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襄阳建制时五营二十二将名单及结局

顺化军节度使 2024-05-24 15:48:09

经过明军多年的层层围剿,明末农民起义军由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荥阳大会时的十三家七十二营义军,到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只剩下李自成的闯营、张献忠的西营、罗汝才的曹营、贺一龙、马守应为首的革、左五营以及袁时中的小袁营。

农民军营头的减少并不代表着明朝朝廷彻底平定了国内的农民起义。相反随着十数年残酷斗争,顽强生存下来的李自成等部义军最终越打越强,通过几次大战,不停消灭明军的有生力量,已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同明、清双方争夺天下的基本。只不过相比于明、清双方具有相对稳定的官僚制度和军队制度不同。农民军将士由于多年来辗转各地,根本无暇顾及根据地的建设,也就无法建立起稳定的官僚制度和行政机构。

所以在消灭了中原明军主力之后,李自成、罗汝才、张献忠等农民军领袖纷纷意识到建立一块稳定根据地的必要性。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形势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月,在河南郏县败明陕西巡抚孙传庭后。李自成、罗汝才和革、左五营的领袖们决定移师南下湖广,以湖广地区作为根据地。作出这一决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寻求歼灭官军有生力量,扩大战果,为彻底推翻明王朝创造条件。当时明政府可以用于镇压农民起义的兵力,主要是孙传庭统率的陕西三边军队和屯驻于湖北襄阳一带的左良玉部。如果义军西入潼关攻打孙传庭部,敌左良玉部必然乘机北上河南,对农民军的后方造成严重威胁。而南攻湖广,先打左良玉部,则孙传庭所统陕西官军刚从河南郏县败回,元气大丧,需要一段休整时间补充兵员、马匹、器械、粮饷,在短期内不可能出兵河南追蹑义军。第二个原因是河南连年灾荒,在粮食等物力上无法供应李自成、罗汝才和革、左五营庞大队伍的需要。湖广是盛产粮食的地方,当时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夺取湖广为基地,显然比陕西有利。何况就地理环境来说,湖广同河南一样,都是四通八达之地。先取湖广,对于日后进军北京,夺取明朝天下具有重大意义。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正月,李自成攻下承天府,承天府是明朝嘉靖帝父母的陵寝之地,他的失守使农民军将士大受鼓舞,同时也使李自成的声势大振。同月李自成被举为“奉天倡义营文武大元帅”。实力仅次于李自成的罗汝才则称“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当时,除了张献忠部以外,各支起义军都听从李自成的号令,配合李自成部的作战。但是这不是说明罗汝才、革左五营等义军首领已经成为李自成的下属。此时的农民军仍然有着遇事自作主张,各营之合则留,不合则去,保持着行动上的完全自由。例如罗汝才和革、左五营都曾和张献忠部有过联合作战的经历。

因此对于李自成本人来说,如何解决农民军内部不听号令、各自为政的问题,这是李自成被推举成奉天倡义营大元帅之后急需处理的问题。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三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一时之间“湖广大定”。

就在这时农民军内部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流血冲突。三月初五李自成于宴席之间突然杀与之合军的农民领袖革左五营的贺一龙。

三月初六清晨,又亲率精骑突入罗汝才卧室,以通敌之名,斩杀罗汝才。罗汝才部下除少数人在部将杨承祖、王龙率领下投靠明督师孙传庭,大部都被李自成所收编。

同年五月李自成攻破袁时中的小袁营,斩杀和明廷有所勾结的叛将袁时中。

虽然李自成通过这一系列行动,短时间内统一了义军的领导权。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农民军领袖对李自成的不信任感。比如革、左五营的另一位著名领袖老回回马守应。在“罗、贺事件”发生时正率部向澧州(今湖南澧县)进军。李自成授予他“永辅营英武将军”的称号,颁给四十八两重的金印一颗。马守应推辞不受,意在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李自成几次调他带领部众回襄阳,马守应不想蹈罗、贺的覆辙,把队伍拉到长江以南的松滋一带地方,与李自成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甲申年春天,张献忠义军由湖广入川,马守应在彝陵病死,部众随张献忠入川。五营的其他三位领袖即贺锦、蔺养成、刘希尧则成了李自成的部将。

李自成在统一了义军的领导权之后,就在襄京建立起中央机构,同时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为以后夺取明政权做准备。

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在中央设丞相一职,以军师牛金星任丞相。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政府,分理政务。各政府置侍郎一人,以喻上猷为吏政府侍郎,萧应坤为户政府侍郎,杨永裕为礼政府侍郎,邱之陶为兵政府侍郎,邓岩忠为刑政府侍郎,姚锡胤为工政府侍郎。侍郎之下有从事等官辅佐侍郎处理政务。

地方上设置的情况是:由于当时所占领的地区只有河南省的大部和湖北省的一部,所以暂不设省一级机构(后来省一级的机构,取消巡抚之职,设节度使来管理省一级的事务。);在原来明朝道一级的管辖地区,取消分守道和分巡道的名称,设防御使一人,主管该地区的行政和治安。各府设府尹,另据事务的繁简,酌情设立府同、府判等官;州设州牧,大州增设州同;县设县令、主簿等官。各级官员都分别颁给印信或札付,逐步走上正规。

军事方面李自成将军队分为野战部队和负责地方镇守的守备部队。而主力划分为中权亲军、左营、右营、前营、后营等“五营”。

同时除在军事要地部署劲兵驻守以外,还在县一级以上地方设立都尉、掌旅、部总、哨总等武职官员,统领地方武装。

到了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初在西安建国后,李自成按功劳的大小封授诸将以侯、伯、子、男等 爵位,并对军制加以完善,将五营的名称定为中吉、左辐、右翼、前锋与后劲,规定前营、后营、左营、右营、中营分别用黑色、黄色、白色、红色、青色等旗帜。

其中权将军田见秀:“提督诸营事”。

权将军刘宗敏:统率“中权亲军”,下属帅标正威武将军张鼐,威武将军党守素副之。帅标左威武将军辛思忠,果毅将军谷可成副之。帅标右威武将军李友。帅标前果毅将军任继荣。帅标后果毅将军吴汝义。

左营:制将军刘芳亮,左果毅将军马世耀,右威武将军刘汝魁

右营:制将军刘希尧(号改世王,前革、左五营领导人),左果毅将军白鸣鹤,右果毅将军刘体纯。

前营:制将军袁宗第,左果毅将军谢君友,右果毅将军田虎。

后营:制将军李过,左果毅将军张能,右果毅将军马重僖。

制将军贺锦(号左金王,前革、左五营领导人):“在诸将之右”。

李自成和刘宗敏

这就是李自成大顺政权的“五营二十二将”,五营是李自成的野战主力。负责随从出战,攻城夺寨。

那么在大顺永昌二年(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九宫山李自成牺牲之后,他手下的二十二员大将结局如何呢?

其中有八个先于李自成而死。

谢君友,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战死于宝丰之战。

贺锦,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战死于平定青海之战。

谷可成,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战死于庆都之战°。

白鸠鹤,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战死于从华北撤离途中。

马世耀,清顺治二年(大顺永昌二年、公元1645年)战死于潼关之战。

刘宗敏、辛思忠、任继荣,清顺治二年(大顺永昌二年、公元1645年)战死于富池口之战。

永昌二年李自成战死九宫山后,其余十四人的结局是:

刘芳亮°、刘汝魁,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战死于荆州之战°。

田见秀、张鼐、李友、吴汝义,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荆州之战中被清军击败,降清被杀。

李过、田虎、张能,南明永历四年(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病逝于广西。

刘希尧,南明永历六年(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战死于广东。

袁宗第、刘体纯,明永历十七年(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战死于夔东。

党守素、马重僖(马腾云),明永历十七年(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夔东会战被清军围困之后投降。

0 阅读:1

顺化军节度使

简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