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与彭德怀平起平坐,55年大授衔却没他,临终遗言只写了2个字

春哥的剪辑 2025-04-28 15:21:19

平江那边搞了起义,红五军就这么诞生了。接着,他们保卫了井冈山这片根据地。后来,红三军团也成立了,紧接着红一方面军也组建起来。在中央苏区,他们跟反“围剿”斗得火热。还有个“滕杨方案”被提了出来,挺重要的。说到建设,不得不提“长江第一桥”的搭建……这些都是大事儿啊。

好多大事儿,都和一个军队的领头人有很大的关系。

他以前和彭老总地位相当,但在1955年那会儿,他没被授予军衔,而他的大儿子呢,就靠种地过日子。

他以前是给毛主席打下手的,担任过红一方面军的副总政治委员,还有八路军原来的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名字叫滕代远。

那么他到底经历了些什么事情,为啥会没有军衔呢?

1904年,滕代远诞生在湖南麻阳大门坡山寨的一个苗族家里,他是家里的独苗。到了1921年,在爹妈的安排下,滕代远娶了位比他大四岁的媳妇,后来他们有了大儿子滕久翔。

1923年那会儿,滕代远考上了常德那边的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打从那时候起,他就离开了家,再也没回去过。

在学校那会儿,滕代远积极参与爱国的学生活动,还当上了校学生会的总务头头。1924年,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又转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1926年那会儿,滕代远是学生运动的头头儿,结果因为这事儿被学校给撵出来了。后来,组织上就安排他去平江,让他当上了共青团平江县委书记。

1927年那场大革命垮了台,全国上下一片白色恐怖。苗寨里传来风声,说滕代远已经不在了。滕家老爹老妈天天哭,眼泪都没停过,心里头觉得跟儿子是再也见不着面了。这之后的十多年,他们都是这么想的。每到过年过节,滕老妈就会点上香,烧些纸钱,嘴里念叨着儿子的小名,希望能得到点回应。

但其实,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滕代远豁出性命,拉起了一支“复仇团”,他自己当上了团长,跟敌人干上了。后来,他还坐上了湖南省委委员和湖南省农民协会头把交椅的位置。早年,毛主席写那本《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就是滕代远带着他跑遍了湖南6个市县搞调研。

1928年6月份,滕代远被调到湘鄂赣边界地区,当上了特委书记。

按照上面的安排,他悄悄溜进了平江县城,找到了在平江驻守的湘军独立第五师一团的头儿彭德怀,两人在暗中接上了头。到了7月22号那天,他们一起发动了大名鼎鼎的平江起义,建起了名声在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这支队伍由彭德怀当军长,滕代远做党代表。这一行动,立马让平江还有湘鄂赣边界一带的革命斗争火了起来。

后来,湖南的军阀集合了六个团的军队来攻打,红五军没办法,只好从平江县城撤走。到了12月,滕代远和彭德怀带着红五军上了井冈山,他们跟朱毛红军,就是红四军的主力部队,成功地碰头了。

会师之后,湘赣边界的革命队伍壮大了不少,这下子动静更大了。蒋介石因此焦虑不安,接连调动大批军队,对井冈山发动了第三次的围攻,我们称之为“会剿”。

为了应对敌人的第三次大围攻,并且解决红军物资短缺的大问题,1929年1月份,红四军的前委书记毛泽东,在宁冈县的柏露村召集大家开了个大会。这个会有井冈山前委、湘赣边界的党团特委、红四、五军的军委,还有边界各县的党组织负责人参加。会上,大家商量后决定用一招“调虎离山”,就是红四军去攻打赣南,而红五军和红四军的32团则留下来守住井冈山。

这时候,红五军里有很多同志都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觉得应该回到湘鄂赣苏区去。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彭德怀和滕代远坚决主张留下来守卫井冈山。经过一番努力,他们最终成功地说服了所有人。这件事情也充分展示了滕代远在井冈山那段日子里的重要地位。

但因为敌我双方人数相差太多,井冈山没能守住。为了保住革命队伍,彭德怀带着红五军突破了敌人的包围,朝赣南方向撤退,想找机会和红四军汇合。

1930年6月份,红5军跟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后建起来的红8军合并在一块儿,成了红三军团。这回,彭德怀当上了总指挥,滕代远则做了政委。

另一边,朱德和毛泽东带着红四军三次打进了福建。一年多来,他们不光成功打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还让红四军的人数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他们连接起了闽西和赣南这两大片苏区,让中央苏区能够飞快地站稳脚跟,不断发展壮大。

1930年6月份,红军的第四军、第六军(后来改名字叫第三军了)还有第十二军,它们一块儿组成了红一兵团。朱德当上了总指挥,而毛泽东呢,就成了政委。

8月份,红一兵团和红三兵团成功碰头,合并成了红一方面军,总人数差不多4万。朱德成了总司令,彭德怀是副总司令,毛泽东担任总政委,滕代远则是副总政委。

打那以后,滕代远就直接在毛泽东和朱德的指挥下干活了,他加入了中央苏区那场声势浩大的反“围剿”战斗。

红军开始长征前,滕代远被中央派去参加共产国际的第七次大会,会后他就留在苏联的列宁学院继续深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滕代远回到了延安,好不容易和毛主席再次见面。毛主席直接点将,让他担任了中央军委的参谋长。

就在这个时候,距离上次得知消息已经过去了整整15年,湖南苗寨里的滕家爸妈终于知道他们唯一的儿子在延安还活着,而且那边还邀请他去延安呢。滕爸爸高兴得不得了,赶紧凑了些路费,悄悄地出发了。一路上,多亏了八路军的办事处帮忙,他才顺顺利利地到了延安。

毛主席知道这事后,专门请滕父吃了顿饭,还希望他多留几天。但滕父瞧着儿子工作挺忙,一天到晚电话响个不停,加上自己在家也闲不住,住了二十多天后,就说想回老家了。

可滕代远却被路费给难住了,好在毛主席特地给他送来了路费和一件旧的狐皮大衣,这样滕父才能安心回老家。

回到老家后,村里人很快就聚拢过来,都向他道贺,说他儿子当了大官,赚了大钱。

滕父摇了摇头说,他就是一穷小子,啥也没有,吃不上穿不暖,兜里比脸还干净,哪比得上普通老百姓过得自在呢……

不过话说回来,滕父脸上的笑意还是藏不住。在延安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从上到下大家都过得那么简朴,儿子跟他讲的那些革命梦想,就是让大伙儿都能过上舒心日子。这让他对儿子这些年干的事儿特别骄傲,心里头也更加期盼,就像儿子说的那样,革命肯定能胜利!

1940年的时候,滕代远被调到了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当上了副校长和政治委员,同时还兼任了中央北方局的常委。

1942年那会儿,滕代远当上了八路军前线总指挥部的参谋长。在抗战最不容易的日子里,他帮着彭老总一起搞反“扫荡”战斗。他推行精简军队和政府机构,还弄了个“滕杨计划”,这一下子就把根据地里军民的生产热情给点燃了。就这样,根据地里东西紧缺的大问题,慢慢得到了解决。

1945年,中共开了七大会议,滕代远在那时被选为了中央委员。挺有意思的是,那时候粟裕和陈赓,他们两人后来都当上了大将军,但在七大上,他们还只是中央候补委员呢。

抗战打完没多久,晋冀鲁豫军区就建起来了。刘伯承当上了总司令,邓小平做了政委,滕代远则是第一副司令员。

1946年那会儿,滕代远接到任务,得赶到淮阴去找粟裕。说起来,粟裕和滕代远不光是湖南的老乡,他俩还在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念过书,是同窗好友,关系铁得很。在战场上,他俩配合打仗,那叫一个默契。

滕代远帮粟裕一起指挥了苏中的“七战七胜”前面的三场大战,这事儿在我军的战斗历史上可是写得漂漂亮亮的,真是让人印象深刻。他们打出了咱解放军的威风,给全国的解放战争胜利打了个漂亮的开场。

滕代远之后又回到了晋冀鲁豫军区,挑起大梁管起了中央局和军区的大小事务。到了1948年,晋冀鲁豫军区跟晋察冀军区合并了,成了华北军区,徐向前当上了第一副司令,滕代远则做了第二副司令。

那年11月份,因为全国快要解放了,解放军就要进驻各大城市,管理铁路的事儿肯定得提上日程。所以,中央就决定成立一个军委铁道部,还选了滕代远来当铁道部部长,并且让他兼任党委书记的职务。

滕代远琢磨着自己这几十年的军旅生活,说走就走,从天天打交道的军事事务,一下子转到了全新的铁道工作上。他心里既有对过去的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新挑战的激动和期待。

那时候,因为连续多年打仗,旧中国的铁路发展特别慢,全国能跑的铁路加起来都不到11000公里。

在这个不容易的时候,滕代远挑起了让铁路交通重回正轨的大梁。周恩来也因此夸过他,说滕代远是较早从部队转到搞经济建设方面的同志之一。

新中国一建立,滕代远就当上了咱们国家铁道部的头儿,这一当就是整整16年,是铁道部的第一任部长。

在朝鲜战争那会儿,滕代远带着铁道兵团赶去帮忙,他们在东北和朝鲜那边,建起了一条特别坚固的运输铁路,这条铁路又结实又耐用,怎么炸都炸不坏。就因为有了这条铁路,抗美援朝才赢得了很大的胜利,他们的功劳可大了。

就在这段时间,滕久翔这个大儿子从湖南老家跑到北京来投奔我们,住了一阵子。因为在北京没啥事儿干,他就跟老爸滕代远说想在北京找个活儿干。可滕代远一听,立马就严肃地回绝了他,还劝他回老家去务农。

滕代远跟儿子认真地说:“眼下抗美援朝的战斗正激烈,国家碰到了难关,你得踏踏实实留在老家搞发展,多产粮食,也算是为抗美援朝出份力。”

在送儿子去火车站的路上,滕代远掏出一根他在井冈山战斗时期用过的旧皮带,递给了儿子。他告诉儿子,要像那些勇敢的战士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去战胜生活中的难关。同时,他也再三叮嘱,在农会工作得踏踏实实,绝对不能仗着自己的身份,找政府诉苦要帮助。

抗美援朝打完仗后,滕代远一门心思扑在了咱们新中国头一个五年计划上。

还是在那个时候,也就是1955年,人民解放军举行了盛大的授衔仪式。不过呢,滕代远早早就把军装给脱了,因此他就没能赶上这次授衔。

1957年,滕代远负责的头一个五年计划里的重头戏,新中国成立后横跨“天险”长江的首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完工并开放通车了。这座大桥就像一条大血管,把咱们国家的南北连在了一起,对南北经济的腾飞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1958年年底时,滕代远因为战争时候四处奔忙,再加上在铁路建设上拼命努力,身体累出了毛病,血压一直很高,工作都受到了影响。可即便如此,他还是硬撑着留在铁道部没离开。

到了1964年那会儿,滕代远被挑中当上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副主席,级别升到了副国级,之后就离开了他干了很多年的铁道部。

滕代远到了晚年,身体不太好,得了重病。但就算这样,他还是倔强地不肯用公款报销,坚持自己掏钱治病。

1973年那会儿,滕久翔跑到北京去探望老爸。他发现老爸每次吃饭前,都会雷打不动地啃上一个黑不溜秋、黄兮兮的窝窝头。这个吃法,老爸从十多年前那个困难的三年时期开始,就一直这么坚持着,滕代远这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了。

后滕久翔跟老爸说了声再见就走了,可谁能想到,那次离开竟然成了最后一次见面。

1974年12月1号,滕代远在北京离世,70岁。他这一辈子,都是踏踏实实为国家、为人民奋斗,就这样走完了他的革命路程。

快不行的时候,他已经没法开口讲话了,只能哆嗦着手,紧紧抓着铅笔,在纸上费了好大劲写了两个字,算是给孩子们留下的最后吩咐。那两个字,写的就是“奉献”。

现在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精神事迹永远流传,让人心里充满敬意和想念。

资料出处:

滕久昕讲述了滕代远和粟裕的“七场连胜”故事。这篇文章发表在2016年第二期的《党史纵览》杂志上,页码在22到24页之间。滕代远和粟裕指挥的“七场连胜”,是军事史上的一个佳话。滕久昕在文章中详细叙述了这一系列战斗的过程和结果,展现了两位将领的出色指挥才能和军队的英勇作战精神。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策略与勇气,最终都取得了胜利,这“七战七捷”的战绩,无疑是对他们军事才能的最好证明。

滕代远:中华的杰出儿女余玮曾在一篇题为《中华的杰出儿女滕代远》的文章中,详细讲述了滕代远的故事,这篇文章发表于2013年《文史春秋》杂志的第一期,页码为28至36页。滕代远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被誉为中华的赤子,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文章中,余玮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滕代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光辉形象。从滕代远的早年经历开始,余玮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勇敢、智慧、有担当的青年形象。他投身革命,积极参与各种救国运动,始终坚守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随着革命的深入,滕代远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和战略家。他带领队伍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屡建奇功。同时,他也十分注重军队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骨干力量。除了在军事上的卓越成就,滕代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也有着非凡的贡献。他积极参与国家建设,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总的来说,滕代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余玮的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滕代远这位中华赤子,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信念。

新中国铁路事业初创时的头一号掌门人,滕代远部长在2006年第一期的《铁道知识》杂志上,有一篇关于新中国铁路史上一位关键人物的介绍,他就是滕代远,被任命为新中国铁道部的首任部长。滕代远在这个岗位上,肩负起了引领国家铁路事业迈向新篇章的重任。这篇文章简短却深刻,为我们揭开了新中国铁路事业起步阶段的一些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滕代远部长为铁路发展所做的贡献和努力。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