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乾隆四十三年,弘历下旨恢复廉亲王胤祀和直系后代的宗室身份。自此,胤祀的子孙与普通的宗室成员享受同等待遇。
同年,胤祀的子孙中还有孙子肃英额53岁、孙子永明额22岁。曾孙中有龄贤25岁、瑞臣22岁、瑞绵18岁、瑞实14岁、瑞健13岁。玄孙中有奕英3岁。应该说,他的后代还有8个人,朝廷下旨让宗人府按照相关规定来办理宗室待遇。

爱新觉罗绵森,他是康熙帝玄孙,和硕廉亲王曾孙,闲散宗室弘旺之孙,永明额独子。他是嘉庆元年出生,此时康熙朝夺嫡已经成为了尘封的历史,也恢复了宗室身份。因此,他长大成人以后,可以与一个普通宗室一样,走上仕途之路,朝廷也会赏给一个小官。

1796年,绵森出生在宗人府大臣永明额府中,此时父亲已经40岁了,在宗人府中担任六品委署主事的职务;
自从乾隆四十三年,胤祀一支恢复宗室身份后,取名字可以按照康熙制定的字辈来取了。因此,他才被取名为绵森。
道光十年,绵森的父亲永明额已经在朝中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官居一品。因此,在他的运作下,已经35岁的绵森被授予七品笔帖式,成为了宗人府的微末小吏。大家都知道,永明额曾在宗人府供职14年,这点人脉关系还是有的。

既然有机会入仕,绵森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希望以此为门槛,让自己发展的更好。
1836年,已任职六年笔帖式的绵森,按照常规擢升为委署主事,次年再次擢升为六品宗人府主事身份。
1843年,绵森被提拔为宗人府的副理事官;
1844年,升任理事官,官居正三品了。
此时,绵森在宗人府里面已经供职长达14年了。

1846年,将绵森调出宗人府,进入光禄寺供职,先授予少卿职务,依然享受正三品待遇。
1847年,调入太仆寺,担任少卿,成为该部门的副职。
1848年,鉴于在任上的出色表现,朝廷下旨赏给了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品级为从二品。此时的绵森已经成为正二品大员了。
1849年,进入八旗任职,授予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官居二品。
随后不久,派遣绵森到盛京主持工作,同年先后担任盛京刑部侍郎、理藩院侍郎、镶白旗汉军副都统等,一直在二品官的位置上。

咸丰五年至咸丰十一年,先后担任马兰镇总兵、都察院左都御史、镶蓝旗汉军副都统、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累官至朝廷的一品大员。

同治元年,已经67岁高龄的绵森,正式署理吏部尚书;
同治二年至同治四年,先后紫禁城值年大臣、崇文门副监督、镶红旗满洲都统,官居一品。
期间,道光帝皇八女寿熙公主册封,绵森担任册封的正使。
同治五年,授予专操大臣、国史馆正总裁,并且奉旨管理三库大臣,位高权重。
同治七年,赐予太子少保。

1.绵森位下有4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奕固、次子奕遐、三子奕松、四子奕沆。前面三个儿子均为幼龄。
四子奕沆活到39岁。咸丰二年开始,奕沆先后担任六品荫生、刑部主事、吏部主事、一品荫生、工部员外郎、侍读学士,累官至正四品。
2.高祖父:康熙皇帝,曾在位61年。
3.高祖母:良妃卫氏。
4.曾祖父胤祀:曾封和硕廉亲王。
5.祖父弘旺:康熙朝曾封贝勒。
6.父亲永明额:累官至总兵,正二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