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牌惜字如金,听讲解凭运气!特色博物馆展览“看不懂”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15 14:25:41

北京除了有众多赫赫有名的综合类博物馆,还有各种藏在街头巷尾、高校社区里的特色博物馆——有些体量小,有些展品门类专业。5月18日将迎来国际博物馆日,记者探访了25家这类博物馆后发现,观众“看不懂”几乎成了通病。

如何让博物馆“健谈”起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黄可佳建议,特色博物馆更要发挥专长,适当转变策展思路,努力打造“小而美”的特色活动,丰富观众参观体验。

说明牌成了纯“名牌”

一幅油画,说明牌上除了名称、作者、创作年代和尺寸,再找不到其他信息;一件标本,说明牌上只有“脊椎动物骨骼”6个字……记者探访过程中发现,一些特色博物馆里的说明牌惜字如金,有些只介绍了展品名字。

观众李先生在蔡元培旧居参观时发现,陈设的花瓶和香炉很别致。他说:“我很好奇这些是否是蔡元培曾经使用过的。专门在现场找了一圈,没看到任何说明文字。后来找到一位馆里工作人员,但对方也表示并不清楚。”

在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大熊猫、北极熊等动物标本栩栩如生,说明牌上也有二维码。可记者多次尝试扫码,都无法加载出信息。一位馆内工作人员解释,这些二维码一直和动物标本一起放置在玻璃展柜内,至少有五六年了,维护起来不太容易,所以过期了。

听讲解服务要“拼团”

记者走访的博物馆中,22家只面向团体提供人工讲解服务,而且各馆讲解服务的门槛也不同。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只提供对公讲解,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要求团体人数必须达到10人以上,北京师范大学文物博物馆要提前多日预约。

也有些特色博物馆提供了不同人群的讲解服务,但预约方式等信息仅在现场公示,观众很难提前从网上查询到。观众王女士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就遇到过类似情况。她说:“来参观前不清楚馆里可以向校外观众提供讲解服务,我参观的时间不凑巧,有些遗憾。”

一位志愿讲解员说,特色博物馆的客流量有限,不太容易开展定时讲解。毕竟招募、培训固定或者志愿讲解员都需要时间和费用,而且难免会遇到讲解员等不到观众的情况。

专家建议

打造“小而美”特色活动

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有些特色博物馆的“健谈”经验值得借鉴。最近几年新开放的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标本馆里,观众扫一扫说明牌上二维码,就能了解展品的幕后故事。比如扫描“猪瘟膀胱黏膜出血”标本的二维码,高清大图、猪瘟的介绍、出血特征描述等详细信息就会弹出来。观众梁先生说:“一些博物馆扫二维码就能直接播放音频讲解,还有些会配一段展品故事的动画视频。这些都能让观众看得更明白。”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讲解员刘福刚介绍,该馆各展厅每天均提供两场免费集中讲解,讲解员既有校内学生,也有文博爱好者。“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到志愿讲解行列,我们也期待更多特色博物馆可以提供这样的机会。”

“带有博物馆自身特色的活动,能让观众更好地读懂博物馆。”黄可佳认为,特色博物馆应当适当转变策展思路,学会“扬长”。校园里的博物馆可以发挥教学优势,拿出教学用的陶片或其他器物标本,让观众触摸;组织学生开展快闪活动,展示历史壁画、再现历史场景等。“尝试把博物馆打开,慢慢转变为无边界的文博体验场所,才能吸引更多观众爱上博物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