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孤忠"归义军:为王朝守卫要道66年,后来为何神秘消失?

观图文读历史 2024-05-23 21:04:47

公元848年,敦煌沙洲区域,一支浩浩荡荡的汉军宣布起义,并在之后拿下沙、瓜、甘、肃等河西十一州,并上表唐宣宗称河西之地再度复归唐土。

而起义的军队在之后也获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归义军”,并且其存在一直持续到了唐帝国灭亡后,并为国守护数十年,跨越了五代十国,持续了百年之久。

那么这样一支特别的军队,又是如何成就自己的传奇,又如何悄无声息的消失在历史之中的?

01大唐归义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也成为了这个庞大帝国由盛转衰的象征,而在内部动乱之际,吐蕃却在逐渐兴起,并开始夺取原本有唐朝所管理的安西之地。

公元766年,在郭子仪之侄郭昕的率领下,同吐蕃展开了激烈的抵抗,并几次击退强敌,一直持续了到了808年,安西四镇终究还是落入了吐蕃之手,至此大唐与这片区域的联系也就此断绝。

对于唐朝来说,随着自己国力的逐渐衰落,西北地区也被他们所放弃,但是却未曾想到,当地之中却有一团火苗留在了那里,那就是回到故国的信念。

张仪潮,公元799年出生于沙州敦煌,其家族世代从军,并为沙州州将,在安西四镇沦陷后,从幼时开始的张议潮就见识到了不少百姓,遭到吐蕃人蹂躏的景象。

家族的传承,以及滋生的经历,让他对于吐蕃愈发的愤恨,并坚定了自己“誓心归国,决心无疑”的的信念。

张议潮熟独兵法、武艺精湛,并且还将于当地的名门望族以及各类侠士相交,以“归国”为口号,聚拢了一支强大的力量,只待机会合适便可宣布起义、复归故土。

公元848年,吐蕃王朝的内部发生了诸多的动乱,并且遇到了连年的灾荒,唐朝也对其出手,派凤翔节度使崔珙收复河东区域。

看到这样的局势后,郭议潮也意识到时机已然成熟,于是便率万余人,在家乡沙州发动了起义,并击退了吐蕃的守军。

而看到了这样的情况后,吐蕃又再次派遣3万人的军队将其围困,不过却丝毫没有阻止这支军队的攻势,张仪潮率军出城迎战,并成功击溃了围城的吐蕃军队,正式宣布了沙州的光复。

02荣誉加身

当张仪潮成功在沙州站稳脚跟后,他便派遣使者,突破层层阻拦抵达长安,向唐宣宗宣布了沙州的复归的消息。

唐宣宗听后大喜,封其为沙州防御使,而此时张仪潮也逐渐将目光放到了更远的地方,那就是整个陇西之地。

他以沙州为根据地,先后拿下了瓜、伊、西、甘、肃等除了凉州外的河西11州,将被吐蕃切断近百年的土地再度夺回,回归到了唐朝的管理之下。

公元851年,张仪潮再次派遣使者向朝廷汇报,并将河西11洲的图籍献于朝堂,表明这些地区已经重回大唐的范围之内。

唐宣总在得知消息后,便决定将张仪潮所率领的军队命名为“归义军”,并将其回收之地划为“归义军节度使”,由张仪潮担任节度,并加封其为吏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封为南阳郡开国公。

之后到了公元858年,张仪潮再率7000归义军进攻凉州,历战3年成功克复,至此河、湟故地全部收复,而在战事结束后,张仪潮也开始对其管辖之地开始经营,包括了加强守备、发展商业等。

在他的治理下,河西之地也逐渐恢复了活力,但是朝堂上却对他产生了一些担忧,毕竟如此伟大的功绩,以及强悍的归义军,着实让此时当政的唐懿宗有些忌惮。

毕竟此前安史之乱,节度使谋乱而造成的惨状依让朝廷担心,于是便在867年特批让张仪潮入长安,虽然名为升官,但恐怕就是以他为人质。

而之后代替他位置的则是其侄子张淮深,他也积极的发展外交、商业等各方面,并且将归义军的势力也得到了扩张,被誉为“文治武功,不下议潮”。

但就在归义军发展越来越好之际,一场危机也在私底下不断的酝酿。

03历史末路

公元872年,曾经率领归义军横扫河西的张仪潮在长安逝世,并获赠太保的头衔,同时归义军也在其侄张淮深的领导下不断发展。

但在876年,归义军的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继承问题,以张淮深为首的一方,与张仪潮之子张淮鼎互不相让,底下如张仪潮女婿索勋等势力也是蠢蠢欲动。

而外部方面,回鹘不断骚扰归义军所管辖区域,唐帝国内部也爆发了黄巢起义,帝国走向了末路,对于归义军也是无暇管理。

最终在公元890年,张淮鼎杀掉了张淮深以及其家人,之后索勋业发动了篡权,并自立为归义军统领,接着索勋也被张仪潮之孙张承奉所除。

这段时间的归义军只能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谓是相当的混乱,内战的不断让归义军的实力大减,回鹘趁机占领了大量地区,许多内部的家族也开始分裂,最终所留之地仅有瓜、沙二州。

公元907年,唐王朝覆灭,归义军的这个“归”此时此刻却仿佛变为空话,当帝国依然灭亡,自己再归又能归到哪?

于是在910年,张承奉想要以武力来实现归义军再次兴盛,并自立为“文神武天子”,建立了建立了"西汉金山国",但是与相邻的后梁闹翻了脸。

而且内部因为内战所导致的问题也始终没有解决,外部回鹘和后梁的压力也是不断,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光复归义的理想,被回鹘所击败。

李承奉最终认回鹘可汗为父,并成为了其附庸,而在其之后当地一个曹姓家族则继续继承了归义军的位置,曹仁贵成为了其首领。

然而作为附庸来说,曹家开放了与回鹘的联姻,并学习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虽然这期间双方关系十分良好,但是归义军也在融合中逐渐失去了自己曾经的理想。

1036年,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攻打吐蕃地区,并顺势进攻位居甘、瓜、沙三洲的回鹘部,归义军作为其下附庸,最终也被击败。

末代节度曹贤顺向西夏投降后,至此曾经辉煌一时的归义军正式宣布走向了自己的灭亡。

回看归义军的历史,无论是张仪潮的立志“归国”,还是击破吐蕃光复河西,其光辉是不可阻挡的,但最终还是在猜疑、内乱之中消耗了自己的实力,最终落得个灭亡的命运。

如此潦草的结局也未免让人感到惋惜,但归义军曾经的辉煌却不会磨灭,他们存在于史书之上,存在于敦煌的壁画之上。

人们也永远会记得这些千年之前,有过这样一支“西北孤忠”,燃烧过自己的理想,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信息来源

[1] 新华网 2024-01-01 :《河西走廊探古今》系列节目15丨归义军的归国之诚

0 阅读:118

观图文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