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总理的追悼会上,宋庆龄突然中途离场,情绪激动提出辞职

历年壹沫 2024-05-20 11:44:25

1893年,宋庆龄出生于上海,一个曾经的资产阶级家庭。但在父亲宋嘉树的影响下,她从小就树立了爱国主义思想。辛亥革命的成功让年轻的她对推翻封建专制、实现民族独立充满向往。

1924年,宋庆龄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当时的他已是革命的中坚力量。周恩来谦逊有礼的风度给宋庆龄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后,他们在革命道路上并肩战斗,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宋庆龄都全力支持和帮助共产党。而周恩来对她也同样爱戴有加,视她为"国之瑰宝"。

1976年1月8日,一则噩耗传遍神州大地——周恩来总理因病去世,享年78岁。这个消息在全国引起了骤然哗然,无数人陷入了沉痛的悲伤之中。

当天下午,宋庆龄像往常一样在家中听收音机广播。突然,播音员哽咽的声音响起:"我们亲爱的周恩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今晨5时去世。"

听到这个噩耗,宋庆龄当场目眩,她难以置信地捂住了嘴,随即泪水夺眶而出。作为革命战友、知心挚友,周恩来的离世无疑是她最大的打击。

回想起与周恩来数十年的交情,宋庆龄痛不欲生。尽管年事已高,她仍下定决心要赶赴北京,见最后一面这位自己最亲密的战友。

1月10日下午,在两位养女的搀扶下,宋庆龄步履蹒跚地来到了医院向周恩来的遗体告别。看着他安详的容颜,宋庆龄再也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悲痛,放声痛哭起来。随后,她被人扶出了告别室。

1月15日,周恩来总理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虽然提前做好了思想准备,但当宋庆龄看到总理黑白遗像的那一刻,她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两位养女扶着宋庆龄缓缓走进会场。她低垂着眼睑,脸上写满了痛心和哀戚。大家看着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家,都由衷地向她表示慰问。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有人开始在会场内低声嘟囔起来,指责宋庆龄为何要带着两个"不相干"的人参加追悼会。

"她们两个也是总理看着长大的,为什么不能来告别?再说我这把年纪了,就不能有人来搀扶一下吗?"宋庆龄愤怒的回答。

由于情绪激动,为了不影响他人,她只好提前离开场。

事实上,宋庆龄与周恩来的革命情谊源远流长。早在1926年,宋庆龄就在广州邀请周恩来为妇女讲习所的学员授课,传播革命理念。此后,他们在救护北伐军伤员、反对蒋介石叛变等事件中并肩作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解放战争时期,宋庆龄更是不远万里将中共秘密文件藏于家中,为地下党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1949年,她本人也陷入了被劫持的危机,是周恩来亲自派人将她接到了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两人的革命友谊愈加亲密无间。周恩来在许多重大场合都会特意安排宋庆龄在前排就座,以示尊重。每逢节日,宋庆龄也会亲自挑选礼物送给周恩来一家人。

然而,在1976年的那个特殊年代,一小撮人开始对这段珍贵的革命友谊加以污蔑。他们认为宋庆龄与周恩来同属一个"派别",是所谓的"总理帮"。而在"四人帮"的怂恿下,一些人开始公开对宋庆龄进行人身攻击和谩骂。

这正是宋庆龄在追悼会上遭受"批评"的根源所在。作为一代革命者,她怎能容忍自己和挚友的名声受到这样的诋毁?愤怒之下,她一度想要辞去一切职务,回到上海养老。

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宋庆龄才重新展开工作。1981年5月,88岁高龄的她与世长辞。一生清廉孤苦,但她用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的真谛。

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宋庆龄与周恩来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友谊。这份友谊的种子,早在1924年他们初次相遇时就已经播种;这份友谊的火种,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不断被点燃;这份友谊的果实,则结出了为国为民的丰硕成果。

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他们用实际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为国家的富强昌盛贡献了毕生心血。虽然有过一段插曲,但这份珍贵的革命友谊永垂不朽,熠熠生辉。

0 阅读:7

历年壹沫

简介:历史上最突出偶然的机遇,是赫赫名人伟大人物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