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西城有个学区房,却带着孩子远离,全家移民葡萄牙

真实人物采访 2024-01-16 16:15:53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3191位真人故事

我是都妈,一个山东姑娘,现在定居葡萄牙。

大学毕业后,我去英国留学三年。刚毕业时工作机会有限,只能不断尝试和探索。

我在酒吧当过厨师,在日料店端过盘子,在伦敦奥运会做过志愿者,残奥会开幕式举过牌,也曾在避难所帮助过走投无路的人。

在帮助人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别人的帮助,得到了伦敦希斯罗机场的工作。

机场的工作,仿佛电影般梦幻,但三年后,我依然选择回国,因为我的爱人,我的家人需要我。

在国内工作,结婚生子,转眼我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

当孩子到了上学年龄,纠结于孩子读书择校与工作的两难,又无法逃离鸡娃的局面,我再次远走他乡,全家移居葡萄牙。

(带都都去西班牙滑雪)

我是山东人,2002年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了北京。

那年刚好发生非典,我上初三,只上了三个月就考试了。后来上高中,考大学,毕业后又去了英国留学。

2012年在英国读完硕士后,有段时间我一直在找工作。

我上学的城市比较小,工作机会少,就想去大城市伦敦闯一闯。不过去伦敦,就要接受生活成本的上涨,但我内心不想再花家里的一分钱。

工作不好找,我就去当志愿者。那时我很喜欢做志愿者,去很多避难所照顾避难的人和小朋友,认识各种各样的朋友。

(我和剑桥)

朋友需要的时候,我会挺身而出,帮他们找资源。

后来,我又申请了伦敦奥运会,成为了一名开幕式的志愿者。奥委会负责志愿者的吃饭跟交通,很划算。我兴奋地去了伦敦。

在伦敦奥运会,我是开幕式演员的协调员,多数时间在后台照顾演员。在残奥会开幕式中,我又被选中当了举牌手。

(我在残奥会开幕式举牌)

当志愿者之余,我还在一个英国酒吧打工,所得的收入除去生活费,尚有结余。

那时我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那里。不过当我不清楚答案的时候,会选择不断帮助别人,做能力范围内力所能及的事。

正因如此,我遇到了很多优秀有趣的人,我有幸争取到全年级唯一一个全薪进入美企工作机会的华人实习生。

后来,幸运再次降临到我头上。我成功入职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留在了英国。很多人也许不知道留学生能留在英国工作的概率很低,而我刚好抓住了机会。

(我和我的德国闺蜜)

在机场工作时,每天接触旅行社和旅客,每天都在帮助旅客中度过。

中国旅客丢了钱包或护照,或者不会退税,在航站楼迷路了,找地方吃饭、购物等,都是我们全程带着他们一起去解决。

在不断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获得极大满足和成就感,也看到了不同人的生活方式。

那时的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一天天的旅行,会看到人们在那里分离、团聚,看到他们的开心和各种情感的爆发。

每天进入这个人来人往的世界,感觉就像进入一个旅行电影当中。

(在伦敦希斯罗机场工作)

在机场的工作让我明白,成功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我们要把人生视野看得更大一点,更广一点,幸福的背后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英国三年工作结束后,我回到国内,因为我恋爱了。

老公一直在国内工作,加上父母都在国内,我毫不犹豫地回来了。

第一份工作是一家投资公司,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带给我最大的冲击是价值观。

工作方法不重要,自我成长不重要,道德也不那么重要,只要能赚到钱比什么都重要,其他一切都可以为此让步。

因为项目常常缺乏系统性计划,最后一刻不得不手忙脚乱,每个人都加班加点,通宵熬夜,但这会被视为是一种努力,却不鼓励反思。

(回国工作)

我喜欢做长远规划,会将事情在可控范围多做计划,后面就不会手忙脚乱,避免陷入没法选择的焦虑中。

我认为计划的意义是将可控的事提前做好准备,以便能最后一刻有精力应对不可控的变化。而我很难接受因为前期缺乏合理规划,导致工作一次次陷入被动和混乱,成为恶性循环。当时我心理落差很大,思考了工作带给我的困扰后,决定选择一个能带给我更大成长机会的平台,兼具中西方管理理念。

后来加入的公司非常好,视野和管理模式都跟我想象的非常接近。第二份工作我做得非常开心,找到了一些在英国工作的状态。

我对这份工作特别满意,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如果不出国,我会一直在这家公司做下去。

(孩子们在吃饭)

回到国内后,在第一份工作时,我生了大宝,第二份工作时,生了二宝。

生完孩子后,我一直保持学习状态,听了很多有关孩子教育的音频,跟教育大环境产生了很多分歧。

在英国机场工作时,很多西方父母会带着很小的孩子出门旅行。孩子拖着自己的行李箱,收拾好自己的行李,跟着父母在机场休息或购物。

购物时,孩子选择东西,父母都会让渡权利。父母跟孩子说话的方式温暖有爱,同时原则非常明确。

这种相处模式极好地锻炼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妈妈。

可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却发现好多事情身不由己。

孩子的很多事情,长辈会习惯性帮忙,呵护有加的同时却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

(都都在做饭)

时间久了,好多明明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却在他看来好像与他无关。

我不能接受,孩子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慢慢忘记了自己该做什么。

当时,我在北京海淀工作。海淀是教育的卷王。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当时我有两个选择,可以送孩子到西城小学,因为我们的户口在西城,也可以选海淀,因为家在海淀区。我当时义无反顾地想要选西城,因为我不想在海淀卷。

但西城有个问题,与我们上班的距离很远。西城的学校很早就放学,我们无法分身去接送孩子。

接送孩子是一个两难的抉择,要么选离家近,在海淀做一个卷王,要么通勤两小时,全家住60平米的老破小,但依然不能解决我们上班远的通勤问题。

(都都出生10个月、2岁5和6岁我们就带她到国外旅行)

很多人羡慕我们,有所选择,但对我来说,哪一个都不是我们内心的向往。无论哪一个方向,都无法平衡孩子教育跟我们自身发展的关系。

在英国时,我曾研究过一个课题“如何克服女性自我上升时的天花板”。当年写的时候毫不费力,直到真正当了母亲,才发现这课题简直是世界难题。所谓平衡和克服,不过是换种说法的取舍而已。

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加上面临孩子的教育问题,我选择离开心仪的工作,移居葡萄牙。

其实,我和老公很早就决定要来葡萄牙,在我生完第一个孩子,大概五六年前我们就做好了移居葡萄牙的准备。

(老公和两个孩子)

当时,我发现自己能陪孩子的时间寥寥无几。有时哪怕坐在孩子面前,脑子里高速运转的还是工作的解决方案。

但我重视教育,深知亲子陪伴的重要性,所以从孩子3个月起,每年两次雷打不动的全家旅行,把早教都做在了路上:带孩子去看形形色色的人和生活,去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和文化,像当年我在机场的工作一样。

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有新思,比如:“每天这么努力,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我们的孩子呢?他们内心热爱什么?”

可惜很少有人关心这些问题的答案,家长对成绩的执念,似乎与生俱来。作为卷王中心的海淀更是如此。我开始想,除成绩外,一个全人教育的体系里,还应该有些什么?如果这些很重要,我能为此做些什么。

作为答案,我就规划了教育的第二方案:海外居留。

(都都拍的广告)

虽然办好了居留,但我们一直没有过来,直到遇到孩子上学的困扰,才决定正式移居葡萄牙。

我和老公的祖籍都在海边,两家父母对海有特殊情感,所以我们选择了大西洋边的葡萄牙。

在英国留学工作时,因为很多朋友来自欧洲,我对欧洲有了一定了解。当时只有葡萄牙允许移民的人在当地工作,其他地方不允许。不能工作,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限制,那时我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创业。

我在意的是孩子的教育,希望能为她提供好的教育环境,未来能拥有更多选择的能力。

在国外,孩子会面临很多挑战,很多困扰,有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面对,这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也是我成长的一部分,大家一起进步。这也是我创立“都在路上”自媒体的初心,孩子和我“都在路上”。

(都都逛书店)

在陌生的环境当中,我们一样面对挑战,一样面对生活中的难题。

她面对的是学业上的难题,我们大人也有自己的课题。来到欧洲后,我开始了MBA的求学之路。

我们都在路上,以身作则,我坚信身教大于言传。孩子从我身上理解,在任何一个环境挑战中,方法总比困难多。

我带孩子出来,希望他们能达到的目标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活下来。走出来,是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

(都都挑战冲浪)

我们2021年来过葡萄牙,当时还处于疫情时期,早期时,我们是两边跑。

真正在这边定居是去年6月份,来到之后,我一个月内办完了孩子上学、医疗、购车等多件大事,第二个月,我就上班了。

我找了一份美国的远程项目工作,可以在家办公。

和国内相比,这里8小时的工作收益差很多。那时,我就想做兼职工作,两份兼职就可以达到我目标中的生活水平。

但工作多了,就没时间照顾孩子,照顾家庭,工作和家庭又出现了失衡。

(都都在街头观看音乐表演)

半年多的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该怎么做才能有更多的选择。

不是说我有一份工作以后,我就只做这份工作,因为它对我来说只是一份工作,还算不上事业。

我就想我能给这个社会带来的价值是什么,能给身边人带来什么价值?

我觉得还是要从自己能做的事出发,我能做的是把自己适应当地生活的一些思考,面对问题的解决方式,还有适应环境的技巧和攻略分享出去,因为我自己从中受益,并很快完成了适应过程。

这些信息的获得,对于没在国外生活过的人来说,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长达几年。

(都都在法国马赛)

葡萄牙的华人参差不齐,许多新移民当年受了很多欺骗,华人骗华人的案例屡见不鲜,导致后来很多人说,不要跟华人打交道,因为和华人做生意更容易花冤枉钱。

我反思,出门在外,如果自己人都不能团结和互相帮助,还有谁能帮我们?

我们都希望孩子生活在一个正能量的世界,如果一个国家的同胞还互相伤害,那还是我们受教育的初衷吗?

新移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问题,我就先帮他们翻译过来,帮他们把问题解决,起码把当下棘手的问题先解决掉。

(都都陪我一起练尊巴)

而安排孩子上学,又是每一个家长心头最重要的事。

我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这个课题,最后把孩子送进了我心中的理想学校。如果我能帮别人更高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无疑是有价值的。这样不仅能提前避坑,节省人们的时间,也能让孩子少走弯路。

于是,“都在路上”诞生了。

“都在路上”是我创立的共赢育儿理念品牌,聚焦面向AI时代的教育思路,为父母和孩子提供欧洲高品质的文化科普和教育资源,提供符合现代教育的一站式定制化咨询和服务。

这个项目的初衷是打破信息壁垒,让新移民父母生活容易些,帮助父母克服挑战,也帮孩子在新生活探索中发现自己的热爱。

(都都在罗马)

现在,我们住的地方是大学城附近,整个大学城资源丰富,有很多专家、教授,包括大学老师也住这里,可以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源和信息。

然后,我建立了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利用语言和资源整合的优势,将自己获取的教育信息和资源嫁接过来,为家长和孩子提供量身定制的潜能发展计划,实现最大化赋能,为未来的变化做好准备。

我渴望像蜡烛一样成为他人的火花,学习发光并传播温暖。帮家长先去解决生活当中最琐碎的事,剩下时间再去解决生活中对他们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

这是我做自媒体的初心。

每个时代的教育,都有自己的使命,AI时代正在加速传统教育的重构。孩子们需要更多的不是拼命奔跑,而是看清世界,然后读懂自己。

就像霍华德.瑟曼的一句话:“不要问自己这个世界需要什么,而要问自己是什么让你充满活力,然后去做。因为世界需要的是那些充满活力的人”。

【口述:都在路上】

【编辑:红袖飞扬】

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欢,请点击关注哦!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0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