了让刘尚谨积累实践经验,又保障了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但是一开始基本没有病人愿意相信刘尚谨,有些干脆直接拒绝了刘尚谨的问诊。因为他们不相信一个小小孩童能有什么真材实料。但是就算被拒绝后刘尚谨也不气馁,继续在一旁观诊,认认真真的做笔记。

后来,有了第一个成功案例之后,刘尚谨的名气迅速打开,找他问诊的人越来越多。在工作越来越忙的同时,刘尚谨也一直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仍然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医知识,仍然一丝不苟地记录并揣摩每一个案例。

到他十岁那年,刘尚谨的医道水平已经相当了得,号脉准确率达到了惊人98%,能够分辨并熟记的药材种类更是达到了数千种。

身患怪疾中药救,自此踏上学医路

其实,不只是刘尚谨,我们身边的许多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他们泯然众人只不过是自己擅长的领域没有被发现罢了。

而刘尚谨踏上自己擅长的中医之路,只能说是天意。

1999年,一对普通的夫妇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们给这个孩子取名刘尚谨,希望他以后可以恭谨自持,平安顺遂。

刘尚谨稍稍长大后,显得活泼好动,聪明伶俐,这让这对年轻的父母非常高兴,对于天下间的父母来说,还有比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更能让他们开心的事吗?

但是,在刘尚谨长到4岁的时候,一片巨大的乌云突然笼罩了这个三口之家——刘尚谨病了,并且很严重,一周之内连续发了三次高烧,但是让刘尚谨的父母感到无助和焦虑的是,一直查不出刘尚谨的病因。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刘尚谨被父母抱在怀里,试了几乎是能打听到的所有有名的西医,片子没少拍,药没少吃,钱没少花,但刘尚谨的病情就是不见彻底好转。

就在刘尚谨的父母即将绝望之际,一个人提醒他们道:“西医不行的话,试试中医啊。”就是这一句话,让刘尚谨和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刘尚谨的父母找到了久负盛名的老中医杨志勋教授,老教授给刘尚谨问诊完毕后,没有让他留院观察,也没有让他做各种各样的检查,只是给开了个方子,说吃几天中药就好了。

刘尚谨的父母一开始根本不敢相信,因为那么多西医花了那么多时间,用了那么多时间都没治好的病,真的能够只是吃几天中药就能好?但是来都来了,方子都开了,他们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刘尚谨抓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在吃了几服中药之后,刘尚谨的病情果然彻底好转。

被中医治愈的刘尚谨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在得知自己是被中医治好的以后,他就向父母提出来想学中医。

曾经差点失去儿子的夫妻俩如今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更加有求必应,于是思来想去之后,他们又找到了治好了刘尚谨的杨志勋教授,就这样,刘尚谨进入了杨志勋教授开设的中医班。

本来杨志勋教授是不忍心拂了刘尚谨父母的殷殷爱子之心,才让当时还不到十岁的刘尚谨进自己的中医班,没想到刘尚谨表现出来的天资和悟性如此惊人,知道刘尚谨是一块璞玉的杨志勋教授从此对刘尚谨倾囊相授,刘尚谨也就此彻底走上了中医的康庄大道。

如今25岁的刘尚谨已经顺利从大学毕业,成为北京的一名中医主治医师,如今的刘尚谨依然人如其名,对待中医的态度无比认真严谨,曾经淡泊名利的他如今依然不喜虚荣与浮华,把自己几乎全部的空闲时间都用在了中医研究上。

结语

就算是十万中出现一个天才,那么中国十四亿多人口,天才也会如过江之鲫,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失败了,泯然众人,有些人,比如刘尚谨,却成功了呢?那是因为天赋不去发掘,就永远没有绽放光芒的一天,只有勤奋和天赋相结合,才能造就真正的天才。

0 阅读:1

南方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