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其实都是出于一个目的!

小凡读史 2024-05-16 08:57:32
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后世常常被一起提起,他们两个都是雄才大略的帝王,都完成了很多的创举。他们两个身上也有很多的共同点,比如都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崇信方士等等。为了统一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但是失败了,秦朝很快灭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主流思想,直到清朝灭亡!来秦、汉是最早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我们国家开始进入漫长的帝国制度时期。统一的帝国应该有统一的思想。据《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对汉武帝说:孔子作《春秋》,讲的就是天下一统。可是现在,虽然国家统一了,但是学说不统一,议论不统一,各人有各人的主义,皇上不能一统天下(思想),国家无法指定政策,普通老百姓无所适从,怎么能够真正实现大一统呢?言外之意很清楚:没有统一的思想,哪有统一的帝国?

汉武帝和董仲舒之间一拍即合,汉武帝需要继续加强中央集权,继续完善帝国制度,需要实现思想统一。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生(士人)们,需要投靠帝国,实现自己经世济民的理想,所以双方一拍即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统治阶级与民间思想之间,最成功的、也是唯一一次成功的交易。我们知道,这次交易的有效期竟长达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民国建立。

其实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也考虑过统一思想的问题。只不过他选错了对象(推崇法家),找错了帮手(以吏为师),用错了手段(焚书坑儒)。法家思想是一种政治谋略学,用来武装帝王可以,用来教育人民就太不合适。法家思想培养的吏员,也只能处理一些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教化民众则力不从心。像商鞅那样使用暴力就更是大错特错,思想问题岂是暴力可以解决的?秦始皇和二世一味地强调法家、严苛,所以秦朝很快二世而亡。

汉初提倡的黄老之学也不行。那种思想倒是温柔,却只能造就清静无为和一盘散沙,不能造就大一统,更不能帮助好大喜功的君王成就霸业和帝业。直到董仲舒帮帝国解决了这个难题。董仲舒告诉汉武帝: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这就是儒家思想。或者更准确地说,就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一种蕴含着社会理想的政治伦理哲学,他对社会应该怎样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按照儒家的学说,理想的社会应该既有秩序又很和谐,既有等级又有诗意。这其实也是帝国的理想――天下一统,井然有序,安定祥和。当然,儒生可能更看重"仁爱礼让"的诗意,帝国则更看重"君君臣臣"的秩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共同把儒学当作旗帜和招牌。何况先秦原始儒学经董仲舒的改造后,已经掺入了阴阳五行之类的玩意,构成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体系。按照这个体系,天尊地卑,君尊臣卑,官尊民卑,皇帝理所当然地占有宇宙秩序中的最高地位,这当然很对帝国的胃口。

董仲舒不愧为"帝制思想家",他确实为帝国的长治久安找到了一个良策。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尽管王朝的更替在所难免,帝国制度却稳如泰山。这不能不"归功"于儒家思想对人们尤其是对知识阶层的影响。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应该说是汉武帝和董仲舒共同为帝国制度确立了统一的思想——儒家思想。

汉武帝和秦始皇都主张统一思想。他的"独尊儒术",其实正是秦始皇"焚坑事业"的继续。但他知道,要统一思想,靠杀人是不行的,得靠诛心。韩非有云:"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韩非子·说疑》)那么,杀其人就是最次的了。相反,收买人心则是成本最低而效果最好的办法。当然,软硬兼施仍有必要。独尊儒术就是软,罢黜百家就是硬。显然,这里只有手段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正如顾颉刚先生《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所言:"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秦汉之际,是帝国制度确立并逐步完善的最初时期,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帝国制度的直接践行者和确立者。所以不论后世对他们两人有多少批评,但是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的历史功绩,秦皇汉武!参考:易中天《帝国的终结》、《汉书》、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0 阅读:0

小凡读史

简介:人文历史,谈天说地,一起探寻历史真相、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